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gin of Safety
如果把巴菲特的投資精髓只濃縮為一條,那么毫無疑問,必然是“安全邊際”
安全邊際是什么?
是價格與價值的偏離程度,是市場對于公司的誤判。比如,公司市值4億,但通過評估其價值10億,這之間的6億就是巨大的安全邊際。
這就是格雷厄姆和巴菲特所遵循的價值投資策略精髓,以4毛的價格購買1元的股票,其中6毛是巨大的安全邊際。如果價值投資只能用一個詞來總結,那么必然是“安全邊際”。著名投資人塞斯·卡拉曼其代表作甚至就起名為《安全邊際》。
巴菲特在其經(jīng)典演講《格雷厄姆-多德都市里的超級投資者》中,列舉了眾多踐行格雷厄姆“安全邊際”思想的投資者,每個人的投資方式投資標的都不一樣,但都獲得了超過市場平均水平的出色業(yè)績。
安全邊際為什么會存在?
由于股票價格是買賣雙方的預期形成的,投資者有時過分樂觀有時過分悲觀。由于.社會學、心理學等方方面面的影響,聰明的投資者會發(fā)現(xiàn),股票經(jīng)常出現(xiàn)錯誤定價。價值10億的公司市值真可能是4億。如果你不相信,那么很遺憾,價值投資之門不會為你敞開。
格雷厄姆說“股市短期是投票器,長期是測重儀”,意思是股票市場不是完全有效的,經(jīng)常性出現(xiàn)錯誤估值,但長期價格不會與價值偏差太大。因此價值投資的根本邏輯是,買進具有安全邊際的股票,長期來看必然賺錢(即其價格上漲至價值附近)。
安全邊際的重要作用
安全邊際意味著低風險同時高收益。而不是所謂的高風險才能有高收益。
安全邊際越高,意味著相對于內在價值,股票價格越低估。低估的好處是繼續(xù)下跌的空間小,意味著虧損的風險概率低。而另一方面,由于價值相對價格足夠高,未來一旦價值體現(xiàn)出來,股票的價格會大幅上漲,未來的收益高。以安全邊際為核心的價值投資顛覆了所謂的“高風險高收益”、“低風險低收益”的說法。只要安全邊際足夠大,這類股票投資必然是低風險、高收益。
比如,4毛錢買1元錢的股票,其具備6毛的上漲空間;同時,由于1元的價值錨定作用,會在很大程度上牽制股票不至于跌的更多,下跌空間更小。
另外一方面,如果投資者評估不準確,股票價值沒有1元,也許只有8毛,那么相對于4毛的股價,仍然有一倍的上漲空間。
理解安全邊際的關鍵
安全邊際取決于兩個因素,價格和價值。價格是客觀的,價值是主觀的。
價格的客觀性體現(xiàn)為每一時點的價格看得見,但這是過去時和現(xiàn)在時,至于未來的價格又是另一回事。內在價值是主觀評價的,是通過投資人經(jīng)驗判定的。比如,當前價格為每股4毛錢,投資者評估股價內在價值為1元錢,然而這個1元錢是主觀評價的,很可能不準確。
安全邊際首先關注的買入價格,要足夠低,首先確保不要虧損。孫子兵法云:“故善戰(zhàn)者,立于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是故,勝兵先勝而后求戰(zhàn),敗兵先戰(zhàn)而后求勝”。讓自己首先處在不虧的境地,之后賺多賺少再說。如果價值評估不那么準確,最多是未來收益少一些而已。換句話說,以安全邊際為核心的價值投資,必然能賺錢,只是賺多賺少的區(qū)別。
安全邊際是動態(tài)的,他隨著價格的變化而變化,隨著價值的變化而變化。在格雷厄姆的時代是有比較客觀鮮明的安全邊際,或者說對于他來說有比較容易操作的價值評價標準,如股價低于每股賬面價值的2/3、市盈率低于最近5年平均市盈率的40%等等。簡而言之,格雷厄姆更多的關注賬面資產(chǎn),那個才是他對企業(yè)的估值。
當時,即使以最保守的價值判斷標準,也能夠找出低估的股票。但隨著格雷厄姆的理論和實踐發(fā)揚光大,這種最保守的估值方法已經(jīng)無法取得安全邊際了,因此宣告了保守的格雷厄姆式的價值投資(價值判斷方式)的破產(chǎn),這也是格雷厄姆晚年宣告無法戰(zhàn)勝市場的根本原因,價值投資也開始走向更加復雜、更加藝術性、更加主觀化的新世界。
然而新世界的估值在表現(xiàn)上因為更加激進所以更加接近于投機和賭博,許多所謂偉大的價值投資者事實上也許是游走在投機和投資的邊緣,當價值投資人越來越接近于風險投資商的時候,在某種程度上也動搖了價值投資的根基。安全邊際的判斷越來越主觀,安全邊際也開始變得越來越?jīng)]有存在的意義。
安全邊際越是簡單、粗暴和保守,安全邊際就越有存在的意義,雖然其存在的意義更多的是做出否定的判斷,越是有意義的安全邊際越是讓投資人經(jīng)常做出放棄的決定,而且似乎是忍痛割愛。相反越是起到鼓勵作用的安全邊際往往越是過于樂觀和理想化,不但起不到應有的“安全”作用,相反極其危險。因此只要是行投機之實的人,連巴老的殺手锏“安全邊際”也可能成為助紂為虐的工具。
沒有顯而易見的事情,價值投資人任何出色的決定都是逆風而上的。在1973年,巴菲特認為華盛頓郵報值4億美元,但沒有獲得公眾的共識,否則它的市值就不會僅僅是8千萬。這一次經(jīng)典的投資是建立在巴菲特出色的價值判斷基礎上,而這種判斷是孤獨卻又堅定勇敢的。后面的故事是,1974年巴菲特該投資繼續(xù)下跌20%,1976年他仍在套牢。所以與其說是巴菲特買了一個有較大安全邊際的股票,不如說是巴菲特足夠確信自己買的股票有安全邊際。由此看來,安全邊際就是對公司內在價值評價,對于一個理解和懂得了價值投資思想的人,價值投資在技術上就僅僅等同于對價值的評價了,其判斷力取決于投資者的學識、經(jīng)驗、閱歷等等,同樣一個公司,有的人認為其平庸有的人則能夠發(fā)現(xiàn)其閃光處,至于投資人的判斷是否可靠,恐怕只有經(jīng)過數(shù)年的實踐才能夠說明問題,而巴菲特就是那個能夠洞悉資本主義運行規(guī)律的那個王者。
巴菲特經(jīng)典投資案例
巴菲特在1958年致股東的信中提到,以平均51元買入Commonwealth,年底80元賣出。巴菲特自己評價其內在價值為135元。為何賣出呢?答案很簡單,因為有了安全邊際更高的投資,“畢竟,80 元相對于內在價值 135元而言的低估程度,與 50 美元相對內在價值 125 元的低估程度比較,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