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紙
般若寺正式開始營業了,這在當時的三湘地區,是一件相當重要的事情。
開業典禮之后,各項弘法經營活動陸續展開。
一般情況下,萬事開頭難,但般若寺并沒有出現那樣的情況,他們一開始生意就好得一塌糊涂。
相比較慧思的開業儀式,他頭天晚上施法治水更富有傳奇色彩,幾乎很快就在衡山鎮傳開了,接著是衡陽、長沙乃至傳遍了整個三湘地區。僅僅一個月不到的時間,坊間就出現了六個版本以上的慧思傳記和不計其數關于慧思的文章和評論,而且銷量極好,致使長沙的紙張價錢一時間上漲了百分之三十以上,比西晉那位左思寫完《三都賦》造成的洛陽紙貴毫不遜色。
文字是人類文明的體現,所以,傳播保存文字的載體就顯得尤為重要。從石頭、甲骨,到偉大的青銅器,都是刻刀時代的載體;然后是竹簡、木牘、縑帛這些個載體啟動了毛筆時代,直到東漢紙張的發明,讓毛筆文化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具有特色的文化象征。
晚清以后出現的硬筆、甚至今天我們在電腦前敲打的鍵盤,似乎還遠遠達不到硬筆時代或者鍵盤時代的說法。硬筆同樣是寫在紙上的,寫法和毛筆基本沒有什么明確的差距,(誰要不會幾下毛筆字,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文化人,)大體只能算毛筆的變種或者經濟適用版;而鍵盤敲出來的東西,雖然也能在電腦中看到,但大部分人們還是愿意在紙質的書籍去看的,尤其是官員,他們一直只在紙張上閱讀和批復文件,讓無數的信息化無紙辦公系統淪為低端工具。
從不能脫離紙張這個角度說,所謂的信息時代,其實還遠遠沒有真正到來。
硬筆和鍵盤,尤其是現在電腦中的復制和粘貼,讓書寫的難度大為降低,搞得現在的人們動不動就要寫書,動不動就千言萬語,使用紙張也就越來越狠。我總是把這類人稱為“紙老虎”。但我們都知道,不管什么東西,一旦多了,精度總是持續下降。
雖然我本人也算個不大不小的“紙老虎”(但主要是因為公務),但考慮造紙都是用樹木,用紙過度終究和當前風起云涌的植樹造林環?;顒佑秀#晕疫€是勸誡過各類“紙老虎”的,有詩為證:
白紙寫他三五筐。
尚無一字有光芒。
打磨有待千千遍,
少傷樹者早登堂。
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中有兩項和紙有關,一個是東漢蔡倫的造紙術,一個是北宋畢昇的活字印刷術。
發明造紙術的蔡倫在絕大部分人心目中一直是個正面形象,但很少有人知道,這廝是個閹人,而且是個非常成功的閹人。
我曾經把司馬遷、蔡倫以及鄭和命名為歷史上最成功的三大閹人,而在這三人中,蔡倫名列第一。就是這個家伙,是開創中國歷史上宦官干政先河的核心人物(他對這件事情的得意程度肯定遠遠高過發明造紙術)。
