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家教家風|被康熙帝當面稱贊的家族 有何不一般?

張英(1637—1708)字敦復,號樂圃,安徽桐城人。康熙六年(1667)中進士,為康熙皇帝所信任,官至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死后謚號“文端”,贈太子太傅。張英一生著作頗豐,其中《聰訓齋語》和《恒產鎖言》是反映張英家教思想的重要文獻。

在張英的家教影響下,張氏子孫無論在科舉功名,還是人格、事功方面的表現都非常突出。張英與妻子姚氏共育有五子三女,五個兒子都是進士及第。

長子張廷瓚,考中進士之后,授翰林編修、歷任日講起居注、官至詹事府少詹事,多次主持鄉試,能秉公取士,選拔宿學之士,獲康熙皇帝賜御膳、額匾等獎勵。

次子張廷玉中進士后,歷官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成為一代名臣。

三子張廷璐,榜眼及第,后入職南書房。雍正元年(1723),奉命主持福建鄉試。雍正七年(1729)官至禮部侍郎,督江蘇學政。因其德行淳厚,獎掖后學,多次為朝廷舉薦賢才,得“三朝舊臣,后進楷模”的美譽。

康熙皇帝曾當面稱贊張廷玉、張廷璐兄弟說:“汝兄弟其不愧家風矣。”

四子張廷瑑,進士及第后,授編修,充日講起居注官,后晉升為詹事府詹事,官至禮部侍郎。張廷瑑為人敦篤誠樸,因病辭職告歸后,他便在家中賦詠吟讀,教授諸子孫。他謹遵張英的教誨,廣施仁愛以善親善鄰,如添置族田、公田以接濟鄉黨族親。每逢水旱災年,便設廠施粥以接濟流民饑客。

五子張廷珩,考中二甲第一名進士,因其樂善好施、性情純良,在族黨相鄰中頗有聲譽。

在張英的兒子輩中,張廷玉是一代治世名臣。他的成就與張氏的家教,尤其與父母的言傳身教分不開的。

張廷玉著有《澄懷園語》4卷,一共250余條,以日月為先后次序,這是張廷玉一生不忘父訓,終身誦讀張英所撰的《聰訓齋語》,并根據自己做官、為人、處世的經驗及讀書所得撰寫的一本家訓,主要用來訓示子侄的。之所以命名為《澄懷園語》,是因為張廷玉居住在雍正皇帝所賜的澄懷園中,又仿其父張英的《聰訓齋語》,因此取此書名。

父子宰相:張英、張廷玉

他在乾隆十一年(1746)所寫的《自序》說:

“先公詩文集外,雜著內有《聰訓齋語》二卷以示子孫,廷玉終身誦之。雍正戊申、己酉間,扈從西郊,蒙恩賜居‘澄懷園’,五侄筠隨往,課兩兒讀書。予退直之暇,談誦所及,侄逐日紀錄,得數十條,曰:‘此可繼《聰訓齋語》曰《澄懷園語》也。’”——《父子宰相家訓·澄懷園語·自序》,第9頁。

《澄懷園語》是繼他父親張英的《聰訓齋語》之后的,明清仕宦家教文獻的又一代表作。可以說,張廷玉的家教思想是張英家教思想的延續。

《澄懷園語》

張廷玉不止受他父親張英的影響,母親姚氏對他的影響也非常大。姚氏是清初名臣姚文然的女兒,以賢淑見稱。丈夫張英中進士做官后,家中仍不富裕。有一年張英擔任會試同考官,進入貢院(科舉的專用考場,明清考舉人、進士都需要在貢院進行)半月不回家,家里都揭不開鍋了,姚氏只好用家里所剩米做米湯,才使家里不至于斷糧。張廷玉兄弟做官以后,姚氏告誡他們做官一定要遵守“謹”字。姚氏跟隨張英在北京住了20多年,謙慎好善,她的賢淑美名傳至宮廷,康熙皇帝有一天對大臣們說:

“張廷玉兄弟,母教之有素,不獨父訓也。”——《桐城耆舊傳》,轉引自張體云:《張廷玉年譜》,安徽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66頁。

可見,母親姚氏對他的影響之大。

張廷玉自幼生活在父母身邊,耳濡目染,得益良多。張廷玉繼承清白家風,又將這種家風傳承下去,他教育其子輩:

“果能尊敬其父祖,當以服習教訓為先。”——《父子宰相家訓·澄懷園語》卷1,第121頁。

在張廷玉的教育下,他的四個兒子中張若溎、張若靄、張若澄高中進士后入朝為官。長子張若溎于雍正八年(1730)考中進士,歷任兵部主事、員外郎中、御史、刑部侍郎、左都御吏等職。

