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整個教育體系來講,相比而言,幼兒教育并不是一個被重視的領域。
01
首先從業要求來講,幼兒教育(包括幼兒園師資和幼兒培訓機構師資)的要求是比較低的,即使是一線城市,幼師學歷要求也只是大專起步。
但如果是大學招老師,那現在都得是博士,本土博士都不行,還得是海歸博士。
其次從薪資水平看,無論是如美國一樣的發達國家,還是我國這種發展中國家,幼兒教育行業整體薪資都處于以水平較低的狀態。
而除此之外,社會上對于幼兒教育行業的不重視也表現在人們的態度上。
想起一次在參加國際蒙特梭利幼兒師資課程培訓時曾遇到一位臺灣的李老師,她是在美國攻讀教育學碩士并在臺灣大學任教多年,同時也在幼兒園里做園長和教學管理。
在上課時,她講了個真實的故事:有一次,她參加某個活動時,大家在互相介紹自己。當她說自己在幼兒園里工作時,大家的神情都是很簡單的禮貌和寒暄。
但當她又說自己在大學任教時,大家神情開始180°大轉變—不僅眼神明顯比之前亮了很多,簡單的寒暄也明顯比剛才更加尊重和熱情。
02
很多人認為,幼兒教育很簡單,誰還教不了個小孩兒?不就是教個1+1=2,認識幾個字兒,教幾首古詩。至于幼兒園,那就是照顧小朋友吃喝拉撒啊,要高學歷的人干什么呢?
甚至還有些人這樣認為:
1、 我小時候沒接受過什么特別教育,現在不也挺好的?
2、 聽說小時候雖然提前學習,進小學后很快就沒有領先優勢了,孩子還厭學……
3、 小朋友就應該開心的玩,學習就是雞娃……就是雞血!!
4、 家里老人帶小朋友就好了;
5、 教育主要是媽媽的事兒,爸爸主要是去掙錢……
以上是很大部分人對幼兒教育的看法,其實根本原因,是沒有真正了解一個孩子是如何從零開始成長的過程,對于根本就不了解的問題,怎么能提出正確的解決方案?
03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嬰幼兒階段,大腦的發育是怎樣的情況,大腦的發育為孩子受教育提供了可能。
在生命早期,大腦在以一種驚人的速度生長,嬰兒出生時,大腦占成人腦重的25%,到2歲時,大腦重量達到成人腦重的75%。
母親懷孕的最后三個月和嬰兒出生后的前兩年,被成為是“大腦發育加速期”。
神經元是大腦和神經系統的基本單位,在大腦生長加速期開始之前,人體所具有的絕大多數神經元就已經形成了。
同時,突觸發生過程(神經元之間的鏈接)在大腦生長加速期內發展迅速。
這時產生了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與成人相比,嬰兒有更多的的神經元和神經聯結。
但是,在嬰兒期,有一些神經元細胞成功與其它的神經元細胞聯結在一起,而把那些沒能與其它神經元細胞建立聯系的神經元細胞擠掉了。
因此,在生命早期誕生的神經元中,大約一半在生命早期被淘汰。
同時,存活下來的神經元細胞,如果沒有受到適當的刺激,他們中的許多也將會消亡。
如果我們把大腦比作一座正在建設中的房子,建筑師愉快地建造了許多超出需要的房間和走廊,不久,他把其中的一些毀掉了。
這些現象反映了人類嬰幼兒大腦具有高度可塑性---即神經細胞對環境的影響非常敏感。
大腦處于發育之中,它超額產生出大量的神經元和神經突觸,用來接受人類可能經歷到的任何種類的感覺和動作刺激。
但是,人類個體是不可能有如此種類繁多的經驗的,所以,很多神經環路沒有被開發利用。
這些沒有獲得適當刺激的神經元即將退化,這就是大腦的“用進廢退”原則。
心理學家瑞森,研究在黑暗環境中被養至16個月大的黑猩猩。在黑暗中養大的黑猩猩的視網膜和組成視神經的神經元發生了萎縮。如果黑猩猩的視覺剝奪時間不超過7個月,這種萎縮是可以逆轉的,但是如果視覺剝奪超過一年,這種萎縮將不可逆轉,并容易導致全盲。
與標準實驗環境下養育的動物相比,同窩出生、但在有許多同伴和玩具環境下生長的動物大腦更重,神經元之間的聯結更為廣泛。