我說蔡倫在三大閹人中名列第一是有道理的。胡說八道的司馬遷雖然靠《史記》揚名,但仕途根本就不順,當太史令是接老爹司馬談的班,成為閹人(算么?)卻是得罪了皇帝,不能算是成功人士,唯一的是他有后代而已;鄭和雖然勉強算得上成功人士,但靠皇帝發小身份起家的他,雖然干出了后世喋喋不休夸贊的七下西洋,但終究不是朝廷重臣,對國家大事沒有任何發言權;而毫無出身的蔡倫,卻是自愿投入到太監這個極有前途的行業中去的(而鄭和則是幼年被進攻云南的明軍所擄,強迫閹割而當的太監),他從小黃門干起,一直做到了中常侍(地位相當于九卿)、長樂太仆(用現代話解釋就是長樂宮也就是太后的指定首席代理官),并且被封為龍庭侯。
當然,正面人物蔡倫的成長史卻不那么正面。
蔡倫是東漢第二個皇帝漢明帝劉莊去世、第三個皇帝漢章帝劉旭即位那一年(永平十八年,也就是公元七十五年)進宮的,第二年(建初元年),因為聰明伶俐、讀書識字,就做了小黃門(皇帝諸多小秘書)之一,后因為工作出色,接連被提升為大黃門(工作秘書)、黃門侍郎(秘書局局長)。
漢章帝的正宮竇皇后沒有兒子,一開始定的太子是宋貴人兒子劉慶??刂朴麡O強的竇皇后對這個局面極不滿意,就在建初七年前后,連續動作:先是指使蔡倫一干人等誣告宋貴人,致使宋貴人死,太子劉慶被貶;接著弄死了養子劉肇的生母梁貴人以及她的整個家族,對當時只有四歲的劉肇謊稱他是自己親生的;最后立了劉肇為太子。
公元八十八年,十歲的漢和帝劉肇即位(年號永元)。執政的是他的養母竇太后(漢朝的竇太后似乎都蠻厲害)。竇太后執政以后,在讓他的娘家人全面占據朝廷要位的同時,大肆培植宮內勢力。她大力提升太監的參政議政權,從劉肇四歲就開始陪伴他的蔡倫、鄭眾等被提拔為中常侍,俸祿兩千石。中常侍這個官職,本來是個虛職,就是皇帝身邊高級顧問的角色。太后掌權,這個角色只能是太監當了,那么,中常侍就從過去顧得上才問變成了只顧著問了,成為國家機密大事的參與者甚至主導者了。這就是中國歷史上宦官干政的濫觴。
永元四年,也就是公元九十二年,十四歲的漢和帝依靠鄭眾和前廢太子劉慶甚至可能包括陰麗華、鄧禹的后代等力量干掉了竇太后的弟弟竇憲(這個人很了不起,后面要說到的)及其族人,成功地奪回政權。在這個過程中,歷史上沒有蔡倫行動的記載,但考慮他同太后、皇帝都有極其密切的關系,不知道是絕對不可能的,參與反倒是應該的。
從永元九年竇太后去世,梁貴人身份昭示之后,當初竇太后之外的首惡蔡倫仍然身居高位的情況,我料定:在永元四年的時候,漢和帝就應該已經知道自己的身世了,他雖然非常感激竇太后的撫養之恩(他的謚號是孝和,這個和字,謚法云:不剛不柔曰和,恐怕就因為他沒處理已無反抗能力的竇太后),但對不是自己親舅舅的竇憲諸人自然不會客氣,而能夠及時改換門庭的蔡倫是肯定要將功折罪的。但跟殺母之仇相關的罪該用多大的功來折呢?所以我認為,永元四年宮廷斗爭內廷方面的主持人實際是蔡倫,首先,他想辦法把他從梁貴人之死的事件中摘了出來(說跟他沒關,打死都不信),把自己跟梁貴人之死從直接相關變成間接相關甚至是無意識過錯,從而取得漢和帝的諒解和信任;接著他使勁麻痹竇太后一黨,讓竇氏集團毫無察覺危險局面的來臨,還在欣慰皇帝的老實本分和蔡倫的忠心耿耿;與此同時,蔡倫讓當時實際地位還不如自己的鄭眾出入宮廷,聯絡劉慶和鄧氏集團,終于一舉成功,以謀逆之罪滅了竇氏外戚集團;最后,蔡倫把首功讓給了鄭眾,鄭眾再升一級,成為相當于內務總理的太長秋(長秋宮是皇后寢宮),并且封了侯,蔡倫自己退為宦官之中的二號人物,終于算是把罪給折完了。