張廷玉

次子張若靄于雍正十一年(1733)考中二甲第一名進士(本為一甲第三名進士,因“辭讓探花”,前面已經講過),被破例授編修,充日講起居注官,后擢升至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

三子張若澄于乾隆十年(1745)考中進士,朝考被選翰林院庶吉士。乾隆十二年(1747)授翰林編修并入值南書房,歷官至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與他的哥哥張若靄同時以書畫聞名。四子張若渟沒有考中進士,但是以貢生身份授刑部主事,充軍機章京,再遷郎中。

桐城張氏一族貴胄滿朝,大多行事清白,不受賄賂,不貪御賜帑金等,雍正皇帝對張廷玉謹遵父訓的做法給予充分肯定:

“汝父清白傳家,中外所知。汝遵守家訓,屏絕饋遺。”——《父子宰相家訓·澄懷園語》卷4,第205頁。

張英通過對子輩立品、讀書、交友、養身、治生等方面的教化和熏陶,成就了桐城張氏一族及其后輩科第傳家、世代為仕的盛況。據有學者研究,在明清兩代,張氏家族出了25名進士,47名舉人,483名貢生和監生,共計有554名。張氏家族在京城、鄉里譽稱四起,以致時人稱贊:

“自祖父至曾玄十二人,先后列侍從,躋鼎貴。玉堂譜里,世系蟬聯,門閥之清華,殆可空前絕后已”——《郎潛紀聞初筆》卷5《桐城張氏六代翰林》,中華書局1997年版,第94頁。

自張英、張廷玉后,張氏后裔相繼為宦者,以數十百計,

“一門之內,祖父子孫先后相繼入南書房,自康熙至乾隆,經數十年之久,此他氏所未有也。”——吳振棫:《養吉齋叢錄》卷4,中華書局2005年版,第60頁。

張氏家族之所以能如此顯赫,與張英、張廷玉的家教思想和實踐是分不開的。

張英的家教思想不僅影響到張氏子孫,而且還對于清朝仕宦之家的治家也產生了直接的影響。

以家風家教聞名于世的“中興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國藩,在家書中前后共五次對張英的《聰訓齋語》給予肯定,他認為《聰訓齋語》是張英的肺腑之言,因此要求自己的兒子曾紀澤、曾紀鴻讀這本書,比如他在同治四年(1865)閏五月十九日寫給兒子曾紀澤的家書中說:

“張文端(英)《聰訓齋語》作于承平之世,所以教家者極精。爾兄弟各覓一冊,常常閱習,則日進矣。”——《曾國藩全集》(第21冊),《家書·諭紀澤》,岳麓書社2011年版,第362頁。

曾國藩

也就是要求家中兒子人手一本《聰訓齋語》,每天都進行誦讀,以提高自己。不僅要求兒子讀《聰訓齋語》,而且還要侄兒們讀這本書,同治四年九月二十五日在給弟弟的信中提到這一點,他說:

“張文瑞(端)公家訓一本,寄交紀渠侄省覽。渠侄恭敬謙和,德性大進,朱金權亦盛稱之。將來后輩八人,每人各給一本。”—《曾國藩全集》(第21冊),《家書·致澄弟沅弟》,第394頁。

除曾國藩之外,清末王師晉、吳仁杰、陸以湉等人都深受張英家教思想的影響。

張英家教之所以能有如此大的影響,究其原因,在于他根據自己子弟的實際情況,進行謙恭守分教育,抑制了官宦子弟常見的驕奢之習,為子弟的立身和從政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而這種家教家風是官宦家族長盛不衰的重要保障。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中國傳統中的家規”之三十九:安徽桐城張英張廷玉父子——六尺巷禮讓為先 篤素堂廉儉傳家
父子宰相家訓》前言
《聰訓齋語》與家風韓婷婷 王芳明
感恩母教,感謝母親!
家族傳奇 | 安徽桐城張氏(張英張廷玉父子)家族:禮讓為先美名揚,廉儉傳家惠千古
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土默特右旗| 易门县| 昭苏县| 永泰县| 互助| 金塔县| 沅江市| 扎鲁特旗| 宣威市| 桦川县| 双牌县| 略阳县| 万全县| 潍坊市| 伊宁县| 关岭| 辽阳市| 临沂市| 孝感市| 五华县| 永善县| 比如县| 嘉峪关市| 临汾市| 阿巴嘎旗| 濮阳市| 上饶市| 黄梅县| 祁阳县| 鸡西市| 嵊州市| 汝州市| 阳谷县| 邵武市| 金坛市| 达拉特旗| 台南市| 永寿县| 合川市| 曲阜市| 汶上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