而且,如果在豐富刺激環境下養育的動物被轉移到缺少刺激的環境下,其大腦的復雜聯結將會減少。
所以,在生命早期,即嬰幼兒時期,大腦的發育并不單純是既定成熟程序的展開,而是生物因素和外界影響導致的早期經驗兩者結合的產物。
早期經驗在大腦和神經系統的發展中是如此重要,我們可以通過給嬰幼兒提供一個具有各種各樣豐富刺激的環境,來促進未成熟的、具有可塑性的大腦神經元的發展。
早期經驗,就是我們教育可以施加影響的地方。
僅從對大腦生長的影響而言,早期教育就已經充分顯示了其重要性,早期教育可以幫助、促進大腦的生長。
04
其次,隨著孩子的長大,大腦的所有部位并不是都以相同的速度在生長,功能區開始分化,以保證大腦能夠更有效的面對外界的刺激。大腦每個區域的成熟有它穩定的節奏。
出生時,發育最好的區域是腦干,又被稱為爬蟲腦,出生時即形成,控制呼吸、血壓、心跳等;寶寶出生即可呼吸、喝奶。
然后是初級運動區(控制如揮動胳膊這樣的簡單動作)和初級感覺區(控制如視覺、聽覺、味覺和嗅覺過程)。
最后成熟的是大腦額葉:思考、判斷、控制情緒和沖動,要到20多歲才發育完成。
在大腦的發育過程中,如果外界的影響沒有跟上,就錯過了教育的黃金時間,錯過了發展的機會。
在生命早期,學習語言是比較容易的,也可以說是語言學習的關鍵期。
著名的狼孩:
1920年傳教士發現了印度狼孩卡瑪拉和阿瑪拉:阿瑪拉約1歲半被人類領養,進了孤兒院兩個月后,當她渴時,她開始會說“bhoo”(水,孟加拉語),阿瑪拉的發展比大的卡瑪拉的發展快些,遺憾的是,阿瑪拉進院不到1年,便死了。卡瑪拉被發現時約8歲,她用了25個月才開始說第一個詞“ma”,4年后一共只學會了6個單詞,7年后增加到45個單詞,并曾說出用3個單詞組成的句子。但她直到死還沒真正學會說話。
生活中,我們也遇到過兩個小朋友到了進幼兒園的時間,還不會說話,無法適應正常的幼兒園生活。
去追尋其原因,第一個小朋友是因為平時是家里老人帶的,老人不喜歡說話,和孩子交流很少;爸媽太忙,沒空和孩子說話。
第二個小朋友也是老人帶的,老人非常喜愛和了解孩子,孩子不用說話,一個眼神,老人就知道孩子需要什么,幫孩子一切都處理好了,孩子不用說話。于是孩子們真的就沒學會說話。
再看第二語言,早學第二語言的人和晚學的人的大腦組織是有差異的。
具體來講,對于在童年早期習得第二語言的雙語者來說,講兩種語言中的任何一種,都會激活大腦的相同區域,而對于在青春期后學習第二語言的雙語者來講,講兩種語言激活的是大腦的不同區域。
大家可能都會聽到“敏感期”這個詞,這是蒙特梭利教育學派的重要觀點之一。
每個孩子都會經歷“敏感期”及持續發展階段,在特殊的敏感期,每個孩子都會表現出一種無法滿足的獲得某種知識或者技能的渴望。
敏感期的學習,是事半功倍的。當我們在看大腦的發育過程時,敏感期和大腦的發育是緊密聯系的。
根據蒙臺梭利對嬰幼兒的觀察與研究,可以歸納出以下八種幼兒發展敏感期:
1、語言敏感期(0-8歲)
2、秩序敏感期(1-4歲)
3、感官敏感期(0-5歲)
4、對細微事物感興趣的敏感期(1.5-4歲)
5、動作敏感期(0-6歲)
6、社會規范敏感期(2.5-6歲)
7、書寫敏感期(3.5-4.5歲)
8、閱讀敏感期(4.5-5.5歲)
敏感期是在一定的外界環境中出現的,環境即外界的教育,提供了心理發展的必要條件。
當環境與內在大腦發展需要協調一致時,一切都會順其自然的實現。
如果兒童不能在敏感期從事相應的活動,或者說,缺乏適宜的環境,兒童就會永遠失去這個自然取勝的機會。
錯過了敏感期,難道就不能學習了嗎?也不是的,只是說,敏感期的教育學習,是事半功倍,錯過敏感期的教育學習是事倍功半。
05
孩子從出生起,就一直在慢慢積累,為未來做著準備,幼年時期,孩子逐漸形成了自己對世界的看法、思考問題的習慣。
一個人的成長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階段,所有的成長,都是建立在以前積累的基礎之上,吸收、調整、改變。
