濡水悠悠無為子
——讀北宋楊杰《無為集》有感
□ 劉堯明
在中國文化圣殿的《四庫全書》中,有一部北宋詩文集—《無為集》,它的作者就是無為名士楊杰。今日捧卷細讀,把視線伸延到千年前的歷史長河,不禁令人拍案稱快,為無為人民襟江(長江)帶湖(巢湖)得靈氣、文脈綿延又深厚而倍感自豪。
楊杰,字次公,號無為子。他是在北宋中期宋仁宗的嘉祐4年(1059年)考中進士,后歷事宋神宗、英宗、哲宗數朝,任太常、歷禮部員外郎、潤州(鎮江)州官、無為知軍、兩浙提點刑獄,卒于任上,享年70歲。他一生的創作非常豐富,可惜的是大多數散落丟失了。約半個世紀后,到南宋高宗紹興年間(1131—1163年),趙世粲在無為任知軍,他仰慕楊杰的文才,“積兩歲之力”努力搜集楊杰詩文,編成《無為集》,使之傳世;600多年后,清乾隆44年(1780年),《四庫全書》將其收入集部,賴此得以保存至今。《無為集》共15卷,其中分賦2卷(古律賦、律賦共13篇)、詩5卷(古詩、律詩、絕句共162首)、文8卷(序、記、雜文、表啟、碑志、墓志、行狀、表述、奏議共92篇)。
我們從集中可以看到,楊杰在公務之余,將大量時間用于以山水為題的創作,這也使他成為當時著名的山水詩人。他與青山為友,與綠水結親,“在家頭陀無為子,久與青山為弟昆”(蘇軾《介亭餞楊杰次公》,見《無為州志》清嘉慶版)。他曾西登皖西天柱山,南臨江南桃花潭、東游江濱采石磯,北渡萬頃巢湖水,還曾遠涉嘉興、太湖、南粵惠州、東岳泰山。豐富的游歷,充實了他的詩賦內涵。他的文學作品,立意廣闊,色調明快,語言形象生動,感情真摯奔放。如他的《潛山行》:“漢武射蛟浮九江,舳艫千里來樅陽。筑壇祈仙瞻杳茫,茂陵檜柏空青蒼。石牛一臥叱不起,白鹿還歸深洞里。二月靈鶴有時來,洞口桃花泛流水。”作者在詩中盛贊天柱山是上凌霄漢下探淵泉,真人秘語藏于深山,世俗之人只能看到絕頂之上的蒙■云煙。
楊杰對家鄉充滿愛憐心意,筆端之下熱情洋溢。他寫家鄉無城《秀溪寒食》,將公園里的樓臺亭閣、繡水芝山描繪得淋漓盡致:“十里喧闐錦繡川,秋千人健趁飛鳶。花明柳暗丹青國,日薄云濃水墨天。游女踐成芳草徑,畫船沖散碧溪煙。武陵誤說桃源好,屈指如今幾百年。”又如《和伯瞻郎中登郡城北樓》:“樓上高吟思入微,白云隨步拂入衣。幾行塞雁斷不斷,千里客帆歸未歸。”詩中稱頌無為倉廩豐足,百姓安居樂業,是個上好的魚米之鄉。又如《夏日天慶觀水閣》:“聲喧枕簞芭蕉雨,香撲樽■菡萏風。池景信皆塵外物,道家疑在畫園中。”詩人站在錦繡堤邊,仿佛置身于蓬萊仙宮。還有《送陳令歸無為》:“楚水漾輕碧,楚花亂飛紅。故人故鄉去,半雨半晴中。”
因為楊杰在禮部曾經任職,他聰明能干,精通樂律,常常親自譜曲,為朝廷大典所用;他又不懼權貴,常常為維護封建禮儀制度而奮力爭辯。我們在集中的從序、記、雜文、表啟、行狀、表述、奏議上可看出楊杰的工作足跡,如奏文《上言大樂七事》、《堂上鐘磬議》、《奏請四皇后廟升附狀》。《宋史·楊杰傳》稱其為“一時禮樂之事,皆予討論。
在集中,還有許多楊杰與當時名人王安石、蘇軾、歐陽修等人唱和之作,可見他們交往甚密。
楊杰輾轉仕途,正是王安石變法之時,朝廷的黨派斗爭激烈,政局反復無常,這使他十分無奈與厭倦。為了遠離政治漩渦,他醉心自然,愛好山水,自高清靜無為,因此以“無為子”為號而自詡。如他的《勿去草》:“勿去草,草無惡,若比世俗,俗浮薄。君不見,長安公卿家,公卿盛時客如麻,公卿去后門無車,只有芳草年年加。又不見,千里萬里江湖濱,觸目凄凄無故人,惟有芳草隨車輪。”作者以擬人的手法,描述門前草的忠心耿耿,借以鞭撻世俗小人的浮薄可惡,表達了自己對朝廷黨爭的厭惡。
《四庫全書》的總纂官紀曉嵐評價楊杰說:“其詩雖興象未深,而亦頗有規格。其率易者近白居易,其學為奇崛,如《送李辟疆》之類者,或偶近盧仝,大致則仍元祐體也。
(原文出自:http://szb.ch365.com.cn/chrb/html/2009-08/06/content_2254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