光武帝劉秀的第二個皇后陰麗華的曾侄孫女那一年進皇宮當了貴人,鄭眾蔡倫等自然和老陰家關系極好。四年后,鄭眾奏請立后,東漢第二次出現了陰皇后,同時,陰皇后的親姨媽也是鄧禹的孫女鄧綏(比劉肇小兩歲,比陰皇后小一歲,實際上,鄧綏的母親還是陰麗華的堂侄女)也進宮當了貴人。相比較鄭眾的相對低調老實,蔡倫一直就不安分,他覺得這個鄧貴人是個人物,就暗地里死心塌地支持鄧綏,很快,皇帝極度寵幸鄧貴人,讓陰皇后大吃其醋,搞得宮內雞飛狗跳。永元十四年,漢和帝廢陰皇后,立鄧綏為皇后。這件事情里,毫無疑問,功勞第一的自然是蔡倫。
三年后,漢和帝改元元興,也就是那年年底,二十七歲的漢和帝病死。也許是過于重用宦官的緣故,劉肇實際上可能無后。唯一活了些年頭的孩子劉勝(不是劉備祖宗的那個)長期病懨懨的,不可能做皇帝。而在漢和帝死之前,鄧皇后忽然說她和皇帝生有個孩子寄養在宮外(可疑得狠),就把劉隆給抱了回來。這就是中國歷史上登基年紀最小、壽命最短的皇帝漢殤帝。
劉隆登基的那一天剛好出生一百天,鄧太后抱著劉隆,在蔡倫的攙扶下,出席了在金鑾殿舉行的史上最牛百日慶典,改元延平,順便宣稱自己也就是鄧太后從現在起臨朝稱制,據說還用了皇帝“朕”來自稱。八個月之后,和云臺二十八將之一同名的漢殤帝崩。
這回麻煩比較大,劉勝已經是平原王,肯定不能再上了(這個也難說,后來就有以迎立劉勝為由頭的謀逆發生),皇帝又沒有其他的兒子,于是,前太子劉慶的兒子,十三歲的劉祜就成了這個幸運兒,這就是漢安帝。
漢安帝即位,改元元初,當然朝政依然是雄才大略的鄧太后把持。而且一把持就是十六年不肯歸政,并且誰要說歸就殺誰,直到她死去,(鄧太后的事情這里就不多談了)。在這個期間,蔡倫依然還是太后的寵臣和皇帝早期的伴當,和雙方的關系都很不錯,所以先是封了侯,后來還當了長樂太仆。
終于,二十九歲的漢安帝劉祜等來了鄧太后歸政—太后歸天了,郁悶了最少有十幾年的劉祜幾乎對與鄧太后有關的任何人都厭惡之至,于是,相對安分的外戚鄧氏幾乎全軍覆沒。作為鄧太后近臣的蔡倫,雖然在劉祜當皇帝這件事上出過大力(蔡倫和劉慶可是搞掉竇氏的生死之交,而蔡倫又是鄧太后的首席謀士),當皇帝后也是盡心扶持(計劃中的新主子嘛),但同樣沒什么好果子吃,當然,他的罪名卻還是開始那本老賬—蔡倫幫竇太后搞掉了劉祜親奶奶的性命和父親的皇位。
侍奉了四位少帝、兩位專權太后的蔡倫選擇了自殺結束自己輝煌發達、富有傳奇但有可能稍帶骯臟的一生。而搞掉了對自己有大恩的蔡倫的漢安帝,也在三年后死去了。
剛才還提到鄧禹和云臺二十八將,實際上,鄧禹是云臺二十八將之首,而劉隆僅排名十六。
所謂云臺二十八將,是東漢明帝劉莊搞的一個秀,號稱為了追憶光武帝劉秀麾下那批助其統一天下、重興漢室的開國大將,就按照二十八宿的數目,精心挑選了二十八個人,在洛陽南宮的云臺給他們繪上畫像,史稱云臺二十八將。后世傳說這二十八個人就是天上的二十八宿下凡。
回頭再說說這個二十八宿。
二十八宿最早是用于天文學的,中國的古人們夜觀天象,選擇了二十八個星官(一個、幾個甚至幾十個恒星的組合體合稱為星官)作為觀測坐標,這二十八個星官一般說來大約就分布在天球赤道和黃道帶這個區域一帶。
所謂天球赤道,就是地球赤道平面在天球上的投影,而黃道帶是指天球上黃道南北兩邊各八到九度寬的環形區域,黃道則是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平面與天球相交的大圓,基本也就是太陽周年視運動在天球上的路徑。
