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一度的70城房價又新鮮出爐了!
7月16日,國家統計局發布6月70城房價數據。6月份,面對復工復產復業復市繼續推進,住房需求持續釋放,70個大中城市房地產市場運行總體平穩,價格微漲。
其中,盡管再次受客觀因素影響,北京樓市火熱程度有所轉淡,但6月北京新房二手房價格環比仍雙雙微漲,但漲幅有所回落。
數據顯示,70大中城市中有61城新建商品住宅價格環比上漲,5月為57城;環比看,銀川漲幅1.9%領跑,北上廣深分別漲0.4%、漲0.5%、漲0.6%、漲0.8%。
7月15日,經濟日報再次發文《保持調控定力須堅持“房住不炒”》稱,應保持調控定力,促進市場平穩恢復和增長。堅持“房住不炒”定位、“穩房價、穩地價、穩預期”目標、“因城施策”原則,保持房地產調控政策連續性、一致性和穩定性。對于個別城市樓市超出合理區間,國家和相關省市監管部門應根據監測和預警級別對其啟動問責和完善調控政策等措施。
一方面,我們看到全國房價有所回暖,這種趨勢是伴隨著客觀情況的好轉,盡管北京又突遇特殊情況,但并沒有改變回暖的大方向。另一方面,盡管房價都在上漲,上漲城市多了,房價也都在漲,但是幾乎是微漲。依然可以說沒有跳出穩定的大趨勢。
對此,國家統計局城市司首席統計師孔鵬解讀稱,2020年6月份,面對復工復產復業復市繼續推進,住房需求持續釋放,各地認真貫徹,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定位,一城一策、因城施策,維護供需平衡,維持市場秩序,70個大中城市房地產市場運行總體平穩,價格微漲。
奇怪的是,銀川的房價再次登上第一寶座,能連續如此也實屬不易了。國家統計局6月15日發布了2020年5月份70個大中城市商品房住宅銷售價格變動情況。數據顯示,有57個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銷售價格環比上漲,其中,銀川以環比上漲2.1%的漲幅居首。但是漲幅還是降下來了。
如果說一線城市深圳啥的房價漲幅第一也就算了,這種西部根本就不在話題內的城市居然也屢屢上榜第一的位置,確實有點新鮮。細想想,其實也沒什么不能理解的。我早就說過,全國房價一盤棋,都在普遍趨穩,但是市場嚴重分化,這種分化的外在表現不一定代表著真實的情況。
你可以看到幾乎每個月的第一城市都不一樣,這就說明哪個城市房價上漲明顯基本上都會被控制住,你也不需要為哪個城市登上第一寶座而找到無數理由,只要上了榜,理由總是有的,但一個最大的不成理由的的理由,那就是風水輪流轉,或者叫矬子里拔將軍。
因為那些熱點城市房價都在趨穩,不被關注或關注較少的城市可能就露頭了。
如果非要找理由,可能跟當地的推地節奏有關系。其實這種地方經濟一般,所以,有走大城市老路的欲望和沖動,一直希望通過房地產來拉動經濟增長。如果沒有太多的利好政策,那就是土地的把控。比如地貴了,房價自然水漲船高。
銀川去年開始的城市規劃方針是“東優,西控,南進,北拓”,的確成功吸引了一些巨頭房企,如碧桂園、萬科、中梁和綠地等,集體入駐銀川拿地,上半年30宗地出讓拍掉18宗,成交價格17億,單幅地塊甚至拍出過3.6億元的高價。
這些套路都是大城市玩剩下的,現在大城市面臨著轉型,早就逐漸拋棄這種思路,但是一些不起眼的城市卻拿過來感覺很香。
但是全國城市嚴重分化,不是所有城市都適合拿高價地的玩法。從投資拿地的城市來看,二線城市是房企布局重點,其中,杭州熱度最高。1-6月,二線城市是房企布局重點,城市群以長三角熱度最高。50家代表房企1-6月二線城市拿地占比為51.5%,三四線為44%,一線占比為4.5%。
房企拿地是樓市的“晴雨表”,房地產企業拿地城市的轉換,由三四線城市轉換到二線城市,也意味房地產市場發展開始轉向二線以上的城市,像前些年一樣大規模向三四線城市進軍的少了,這也正說明三四線城市房地產市場的問題在突顯出來。
如果說大房企還能化解各種困難,但是對于中小房企那就是巨大考驗了。2020年剛好是房企的償債高峰。有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到期債務高達1.4萬億元。數據顯示,上半年,40家上市房企中有18家銷售額低于去年同期,部分房企降幅超20%;38家標桿房企中有近半企業全年目標完成率不足40%,3家完成率低于35%。
不惜一切代價拿高價地的開發商,房子蓋好了,賣低了虧本,真虧假虧至少利潤大大減少,不賣放在手里更成了燙手的山芋,所以會非常糾結,壓垮高價拿地房企的最后一根稻草或就在一瞬間。
有專家指出,房地產企業最困難的時刻可能已經過去了,未來一段時間,無論是大小房企,只要穩健經營,應該能夠獲得較好的發展機會。不過,目前傳出資金緊張的部分房企,其根本原因是之前擴張過快。總體趨勢而言,淘汰部分房企也是必然結果。真的過去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