從出生起,孩子就在接受著周圍環境有意無意的影響,我們不可能說,小學才開始接受教育,小學以前,就是完全0基礎。
人生沒有一個階段從教育上講,是不重要的,都很重要,但是幼兒教育這個階段,是人生的起點,它所打下的基礎,就是我們人生的基礎,它尤為重要。
隨著大腦的發展,孩子在日常生活和有意識的教育里,逐漸感知世界、練習身體運動、體會情感、學習語言交流,學習認識世界、解決問題的方法,也在形成自己的價值觀、思考和行為的習慣。
雖然幼兒階段能夠被看到的,從我們平常所說的學科教育(語、數、外)來講,內容太簡單了,吃飯、睡覺、走路、玩耍、說話、認識一點點字等等。
或許有人會說,這都算不上教育,但是這個想法是不正確的,它們都是教育的一部分,都對孩子的成長做出了貢獻。
孩子從此成長為一個可以獨立行為的、有自己想法的獨立的個體,然后再繼續接受教育和成長。
根據理性心理學家斯坦諾維奇的三種心智理論,我們大腦的信息加工有三種方式:反省心智、算法心智、自主心智。
以上分別談到了人類在認識世界時,為什么會有某種傾向的認識方式,我們會有什么樣的思考和行為習慣,我們都學習認識到了什么東西、又是怎樣學習的。
這些從孩子幼兒時期,就開始逐漸形成了。
例如:當孩子遇到一個問題時,是習慣先自己去探索鉆研還是求助于成人?
- 積木搭不起來,先自己看說明書還是等著爸爸媽媽搭?
當孩子遇到失敗,是先把責任歸咎于別人?還是反躬自省,看看自己哪里做的不夠?
- 跳繩失敗了,是責怪媽媽準備的繩子太長?還是尋找自己的原因?是跳的不夠高嗎?
在幼兒時期就逐漸形成的這些思考和行為習慣(反省心智和自主心智),如果沒有其它的影響因素,將會一直持續下去,這就是為什么俗語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孩子未來的發展狀況已經可以被預估了。
我們先來看兩個孩子在面對同一問題時不同的反應:
小毛,5歲,(媽媽是培訓師)
我要把跳繩的步驟畫下來,學會一個步驟就在后面打個勾……
小蔥:6歲,(媽媽是建筑設計師)
媽媽,我來給你畫個小區平面圖……
計算機之父馮·諾伊曼6歲時,即可心算8位數的乘法;
身邊醫學世家的孩子,3歲即開始學習中藥,30多歲已是研究生導師;
這些都是幼兒時期教育的結果。
06
在幼年時期,孩子在慢慢形成自己的世界觀,學習、思考的方式和行為習慣。
這些一旦形成,便很難再發生根本性的改變,想要改變不僅需要有強大的內驅力、意志力支撐,還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才能改變。
到了大學時期,認知方式和知識結構就已經基本定型了,增加的是知識的量。
早期教育就像培養一棵棵小樹苗,根要正,樹要直,等長大了,發現長歪了,再糾正,就難了。
從這個角度講,幼兒教育的重要性一點兒也不比高等教育差,甚至比大學教育還要重要。
幼兒教育不是雞血,是必須的是成長的有力助推。
所以,無論從內在的生理發展,還是我們可以看到的孩子的成長,幼兒教育都是非常重要的。
同時,幼兒的思維特點和成人不同,我們大腦的學習是一個從具象到抽象,再以抽象來理解抽象的過程。
幼兒是處于具象到抽象的形象思維階段,而成人主要是以抽象來理解抽象。
所以成人認為很簡單的,對于孩子來講未必是這樣的。
幼兒教育的重要性和難度,都是被低估的。
成人必須學習、理解幼兒的生理、心理、認知的發展特點,才能給與孩子恰當的支持:既不拔苗助長,也不放任自流。
這對幼兒教育從業者或者幼兒的父母要求是非常高的,特別是在反省心智和自主心智的位置,那是教育者以自己的人生積淀來培養孩子的。
幼兒教育的重要性無可厚非,那么我們又該如何幫助孩子選擇合適的培訓班呢?6月6日,海豚心理咨詢師李曜安老師開展公益沙龍,幫助各位家長指明方向,不再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