天文學的這些個東西實在復雜,要不我們換換說法,簡單解釋一下。
我們知道,在哥白尼以前,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人們就把宇宙想象成和地球同心的無限大的圓,所有的天體都附著在這個圓球上,好了,這個想象中的圓球就是天球。為了理解方便,我們有時得把這個球再想象成一個紙張般的平面,認為所有的天體都平面布置在這個紙面上。(暈吧??。?/span>
赤道是地球的南北分界線,那么,天球的南北分界線也就延著地球赤道垂直向天空無限擴展,這個就是天球赤道,也叫天赤道。
黃道的問題要復雜一些。
首先,從地球上看,太陽每天從東到西,(這是由于地球自轉引起的),路線似乎差不多,但仔細一對照,差別其實還蠻大,尤其是以那些據說不動的恒星群作為參照物。實際上,由于地球圍繞太陽的公轉,使得地球上的人看起來是太陽每年從西到東在恒星群中溜達了一圈,人們就把這個叫做太陽周年運動,后來由于地心說的崩潰,這個詞就被修訂為太陽周年視運動,而太陽移動的這個路線便是黃道(太陽一直是個大神,他經過的地方自然金碧輝煌,故名黃道)。換句話說,黃道就是以地球為中心,太陽每年繞地球所經過的軌跡。天文學家為了忽悠人,就搞了個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平面與天球相交的大圓的說法,一會日心,一會地心,搞得人家云里霧里的。
黃道和天赤道相交,并成二十三度二十六分的角,那兩個交點就是春分點和秋分點。
除了太陽以外,月亮和其他的一些主要大行星視運動的軌跡也離得不是太遠,于是,人們就在那條虛擬的黃道線兩邊擴展個八到九度,把那些個軌跡都包羅在內,這個區域就叫做黃道帶。
可能是巴比倫人最早把繞天球一周的黃道或者黃道帶等分為十二份,這個就是著名的黃道十二宮。而巴比倫人搞那個東西的時候,正好每一宮里有一個星座,它們分別是白羊、金牛、雙子、巨蟹、獅子、處女、天枰、天蝎、人馬、魔蝎、寶瓶、雙魚。希臘神話和西方星相學就在這十二個星座上發展出無數的玩意來,也毫不顧忌由于歲差(這個以后再說)的原因,今天黃道十二宮的位置已經和那些星座有了不小的差距。
而我們國家對應的搞法通常來說要比巴比倫人要晚一些,我們的名稱有些逗,叫十二次,而且我們似乎一開始就把黃道和天球赤道那一帶都包括進去了,開頭有可能不是等分的,后來慢慢變成絕對等分,自西向東的十二次名稱依次是:星紀、玄枵、娵訾、降婁、大梁、實沈、鶉首、鶉火、鶉尾、壽星、大火、析木。
好了,還是回到二十八宿上來。
我們花了一些時間談論黃道的問題,主要是為了下面和以后說明二十八宿的問題做些鋪墊。關于二十八宿來歷等等話題,爭論和爭論點一直就很多,比如:二十八宿的劃分依據真的是因為月躔?它們到底是沿黃道還是天球赤道?這個體系是國產還是外來?大體什么時候開始有的?還有很多很多問題,就這些個問題,成就幾十上百個天文學家或者教授什么的似乎沒有任何問題。
