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房地產變天一點都不夸張,我們都知道,往大了說,房地產黃金十年的周期已經結束,標志著一個時代或將結束。往小了說,市場降溫正由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轉變,甚至樓市拐點都可能要來了,適合炒房的環境將一去不復返。稍微仔細想一想,你就能深深感受到這一切的一切似乎都在預示著什么,房地產可能真的要變天了。從去年提出“房子是用來住的而不是用來炒的”這個國家定位后,就注定了房地產真的跟以前大不一樣了。
最明顯的應該當屬多位地產大佬紛紛集中拋售房產了。潘石屹說,房地產行業“拿地—開發—銷售”的這種商業模式到2017年基本就已經結束了,土地的價格高,地產企業利潤率很低,天花板已經在來的路上,甚至已經來了,他還說房子的價格必須落。李嘉誠表示今年明年依然會出售價值數百億物業。
說完大佬拋房,就來看看當下房地產市場現狀。上海易居《6月份房價指數報告》顯示,6月70城同比增幅繼續收窄,連續6個月延續收窄態勢。一線城市價格環比增幅繼續收窄,即將步入回落通道,三線城市環比增幅超過了一二線城市。二手房的價格回落的城市數量繼續增加,信號意義極強,全國樓市或逐漸降溫。各地因城施策的政策效應在逐漸釋放。
結合下前不久馬云所說的未來房子將不值錢,無論是如大蔥還是樹葉都是個比喻,我們要理解其中的意思,那就是房子不缺。
那我們就看看房子如何不缺?
國家 統 計 局近日首次公布了“2016年全國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等數據。數據顯示,2016年全國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為40.8平方米。也就是說,如果以40.8平方米的人均居住面積做粗略計算,可以大致得出結論,我國平均每戶家庭的居住面積約為123.2平米,要大過英國、德國、荷蘭等絕大部分歐洲國家。而根據國際經驗,當一個地區的人均住宅面積達到或者超過33平米的時候,說明這個地區的房地產業開始過剩了。
安家融媒相信這種數據是正確的,可能對我們個人而言意義不大,但是對全國的整體的人均居住情況摸底有很大實際意義,哪里的房子被平均了,哪里不平衡。都要以數據為基礎進行調配。
這種數據的統計或許恰恰是對未來不 動 產 統 一 登 記做準備。而不動產統 一 登 記則是為最大招做鋪墊的。那將是炒房者最擔心的終極大招。
國家也告訴你了,為什么感覺房子不夠住?因為房子被過度金融化了。炒房者利用金融杠桿空手套白狼,加上肆意炒作,多少房子也不夠他們消化的,所以真正需要房子的就永遠覺得不夠住。
這下好了,國家已經明確房子不夠住的原因,那就是圍繞此打擊炒房者,避免炒房制造房屋緊張,讓房子回歸居住屬性。
國家統一管理金融機構,也是防止資金流動到不該去的地方,這也是從國家層面的一個新突破。
最重要的一點,一面打擊炒房,另一面增加住房供給。等于雙倍供應。據中原地產研究中心統計,今年上半年,一線城市合計土地供應規劃建筑面積2738萬平方米,同比增加了57.3%。以上海為例,將新增住房供應總套數170萬套,比上一階段增加60%左右。加大住房供應,或從存量房市場找出口,大力發展租賃房,同樣也是緩解市場壓力穩定價格的一種好方法。
最近廣州率先成立國有租房公司,還有實現租購同權,很多人覺得不夠,還是不知足,我們應該辯證看待此事,從無到有,這是一大進步。盡管尚有不足,而且還會有很多人達不到門檻,但是卻是實實在在的為民服務。租房如果有了保障,至少很多人不用再擠買房的獨木橋了。國家九部 委也發文讓各大城市開展租賃住房工作,安家融媒判斷,未來租房一定會成為一大趨勢,不是說人人都去租房,而是租房一定會熱起來。
從全民買房時代到人人有房住,從全民炒房到租房時代,從房地產高暴利到白銀時代,從新房市場到存量房市場,一切的信號都在顯示房地產正在發生著變化。
央行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6月末,廣義貨幣(M2)余額163.13萬億元,同比增9.4%,增速分別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0.2個和2.4個百分點,再創歷史新低。另一個數據顯示,6月北京市銀行業金融機構發放個人住房貸款158.46億元,比上月減少59.69億元,環比落27.36%,創“新政策”以來新低。在個人住房貸款發放金額大幅下降的同時,有效支持了無房群體購房需求,貸款結構優化。
這些變化有利于抑制房地產泡泡,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由此可見,購房者也在趨于理性,特別是對真正剛需的支持更是體現了房地產與以往大不同。如果各地方對土地的依賴有了改善,那么,房地產就徹底進入一個全新的時代了。對于房地產整個行業而言,一個時代正漸行漸遠,而一個新的時代正向我們走來。
不要悲觀,變化總會越來越好,房地產經歷粗放式的野蠻生長,最終一定會是更加健全和成熟的。將來一定不是單純以房子的價格來衡量房地產,而更多的是關注房子的品質等。未來的房地產競爭拼的是什么?共享經濟時代,沒有什么不可能。很可能通過互聯網就能讓人住上房,至于價格多高也就沒有意義了。留著以后安家融媒小編跟你一起分享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