有健康,才有幸福。與人交流,生活好了,擁有健康才能保住“本錢”。
身體有些病恙,其實是很影響情致的。于是就醫、吃藥,病不能好,從內心里很是抱有一些缺憾和失落的感覺的。
有些人勸解,身體有病,其實沒什么大不了。勸解別人好說,用在自己身上,卻顯得很“蒼白”。至少內心里是高興不起來,甚至有些時候是很不好受的。
看有的人病了,醫治之后,身體可以痊愈,但看到其心病卻似乎更重了,看來很不值,也替他感到心理沉重的。
人生在世,經歷風雨是太平常不過了。身體有些疾病,就算是之后難以治愈,其實真的也沒什么,因為你即便計較再三,不專心醫治,亦毫無價值。不論身體是否在病,心里積病且常治不愈,那就太不應該了。
有位近八旬的老人,患了股骨頭疾病,在接受醫治的同時,她堅持參加義工,每天在外忙碌。朋友勸她身體不好還不在家養著,何苦為之。她的回答是,在家在外都是受痛,還不如多做些有意義的事,讓余生光彩,反而更充實。
身有病,心無病,再大的苦都能受,勇敢地做好自己應做的事情,這才是典型的陽光心態。身有病,心更糟,活著就會是苦熬時日,那就太沒有意思了。
縱觀有些人,身體無大礙,但心理卻“病”得不輕,甚至于將自己所謂的“痛苦”轉嫁到他人身上、心里,無病也呻吟,無病也“賴病”,借病施佞行,殃及親朋好友,那就真的“病”得不輕了。
曾有個小品,一個癌癥病人,整天樂呵呵的,別人問及,他的見解就是,既然生命如蠟燭,所剩不多,與其悲切,還不如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快快樂樂地,燃放光明,自己好過,他人也會尊敬。
有些小病不是事,至少與個人的人格、品行和追求來說,絕不是最重要的事。小病小災,是否能抗得過去,關鍵看心智。人們對病人施以同情也好,淡視相對也好,都必須靠病人自己真正能挺過去、強起來。病人絕對不能在病不起,罔顧一切,將自己的責任、義務、德行丟掉甚至是敗壞,那樣,貽害自己,也會貽害親人。
無論是否健康,若心理偏失,呈現逆態,都會真的讓人瞧不起,甚至會被冷語相向:真的有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