(所謂月躔,其實就是月亮在天球上運轉一周—稱作月亮恒星周期或恒星月—的線路,也就是月亮的視運動線路,通常,我們叫它白道。白道和黃道比較接近,自然和天球赤道有夾角。月躔這個名字來自《呂氏春秋》,說因月躔周期為二十八天—實際只有二十七天多一點—故有二十八宿。)
由于我肯定不想靠這個話題去干個天文學家或者教授什么的(說實話,我每次夜觀天象就頭暈腦脹),所以不準備和任何人爭論,只說我的意見。
二十八宿體系自然不是一次性形成的,它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時期才最后定型,但它自開始就基本具備了最終的主體結構。這個主體結構就是我們多次提到是四象。
第一個為比較日、月甚至還包括金木水火土五星的位置而搞出二十八宿或者類似二十八宿體系的人,似乎應該是某一任炎帝或者他的臣子(是神農本人的可能性比較小,但不是沒有)。他們這么干實際是為了搞好農業。
雖然我們長期不帶黃帝之前的那些偉大的人們玩,但天文歷法確實很有可能是從伏羲到炎帝他們那個時期或者更早搞出來的。他們干了一天的農活或者狩獵、漁業,晚上又沒有娛樂活動和學習任務,甚至連電視都沒得看,就只好每天天黑到晚上前對著南中天發呆,他們發現,天上的星星位置并不每天晚上都一樣,但隔一段時間又似乎一樣。炎帝他們(先這么說著)那個時候經過細致的觀察,發現只有只有在某些個情況下,才是最有利于春耕播種的。于是,在春天的那段時間,他們會更細致地觀察天空,并以那個時候看到的天象作為基點來記錄天象的變化,他們把初春黃昏的星空分為四方,并尋到鳥、火、虛、昴四星作為四方的中心,(這就是四象的開始,)然后他們結合日、月、五星以及其他星系的運行開始制定包括年、月、日、四季、二十四節氣等等方面內容的歷法(詳細的情況以后再說)。于是,天文和歷法這兩門極高端的學科從那個時候就在那些家族口傳心授、世代遺傳中懵里懵懂的開始了。
(很多人對此表示不可理解,認為那該是多么浩大的工作量,伏羲、炎帝甚至到黃帝那個時候的古人肯定無法完成,這樣認為似乎過于小瞧了堅持和專注的力量,要知道,當一個或一群人專注于某件事情并長期堅持,他或他們沒有失敗的理由和機會。實際上,我們現在很多事情的不那么成功,是因為我們有多種成功的可能而放松了對自己的要求或者經受不住越來越多的誘惑。)
而黃帝則比較系統的把這些東西整理出來并付諸文字,而且逐步從單獨的農業應用轉為政治軍事甚至各方各面,但依然以農業為主,而主管此事的則是我們開始提到的最早上衡山的火神祝融。(火與天文的問題,我們回頭再論。)
在炎帝、黃帝和其后相當長一段時間的帝王工作范圍內,天文歷法都是名義上的第一大事。實際上,那個時候的帝王,必須管天的事情,卻幾乎可以不用管天以外的事情,夜觀天象則變成了皇家專用品,只能由帝王甚至帝王指派的人去看去說明,而那些懂得天文歷法的巫師,則往往充當帝師的高位,(而這些人,才是道教的前身,只可惜他們的后代過于沒有出息,才把他們最重要的業務給縮小了),而商朝的帝王甚至直接做了傳天數者,成為天命的代言人兼人間的管理者。這些人不斷擴展、不斷完善這個體系,大致在西周早期、商末甚至更早一些的時候,二十八宿及三垣基本成型。在周以及之后的春秋戰國和秦漢那段道教還沒有正式設立的期間,天命的問題不好說,但其他包含天文、歷法、宗教、文學、占卜、算卦、風水、擇吉等等在內的三桓、四象、五行、八卦、二十八宿術數系列就已經整得風起云涌、氣象萬千了,等到中華道教無限公司正式設立,二十八宿就慢慢成為道教乃至中華文化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地標。
