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潮導語:慈禧太后害死了珍妃,似乎挺解恨的。她恐怕預料不到:這不僅給未來的故宮博物院增加了一個令人懷念的風景點,而且她的殘暴,只能使九泉之下的珍妃顯得更為冰清玉潔。
慈禧與珍妃為什么搞不好“婆媳關系”
在紫禁城散步。我最難忘的并不是三大殿(包括俗稱為金鑾殿的太和殿),也不是乾清官、坤寧宮呀什么的,而是后花園的一口枯井。它應該算紫禁城諸多水井里最不起眼的,光禿禿的,而其他水井大都有漢白玉石欄桿圍繞,并且覆蓋著遮雨的小亭子。然而它的名氣卻是最大的,珍妃井。一位優秀的女性的葬身之地。
戊戌變法失敗,光緒皇帝被軟禁在中南海瀛臺,他的“小蜜”珍妃則被關押于紫禁城景祺閣后面的院子,從此天各一方。因為跟其他嬪妃不同,珍妃實際上已成為光緒皇帝政治上的女秘書,這是一種新角色。難怪慈禧太后要把珍妃當作勢不兩立的政敵來看待,欲置之于死地而后快。珍妃被打入冷宮兩年之后,準備去西安逃難的慈禧命人將其推入安順門內的水井淹死。
據說慈禧尋找的是這樣的借口:“洋人就要進城了,兵荒馬亂,在這里萬一受到污辱,丟了皇帝的體面,對不起祖宗。”
我估計珍妃死前最大的愿望,是能夠看杳無音訊的光緒皇帝一眼。可惜她這最后的愿望也未能得到滿足。珍妃井,掩埋著無窮的遺憾。
聽導游講解: 珍妃的姐姐瑾妃,曾在此井北面的廂房里,布置了一個小靈堂(命名為“懷遠堂”),供奉慘死的妹妹的牌位。姐妹情深。
慈禧太后害死了珍妃,似乎挺解恨的。她恐怕預料不到:這不僅給未來的故宮博物院增加了一個令人懷念的風景點,而且她的殘暴,只能使九泉之下的珍妃顯得更為冰清玉潔。珍妃,中國古代王妃中很醒目的一位。在受民眾的懷念程度上,類似于后來英國的戴安娜王妃,在安魂曲的旋律中若隱若現。她慘遭不測,卻贏得了人民的尊敬。
辛亥革命后,1913年,珍妃的遺骸被移置西陵崇陵的崇妃園寢,并追謚恪順。但我覺得,應該追封她為女烈士。有人曾問我:北京除了出過大刀王五之外,是否也出過類似秋瑾的女俠?我覺得珍妃正是這樣一位,只不過她不帶刀罷了。
在中國近代史上,珍妃是一位堪與秋瑾旗鼓相當的女性人物。她們以不同的方式做出動搖腐朽的封建統治的努力,并且同樣為自己的理想而獻身。南有秋瑾,北有珍妃。連婦女都如此覺醒了,勇于反抗暴政,可見大清帝國的末日快到了。紫禁城的光環該被摘去了。
人們已習慣了把慈禧太后視為數一數二的壞女人,幸好她身邊還有過一個好女人:珍妃。兩人之間形成鮮明的對比,猶如真善美與假丑惡。珍妃身上保留了人們對美的想象與信心。珍妃的命運也儼然是美的悲劇,悲劇的概念本身,就是指把美的東西毀滅給人們看。
珍妃是光緒皇帝的愛妃,卻被慈禧太后視為眼中釘,這種婆媳關系搞不好,還有一定的政治背景。作為一位文化較高的名門淑女,珍妃的思想觀念較新潮,與支持改革的光緒皇帝琴瑟相和。這自然是很讓保守派的太后看不慣,甚至猜疑光緒皇帝是被枕頭風吹昏了頭。
光緒被軟禁在中南海的瀛臺之后,無依無靠的珍妃也淪為階下囚。八國聯軍兵臨城下,慈禧太后出逃之際,還沒忘記自己的宿敵,她特意命令李蓮英把捆綁著的珍妃推進一眼深井里,并接連拋下幾塊大石頭。據說珍妃落井前,還在摯言勸說慈禧太后改變政治主張。這是一個弱女子,又是一個烈女子,令我聯想到西方的圣女貞德,被作為異教徒在火刑柱上殉難。
今天故宮御花園內,有一眼“珍妃井”。井已經枯了。黃泉之下,珍妃的靈魂是否無恙——依舊冰清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