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太監,很多人都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可恨”的群體,因為歷史上有很多太監自恃皇帝的恩寵在外面肆意妄為、草菅人命、作惡多端,給我們留下了非常不好的印象。其實真實歷史上,大部分太監都只是普通的“可憐”人而已(好好地誰會愿意割掉自己的命根子去當太監呢?),畢竟歷史上臭名昭著的太監屈指可數,比如說秦朝的趙高、漢朝的張讓、唐朝的李輔國、宋朝的童貫、明朝的魏忠賢、清朝的李蓮英等等,但是要把太監當成“壞人”的代名詞那是極其不合適的,因為與他們同一時期的太監可謂成千上萬,他們頂多算得上是萬里挑一的“名人”罷了。另一方面,歷史上也曾經出過很多“好”太監,比如說萬歷時期支持張居正的馮保、泰昌時期以國事為重的王安、清末憂國憂民的寇連材等等。
今天要說的就是一個“好”太監的故事,他的名字叫做曹化淳,想必很多人都對這個人“很熟悉”,因為很多影視劇里都有他的身影,只不過里面很少提及他的真名,只稱呼他為“曹公公”,而且每次出現都是大反派——魏忠賢的走狗。
當然,只是被現在的影視劇黑也就罷了,關鍵的問題是他活著的時候就已經被“黑成翔”了,明末李自成進北京時,他明明已經回老家天津養老好幾年了,而很多史書(包括《明史宦官列傳》、《明史紀事本末》、《國榷》、《崇禎實錄》等等)卻非要說當時是他打開北京城門迎接闖王,賣國求榮的。正史都如此記載,其它的野史更是越描越黑,所以后世基本上給他下了“賣國賊”的定論,而且這個“黑鍋”一背就是幾百年。
我們不妨先來認識一下這個曹化淳,起初他是大太監王安的親信,奉命侍奉信王朱由檢(即后來的崇禎皇帝)。天啟時期,魏忠賢弄權上位,害死王安后,他也因此受到了牽連被發配到留都南京待罪。崇禎時期,魏忠賢倒臺,他又奉皇帝命令回北京主持處理“閹黨”時期的冤案,并陸續為兩千多人平了反,可以說是大快人心!此后,曹化淳也受到了崇禎皇帝的重用,被任命為司禮監秉筆太監、東廠提督,還全權負責京城附近的軍政事務。崇禎十二年,可能是有感于前幾任上司的結局都不是很好,他毅然決定急流勇退,向崇禎皇帝辭掉一切職務,然后回到天津老家頤養天年。
崇禎十七年,李自成攻進北京,然后很多史書就赫然寫道:“廣寧門之啟,或曰太監曹化淳獻之,或曰化淳實守東直門”——《明史宦官列傳》,雖然寫了兩個“或”字,但明史都這么寫了,其它的史書還能寫成別人?可憐這時候他人在天津已經是第六個年頭了,這“黑鍋”竟然莫名其妙地無端被扣在他頭上。清軍入關以后,曹化淳又不顧身家性命親自上書,請求順治皇帝妥善處理崇禎皇帝陵寢,順治皇帝有感于他對前朝主人的忠心,還任命他為內官監專程負責崇禎皇陵之事。
這時候,又有很多大臣跳出來彈劾他:“開門迎賊,賊入城,挺身侍從,今清入都,又復侍從,此賣國亂臣,雖萬斬不足服萬民心。”還好經過一番申辯,順治皇帝也認為他是無辜的,也就沒有追究他的責任,從而順利逃過一死。
無端被黑不說,后來還越描越黑,根本無力洗脫自己的清白,曹化淳晚年異常郁悶苦惱,非常痛恨那些無恥亂編史書的文人,臨死前還作了一首詩表達了自己的冤屈:“報國愚忠罔顧身,無端造誣自何人?家居六載還造謗,并信從前史不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