先到這里。
實際上,所謂二十八宿,就是把連續通過南中天的恒星分為四組二十八群,開始,人們根據它們的出沒和中天時刻以定四時,為農業服務。我們前面已經多次涉及到,這四組也就是所謂四靈或四象各占一方,而每一方又分為七組,是為宿,并自西向東各以“角、亢、氐、房、心、尾、箕、斗、牛、女、虛、危、室、壁、奎、婁、胃、昴、畢、觜、參、井、鬼、柳、星、張、翼、軫”這二十八個字來命名。
而后,四象二十八宿逐步神化,青龍、玄武、白虎、朱雀分別成為孟章神君、執明神君、監兵神君、陵光神君等四方護衛神(玄武大帝后來升官則另有故事,回頭再說),而二十八宿則分別加上七曜(五大行星和日月)和一種動物成了三個字的全名,它們分別是:角木蛟、亢金龍、氐土貉、房日兔、心月狐、尾火虎、箕水豹、斗木獬、牛金牛、女土蝠、虛日鼠、危月燕、室火豬、壁水獝、奎木狼、婁金狗、胃土彘、昴日雞、畢月烏、觜火猴、參水猿、井木犴、鬼金羊、柳土獐、星日馬、張月鹿、翼火蛇、軫水蚓。
再后來,隨著道教的不斷發展,二十八宿似乎越來越厲害,雖然那三個字的名字不動了,但人們又給每一宿添了個星君名字,和四方護衛神一并成為神仙,并有各自不同的主管范圍,它們分別是:
(青龍)角宿天門星君角木蛟、亢宿庭庭星君亢金龍、氐宿天府星君氐土貉、房宿天駟星君房日兔、心宿天王星君心月狐、尾宿天雞星君尾火虎、箕宿天律星君箕水豹;
(白虎)奎宿天將星君奎木狼、婁宿天獄星君婁金狗、胃宿天倉星君胃土彘、昂宿天目星君昴日雞、畢宿天耳星君畢月烏、觜宿天屏星君觜火猴、參宿天水星君參水猿;
(朱雀)井宿天井星君井木犴、鬼宿天匱星君鬼金羊、柳宿天廚星君柳土獐、星宿天庫星君星日馬、張宿天秤星君張月鹿、翼宿天都星君翼火蛇、軫宿天街星君軫水蚓;
(玄武)斗宿天廟星君斗木獬、牛宿天機星君牛金牛、女宿天女星君女土蝠、虛宿天卿星君虛日鼠、危宿天錢星君危月燕、室宿天廩星君室火豬、壁宿天市星君壁水獝。
(但在二十八宿排序的時候,人們還是一如既往的按照青龍、玄武、白虎、朱雀依次而來這樣的次序,和通常四靈的排序并不一致。)
在二十八宿的發展過程中,云臺二十八將和二十八宿的對應是產生過巨大的相互推動作用的,他們的對照關系是:
太傅高密侯鄧禹對應角木蛟、大司馬廣平侯吳漢對應亢金龍、左將軍膠東侯賈復對應氐土貉、建威大將軍耿弇對應房日兔、執金吾雍奴侯寇恂對應心月狐、征南大將軍舞陽侯岑彭對應尾火虎、征西大將軍夏陽侯馮異對應箕水豹;
建義大將軍鬲侯朱祐對應斗木獬、征虜將軍潁陽侯祭遵對應牛金牛、驃騎大將軍櫟陽侯景丹對應女土蝠、虎牙大將軍安平侯蓋延對應虛日鼠、衛尉安成侯銚期對應危月燕、東郡太守東光侯耿純對應室火豬、城門校尉朗陵侯臧宮對應壁水獝;
捕虜將軍楊虛侯馬武對應奎木狼、驃騎將軍慎侯劉隆對應婁金狗、中山太守全椒侯馬成對應胃土彘、河南尹阜成侯王梁對應昴日雞、瑯邪太守祝阿侯陳俊對應畢月烏、驃騎大將軍參蘧侯杜茂對應觜火猴、積弩將軍昆陽侯傅俊對應參水猿;
