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時期,因為太平天國運動的影響,封疆大吏的位置紛紛被湘淮軍出身的漢人所占據。當然,后來的歷史也進一步向我們證明這些人的確是文能安邦,武能定國,為晚清的中興做出了極大的貢獻。這些人之中,我們比較熟悉的人有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胡林翼、駱秉章等等。
據歷史記載,這些封疆大吏在位時的基本工資是不高的,大概每年只有一百多兩,其它雜七雜八的補貼加起來也就一千多兩(當時普通公務員的年薪大概幾十兩左右),但清廷對于他們一般都采取“高薪養廉”的政策,以防止他們貪污腐化。至于養廉銀的多少,大多根據職務的高低或者所處的地域不同而稍有差別,據歷史記載,公元1742年(乾隆七年)時,兩廣總督和湖廣總督的養廉銀指標是15000兩,閩浙總督的養廉銀指標是21000兩,四川總督的養廉銀指標是30000兩。
也就是說,以上那些湘淮軍大佬們當上封疆大吏以后,工資待遇都是非常不錯的。那么問題來了,這些人生前待遇如此之好,那么死后都分別留下了多少遺產呢?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歷史上有記載的幾位封疆大吏所留下的遺產。
5、駱秉章
駱秉章是湘軍重要將領之一,他曾經擔任湖南巡撫、湖北巡撫、四川總督等職務,是左宗棠(擔任師爺)的老上司,曾在大渡河圍殲大平天國名將石達開部,軍功卓著,權傾一時。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駱秉章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兩袖清風、樂善好施,以至于其死后所留下的遺產僅為八百兩官銀和幾箱破舊衣服,結果他的侄子只能依靠清廷賞賜的五千兩治喪銀才將其靈柩順利運回家鄉。
4、張之洞
張之洞雖然既不是出身于湘軍,但他是湘軍重要統帥胡林翼唯一的入室弟子,可謂一脈相承,曾官至湖廣總督、兩江總督、軍機大臣,是晚清著名的中興名臣,洋務派代表人物之一。先不說一年兩萬兩左右的養廉銀,只說他在辦洋務(修鐵路、修兵工廠、造輪船)的過程中,只要有想法,便會有大把的機會斂錢斂財,但是他并沒有如此。關于這一點,其臨終前的遺言里一句話就能說明全部問題:“為官四十多年,勤奮做事,不謀私利,到死房不增一間,地不加一畝,可以無愧祖宗。”據稱張之洞“歿后家無一錢,惟圖書數萬卷而已”,辦喪事的錢大部分都是他的門人僚屬份子錢湊的,最終給幾個兒子留下的遺產所剩無幾。
3、曾國藩
毫無疑問,曾國藩是晚清重臣之首,有人說他的湘軍攻陷天京后,將太平天國的寶藏悉數運回了老家,當然這畢竟也只是傳說,我覺得可信度并不高,因為像曾國藩這么重視個人名譽的人,不應該為了金錢而留下一個罵名。據歷史記載,曾國藩死后只留下了一萬兩千兩銀子的遺產,絕對稱得上是一個清官。
2、左宗棠
左宗棠相信大家都比較熟悉,一句“天下不可一日無湖南,湖南不可一日無左宗棠”曾讓其名滿天下。據統計,從1861年擔任浙江巡撫算起,到1885年病逝,左宗棠一生曾擔任封疆大吏26年之久。按照平均每年兩萬兩的年薪計算,左宗棠死后應該會留有一大筆遺產,可結果卻讓人大跌眼鏡,最終他只給4個兒子留下了兩萬兩銀子,其余的錢大部分被他生前用于賑災、公益、接濟朋友等方面。
1、李鴻章
李鴻章最讓人詬病的不是他代表清廷簽訂了無數的不平等條約,而是那句“宰相合肥天下瘦”,他雖然在洋務運動中辦了不少實事,但也為自己的家族聚集了不少資產。毫無疑問,李鴻章的遺產是晚清封疆大吏中最多的,和他一起共事辦過洋務的容閎曾說其“絕命時有私產四千萬兩以遺子孫”,費行簡在《近代名人傳》中說:“(李鴻章)歿,家資踰千萬,其弟兄子銀私財又千余”,后來,經梁啟超保守估計,李鴻章留下的遺產至少也得有幾百萬兩白銀。
參考資料:《大清畿輔先哲傳·張之洞傳》、《清史稿》、費行簡《近代名人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