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發自博雅干細胞
作者:哈爾濱醫科大學 淼淼
專家審核:江蘇大學附屬醫院 李晶 教授
近期,國內王福生院士的最新研究結果顯示[1],臍帶間充質干細胞顯著改善失代償性肝硬化的肝功能及長期生存率。相關研究結果(預印本)在國際肝病學雜志(Hepatology International)審議中。
共有219例患者納入研究,其中108名患者接受干細胞治療,111名患者作為對照組,并進行了長達75個月的隨訪。結果顯示,臍帶間充質干細胞可以減輕肝素的氨基轉移,明顯改善肝臟功能,并且干細胞治療組的總體生存率高于對照組。這一研究給間充質干細胞治療肝硬化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供了新的證據。
終末期肝病與間充質干細胞治療
酒精,藥物和肝炎病毒(HBV、HCV)會引起慢性肝臟損害,進而導致肝硬化、肝衰竭。乙肝在我國高度流行,每年有9%以上的慢性乙肝患者進展為肝硬化,5%以上的肝硬化患者進展為肝癌,每年有28萬人死于乙肝相關疾病。無數乙肝患者籠罩在乙肝-肝硬化-肝癌三部曲的恐怖陰影之中。終末期肝病包括肝硬化和肝衰竭,死亡率高,經濟負擔重。肝硬化通常會不可逆轉地進入失代償期,進而引起一系列并發癥,包括腹水、食管-胃底靜脈曲張出血、肝腎綜合征、肝性腦病等[2]。
肝移植是提高終末期肝病患者生存率的唯一選擇,然而,肝臟供體嚴重短缺,手術費用高昂,手術風險大,有潛在的嚴重并發癥,且術后需長期使用免疫抑制藥物。因此,全球各地的胃腸病/肝病專家一直在為終末期肝病患者探尋新穎有效,創傷及經濟負擔相對較小的治療方式。
間充質干細胞來源豐富,容易獲得,具有多系分化的潛力以及自我更新能力,此外,間充質干細胞具有低免疫原性,不易引起嚴重的免疫反應。
治療過程中,間充質干細胞定植于受損肝臟中,通過分泌可容性相關細胞因子,高表達金屬蛋白酶,降解過量的細胞外基質,直接分化、旁分泌或細胞融合等一系列復雜機制抑制肝臟纖維化的發展,促進肝硬化的逆轉,因此,間充質干細胞在終末期肝病治療中有著巨大的潛力。
間充質干細胞明顯改善患者的肝功能
根據發表的文獻[3], 513 例接受干細胞輸注且符合肝衰竭和肝硬化標準的患者,在輸注間充質干細胞治療后肝衰竭組和肝硬化組的谷氨酸丙酮酸轉氨酶(ALT),谷氨酸草酰乙酸轉氨酶(AST)和總膽紅素(TBIL)的水平均顯著低于基線水平。
臍帶間充質干細胞治療后四周,與終止臍帶間充質干細胞治療的患者相比,接受長期治療的患者TBIL 水平下降幅度更大。
意味著間充質干細胞的外周輸注對肝衰竭和肝硬化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并且,延長療程可以提高間充質干細胞對晚期肝病的療效。
間充質干細胞顯著減少肝腹水
另一項研究[4]證實了臍帶間充質干細胞輸注治療在30 例失代償性肝硬化(LC)腹水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將其與15 名接受鹽水輸注的匹配對照進行了比較。
與對照組相比,間充質干細胞治療可以顯著減少肝硬化失代償期患者的腹水,并可提高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改善肝功能。間充質干細胞治療組在第36 周和第48 周的血清白蛋白水平顯著升高(P <0.05)。在間充質干細胞治療的第4 周,血清膽堿酯酶水平顯著升高,發生時間早于對照組。
該項研究還對間充質干細胞治療的患者進行超聲檢查,發現間充質干細胞治療最突出的功效是其可以顯著降低胃下腹水量并誘導腹水緩解,并且,間充質干細胞治療組的腹水消失率顯著高于對照組。
相關機制可能是,間充質干細胞治療可能會發揮抗纖維化作用,并隨后緩解門靜脈高壓癥。此外肝星狀細胞的激活是肝硬化發生機制中的關鍵因素,而間充質干細胞治療可以通過間充質干細胞衍生的IL-10 和腫瘤壞死因子TNF-ɑ降低肝星狀細胞的激活,或誘導肝星狀細胞凋亡。
與對照組相比,間充質干細胞輸注在失代償的肝硬化腹水患者中更早地改善了凝血酶功能。間充質干細胞治療36 周后血小板計數持續增加。在對照組中它們只是維持在較低水平。因此,在第36 和48 周時,間充質干細胞治療的患者的血小板計數顯著高于對照組。
在治療過程中,該項研究還監測了腎功能參數,例如尿素,肌酐和尿酸,在接受間充質干細胞治療的患者中,血清肌酐水平在第8 周時顯著降低。
間充質干細胞治療的安全性得到證實
發表的研究顯示,所有患者均未報告短期臨床不良反應,包括右上腹疼痛,皮疹,感染,昏迷或休克。同時,通過在整個試驗中監測并發癥的發生率,發現間充質干細胞治療組與對照組在并發癥的發生方面無統計學差異,包括肝細胞癌,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腦病和原發性腹膜炎。這些數據證實了間充質干細胞治療的安全性。
總而言之,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了間充質干細胞在肝病中良好的治療作用,相信隨著臨床研究的進展,間充質干細胞治療會成為廣大肝病患者的更優選擇。
點擊在看,分享給更多需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