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偶然的機會,我收到一些帶有“江蘇省立鎮江圖書館”的老物件,其中有一本1949年江南新華書店出版的《列寧的母親》,非常珍貴。
1950年6月1日,也是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個六一國際兒童節,鎮江軍分區政治部贈送了一批圖書給鎮江市的小朋友們,祝他們節日快樂。
書面蓋著“丹徒縣圖書館”藏書章和“江蘇省鎮江圖書館”藏書章。
鎮江的圖書館和軍區部隊,有著一段往事。
01
1929年,民國江蘇省政府遷入鎮江后,決定籌辦一座“江蘇省立鎮江圖書館”。
省會的圖書館一定要建造得氣派的,1931年秋,江蘇省政府議決同意省教育廳計劃,撥開辦費42000元。1932年5月,省政府又聘請俞慶棠、王云五、柳詒徵、陳定祥、何鴻鑒、童致旋等人,成立江蘇省立鎮江圖書館籌備委員會。
其中俞慶棠、王云五、柳詒徵這三個人,社會影響力很大,有這三位名家在前面開道,江蘇省立鎮江圖書館的籌劃事宜得到了社會各界的支持,尤其是教育界支持最多。
當時籌辦的具體組織工作,主要由童致旋負責,他是籌備主任。籌辦的前期先是租賃了太平橋道署街2號5幢民房用于辦公,暫分總務、采訪、編目、保管四部,年度經費約40000元。
1933年3月5日起試開放閱覽,每天12小時,節假日不停,到了7月1日江蘇省立鎮江圖書館宣告成立,是中國早期的公立圖書館之一。
1935年1月,省政府在中正路南首(今解放路17號)又興建了一座占地約14畝的新館。
這座圖書館全部用鋼筋水泥、耐火磚構成,能防火、防潮、防震。書庫三層,閱覽及辦公用房二層。工程費連同水電裝置、衛生設備在內共享經費50000多元。9月完工,10月遷入。
“省立”鎮江圖書館舊影
1936年1月1日起,省立鎮江圖書館全年開放,假期不停。圖書館設總務、征存、編纂、閱覽、推廣5個部門,25名職員,藏書、報紙、雜志都非常豐富。
“江蘇省立鎮江圖書館”匾額由當時全國著名的大藏書家傅增湘所題寫,字跡端莊典雅,有唐碑筆意,于俊秀中添加豪氣,在轉折處頗見功底。
省館匾額
02
新中國成立后,“江蘇省立鎮江圖書館”改名為“蘇南行署圖書館”,成為真正人民的圖書館,因為解放前圖書館里遭遇抗戰和解放戰爭,館內書籍損失嚴重。所以從1950年開始,各界都踴躍贈書給圖書館,其中鎮江軍分區尤為積極。
1952年冬,蘇南蘇北行署合并成立江蘇省,省軍區設在鎮江市。因省軍區房屋不夠用,經省政府同意,于是將圖書館借給省軍區使用。特殊時期,人們為了保護“江蘇省立鎮江圖書館”匾額,將其用石灰、水泥封存。
江蘇省鎮江圖書館借書證,我去年贈送給了圖書館。
1976年省軍區遷往南京,并于5月31日與鎮江市政府辦理了移交手續。60軍移駐鎮江后,南京軍區向省政府提出續借。1984年下半年,60軍合并前,鎮江市政府再次提出收回,但沒能解決,就拖了下來。
圖書館房屋借給部隊后30多年,一直館無定所,前后借房大搬家3次,借閱場所很小,書庫無法容納面廣量大的館藏書籍,大批書籍特別是線裝典籍長期打捆借房存放,且有部分受潮霉爛,鎮江人非常愛書,鎮江的領導也真心為此著急,想盡快將這個老館收回改變狀況,多次向南京軍區發出“關于要求歸還鎮江圖書館館舍的報告”,但還是沒能盡快解決。
1985年11月,一位長者經過鎮江,下榻一泉賓館國賓樓。
長者是第二次來鎮江,第一次是前往主政廣東省的途中,時隔7年多后,首長再次游覽金山,見到曾交談過的慈舟法師,分外高興。
看著香火旺盛的廟宇,山上山下,慈舟全程陪同,邊走邊介紹,并登上了山頂江天一覽亭,長者很高興。
當時鎮江的孫書記、高市長知道長者和南京軍區淵源頗深,就抓住機會向長者匯報了鎮江圖書館借給部隊的來龍去脈、及歸還圖書館的要求,懇請長者關心,幫助解決,最好能簽署意見。
長者也是愛書的人,于是他在往來函上簽了一個意見,第二天市政府就派專人將長者的批示及相關材料送達南京。
這封信函,為圖書館的最終歸還,起了很關鍵的作用。
4月22日是列寧誕辰,4月23日是世界閱讀日,談及這些往事,更覺得鎮江這座城市的書香氛圍濃冽。
江蘇省鎮江圖書館書簽,我去年也贈送給了圖書館。
如今,江蘇省立鎮江圖書館的得到了更多的重視,多次進行保護性修復,仍在為營造書香鎮江、全民閱讀的氛圍起著重要貢獻。
看這些鎮江記憶,卻已淹沒光陰里!
挖掘鎮江的文化,讓它成為鎮江的名片,
請幫忙右下角點個在看,并給我個留言。
如感興趣,關注一下“鎮江風情”這個號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