左曹合肥侯堅鐔對應井木犴、上谷太守淮陵侯王霸對應鬼金羊、信都太守阿陵侯任光對應柳土獐、豫章太守中水侯李忠對應星日馬、右將軍槐里侯萬脩對應張月鹿、太常靈壽侯邳彤對應翼火蛇、驍騎將軍昌成侯劉植對應軫水蚓。
劉莊這么一搞,弄得后來的人們總動不動就把一些人物變成了二十八宿,但似乎都不是太成氣候,和天象中的二十八宿赫赫威名的身份地位完全不配。就連姜子牙的封神榜里,這二十八個星君封的都是一些小人物,似乎都沒折騰出什么大浪來。
而《水滸》則更為過分,遼國統軍元帥兀顏光麾下的那個什么二十八星宿將軍,雖然也跟二十八宿一一對應了的,但居然就讓梁山泊里一百單八將大獲全勝并且全數去征討方臘了。我想,方臘手下那些沒什么來歷的明教將領,就可以把來自北斗叢星中的三十六天罡星、七十二地煞星下凡的一百單八將干掉了七十二個,加上死的、跑的,宋江手下都夠不上二十八宿這個數目了。所以,再怎么慘,有二十八宿出場,完全可以和天罡地煞殺得個不亦樂乎(按照道教的說法,他們實際上經常聯手,而且二十八宿位置在前),怎么都不至于搞成二十八比零的一邊倒局面。出現這種局面,我總覺得一方面是作者(施耐庵或者羅貫中)在拍當朝馬屁,畢竟,明朝跟明教有著莫大的關系;另一方面,作者的天文知識具有嚴重的缺陷(他的地理也非常不好,小說里就經常搞錯地方、線路和遠近),完全搞不清二十八宿的地位。
說到蔡倫發明造紙術,是根據《后漢書·蔡倫傳》的記載來的,但這個有些誤差。實際上,在西漢后期到東漢早期,最原始的造紙術(用麻和石灰水等做原料)已經出現,紙張已經作為竹簡、縑帛之類的一種補充替代品了(這個在《后漢書》里同樣能夠找到證據),但產量太少,質量奇差。蔡倫在兼任尚方令期間,改進了造紙的工藝,并于元興元年也就是公元一百零五年將中國歷史上第一批可大量制造的優質紙(后世稱蔡侯紙)進獻給漢和帝和鄧皇后。于是,紙張迅速取代了過去所有類型的文字載體,得到大規模廣泛應用,紙質書籍使中國文明得到了迅猛發展。
蔡倫改進的造紙術,大體是搗碎樹皮等原料,加入草木灰等蒸煮后,置于向陽處日曬雨淋并不斷翻覆,等樹皮自然變白后再碾碎、浸泡、發酵、打漿,加入樹糊調和成漿,最后用抄紙器將搗好的紙漿抄成紙張,曬干后就可以使用了。
這個工藝流程至今也沒有什么本質上的變動。
蔡倫確實不是一般的聰明和勤奮,作為一個優秀的權謀家,在終日關心國家大事、內廷大事和皇家大事的同時,還保持了自己的業余愛好,并且讓業余愛好促進了他的主業。蔡倫是個喜歡折騰小玩意的人,鬼點子特多,所以他一直兼任著專門制造刀劍等各種宮廷御用器具的尚方主官,只有太后和皇帝不需要,就整日呆在尚方里,并且親自上手參與科研創新、研究試驗等一系列折騰活動。他親自參與制造的刀劍、器械,莫不精工堅密,在很多年以后都是經典產品和效仿的榜樣,東漢的軍事力量也因為蔡倫得到較大提升。
當了,除了刀劍意外,但凡太后、皇帝喜歡的東西,蔡倫都琢磨著制造出來。蔡倫對造紙術的改進,其動因就是因為喜歡文史和紙墨等文化用品的鄧綏有意找一些人整理一批經史書籍。當然,不管蔡倫當時的目的有多齷齪,這個“發明”終究是偉大得一塌糊涂的。
曠古之功德。
或因謀稻粱。
當知蔡侯紙,
只許鄧娘娘。
探究本源很多時候沒有任何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