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季節,正是加拿大大學下發錄取信的最后階段,往往該錄取的大學都塵埃落定了!接下來,很重要的話題,就是選擇——選擇合適自己的大學和專業!
一般我們建議大家在申請時,已經需要客觀的根據自己能力來提出申請,如果對自己能客觀評估,已經拿到了心中大學,其實一切都好辦!本文基本你不需要看,但是,往往就是沒有做好申請規劃,或者錄取過程中有一些意想不到的狀況出現,到了最后面對大學最后下來的offer,如何選擇最合適自己的,就成為了大家急迫要找到答案的話題。
那么,到底有哪幾種情況及其對策?
1)意外驚喜類別
這一種情況是很好的感覺,意外驚喜嘛,誰不喜歡,只是需要提醒,你是否能勝任人家錄取,如果你不一定能勝任這個錄取,卻勉強接受,到了就讀時,才出現轉換,就是很被動的。有時候是收到了大學的獎學金,沒有細看,匆匆確認,例如有時人家給你的獎學金是有條件的;又如,每個學期必須要修夠多少門課,有時還要求你修這些課要達到什么GPA;還有,如果一個本專業錄取已經滿了,安排你去一個貌似更好專業等等。
一般我會建議,在選擇前,要看清條件,和結合自己能力,最好能發郵件給大學或者找到相同經歷的學長問清楚,再做決定。
2)原來目標沒有達成
可能沒有達到原來錄取的專業要求,轉到其他專業;也可能附帶一些錄取條件;還有就是原來目標的校區沒有收到,而是另外一個校區錄取了等等。
一般我會提醒:自身客觀條件是不是確實有當時申請時評估不到位的原因。如果是,那么這樣的錄取也是也是客觀可以接受的;
3)極端問題
沒有學校錄取,或者有條件錄取時,所確立的條件,你沒有可能取消,面對就是沒有大學可讀。
建議:如果判斷沒有辦法取消,建議要馬上找“保底”學校,例如普通大學或者“快捷課程”的錄取信,又或者是應用學院的錄取信。
提醒大家可以試試這樣一些判斷原則和技巧
1)客觀了解自己能力
這一點非常困難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有時就是我們沒有抽離自己,跳出自我,換角度看待自己,要不過分樂觀,要不妄自菲薄,所以,我還是比較提倡大家用客觀“工具”去“量度”一下自己,從思維習慣,性格特點來考慮。
能力上,還有一個角度,就是經濟能力,如果去一些比較好卻非常昂貴大學,形成家庭負擔過重,也是對孩子留學過程形成精神壓力的。
2)明晰留學目的
常說“目標,才是行動的最大驅動力”。留學過程更加需要有目標意識,任何事情漫無目的,東敲西打,佛系運行,最后不一定能順利完成留學,甚至,中途放棄,所以選擇offer時,最好是以留學目標為導向的合理選擇!
3)關于校區問題(掃除誤區)
有時,著名大學都有不同的校區,但是,我們要客觀了解,不要一味追求“高大上”,有時非主校區也有他們的好!例如UBC(O)校區,工程專業,錄取條件較低,可以過度一兩年再回主校區;又例如多倫多大學非主校區的密市校區和士嘉寶校區,同一專業錄取,但是可能帶薪實習機會又大一些。
4)費用問題
很多家長說,去了某某名牌大學,“砸鍋賣鐵”都要讓孩子去,但是,如果孩子不勝任學習要求很快被淘汰,也許就是浪費錢,也耽誤了孩子的時間,機會成本損失更加無法估量。而費用除了學費還需要有生活費,我一般建議考慮時,要有總費用原則和有計劃原則,更需要有風險預備金原則,例如,上了名牌大學,你可能需要預備補習的費用,還有孩子日常交際的費用,這些你可以在學費和生活費之外加上25-30%的“不可預見費”。
5)帶薪實習
對于這些可遇不可求的安排,我一向認為如果有,盡量接納。雖然,可能導致你晚一點畢業,但是,好的一面就是你畢業后,實際就業時,選擇空間確實的:豁然開朗!——因為,加拿大用人單位更喜歡,已經有工作經驗的人,而不是還需要培養的雇員。
6)學長的經驗
別人走過的路,是很好的對照,例如,之前學長經驗的分享,意向目標專業畢業生的反饋,包括反饋專業學習難度,就業難度,發展趨勢等等。
7)量化對比,找合適答案
我比較喜歡在一些重大問題決策時,量化對比和具體分析。這樣的方式需要設立判斷模型,客觀帶入數據,加權平均。以分值高低,來判讀自己選擇。而且非常建議學生自己本人去完成。
8)父母在這個事情上要冷靜客觀,非常不建議你們過分投入,越俎代庖,讓孩子失去判讀主導過程,可能到頭來孩子認為是父母的選擇,而不是自己的選擇,導致學習過程的迷失方向。
所以,我一向認為:選擇offer任何理性客觀判斷后的決定,都是合理的合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