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說當下太多的家長被教育焦慮所困擾,使得心態上已經發生了嚴重的失衡,尤其是當看到有很多孩子甚至都不需要“很多”比自己孩子成績優秀的情況時,有些家長瞬間就不淡定了。
這不,有家長孩子今年剛上一年級,幾個月過去了,發現孩子的成績總是在90分左右,面對班上會有幾個孩子總是會動不動就能考100分,而且自己孩子的這個90多分基本上也屬于比較靠后的成績,家長慌亂了起來,甚至問出了孩子是不是“差生”這樣的問題。
我可以很明確地說:絕對不能說孩子是差生!
不是說那種不要告訴孩子“你是差生”的貼標簽性質的不能說,而是在這個時候僅僅只是看孩子的成績是不足以說明孩子在學習上是“差生”的。
這不是雞湯,而是有理論和實踐依據的。
不得不說在一般情況下,即孩子學校出題不會太難的情況下,以當下孩子的一般學習能力來看,90分左右的成績的確是有點偏低了。
但是我們可以說“不夠好”,但是絕對不能說“差”。
而這通常也都不是孩子的問題!
尤其是對于剛上學的一年級學生來說,別看已經過去了三個多月,但是有一些孩子可能也僅僅是剛剛進入了自己是“學生”這樣一個角色身份。
但是這也僅僅是才剛剛開始。
作為一名“合格”的學生,對這些小豆豆們來說還有很多是需要學習的。
比如他們要學會上課的時候如何控制自己不去跟周圍的同學講說,比如他們要約束自己上課的時候如何能夠不去玩各種文具或者神游,比如他們要慢慢學會作業如何去寫、怎么寫才能夠更被老師所認可……
有太多的事情是需要他們不斷去改變和去適應的。
而這一切在我們很多成年人,甚至是包括一些老師看來似乎都不是事兒……
可是不要忘記了他們的年齡,這個階段的孩子對于規則、規矩、對于學習的意義、目標等等是零認識的也不是不可能,作為成年人應該給他們更多點時間,并且多給予一些正面的鼓勵和引導,而不要簡單地認為只要通過威嚇、懲戒等簡單粗暴方式就能夠讓孩子們很快轉變。
而在學習上當下存在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那就是太多家長或者是因為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或者是單純就是覺得應該給予孩子一定的教育啟蒙,所以很多一年級的孩子上學之前其實已經不是零基礎了。
別看當下幼兒園尤其是公立幼兒園實施的是“去小學化”教育模式,由于太多的家長本身文化水平、教育意識都比較高,所以給孩子們的各種超前搶跑教育其實比過去那些有“小學化”幼兒園教的還要多得多。
而我們又不得不承認的一個事實那就是非零基礎入學的孩子真的會在挺長的一段時間里在學習成績上有更好的表現。
盡管這事兒不是絕對的,但一定是大概率的。
我個人對超前教育的搶跑行為是比較支持的,但不是支持家長給孩子去報班什么的,而是支持家長在孩子有足夠接受能力的情況下,通過一些更有趣、更合理、更適合孩子的方式讓他們對一些知識、文化等等有所了解和掌握。
這個事情的重點應該是放在培養興趣以及初步養成一些習慣上,而不在于多學多少東西上。
這部分孩子中會有一部分因為上學之后父母開始減少在孩子超前教育上的投入,尤其是有的家長被孩子上學后各種學習上的優異表現所迷惑了,導致高估了孩子的智力因素,進而疏忽了對孩子教育的持續關注和投入。
一般來說這種情況下這部分孩子的搶跑優勢也就僅僅會保持2-3個月,最多不會超過一個學期,而時間到了之后,這部分孩子很容易出現成績斷崖式的下滑。
但是那些父母會持續關注的孩子則高概率會繼續保持優秀。
但是零基礎的孩子則是另外一種情況了——零基礎使得他們進入角色變得相對困難(超前教育的本身其實也是角色超前進入的過程),而在學習的過程中所學要理解、吸收的時間也會比那些超前教育的孩子需要的更多一些。
所以這部分孩子起步的時候會相對慢一些,而且對于不同的孩子真的可能會持續的時間比較長,有的需要幾個月,有的則可能需要甚至一兩年甚至更長的時間。
我見過時間最長的一個孩子花費了近4年的時間,即從一年級到三年級孩子的成績一點也不突出,但是能夠看到孩子在不斷進步,而到了四年級之后則像是“釘子戶”一樣死死站在了第一名的位置,而且一直保持了下去。
這個時間的長短取決的因素是比較多的。
孩子自身是有要求的,比如孩子得能夠愿意學并且能做到積極地去學。
比如我說的這個孩子,在今年延遲開學期間每天依舊非常努力學習,甚至據孩子媽媽說孩子能累到學著學著睡著了……
這不是父母逼的,是這孩子真的就是想學!
老師在這件事情上也有很大的影響。
尤其是小學生,幾乎是所有的小學生對老師的信任、崇拜都是其整個求學生涯中最最真摯的時期,往往我們說孩子會把老師的話當成“圣旨”。
所以如果孩子的老師能夠不斷給予孩子正面的鼓勵和引導,而不只是通過批評、諷刺等打擊孩子,那么通常孩子也是會不斷進步的。
而在整個小學階段,家長的重要性則我認為應該是排名第一的!
別看現在網絡上的家校矛盾很激烈,很多家長表達了對老師的各種不滿,對老師要求家長參與到孩子學習中的諸多事情,特別是要求家長批改作業、檢查作業、簽字等等事情存在很大的意見,但是實際上大多數家長都很清楚自己能否配合好老師,自己能夠給孩子帶來怎樣的教育關注、教育幫助,對孩子而言影響是非常大的。
這個道理很簡單:
對于很多小學生,尤其是低年級的孩子,他們在學校里的學習其實我們算一下就會發現是很少的——比如多數學校的課程安排也就是一天能夠保證一節數學一節語文課,英語則根本不能保證天天都有。
課上老師會干嗎?
一節課下來其實干不了太多的事情,老師會講講作業,會維持紀律(越是低年級需要的時間越多),然后講講課本上那點有限的知識。
其他時間除非老師去占用別的課或者課間以及午休時間,否則對于除了班主任之外的所有任課老師而言基本上是不太可能再跟整班的學生有太多接觸了。
大家可以算算每一科學習,孩子到底跟老師學了多久。
實際上孩子們更多的文化課學習時間基本上還是在家里完成的——而在家里任何老師都不可能照顧到的。
所以你說家長重要不重要吧?
我上面有說“而這通常也都不是孩子的問題!”其實想說的就是這點,在這個階段的孩子教育中,尤其是學習上,表面上看是學生自身和老師責任最大,但實際上父母才是最大的。
我見過很多人會說“如果父母不會怎么辦”以及“父母都教了還要老師做什么”等等。
其實我想說的是:那些真的去教孩子的、關注孩子教育的家長是不會考慮這些問題的,因為他們更多考慮的是如何能夠更好地幫助到孩子,即便是自己不行,那么也會努力讓自己變得行……
說實在的,很多時候人們只是容易關注到“別人家的孩子”,卻往往忽視了這些孩子背后的“別人家的父母”……
總而言之,一年級別說是考90分了,就算是門門都不及格我們也不能輕易認定這個孩子就一定是所謂的“差生”。
關鍵問題在于我們能否找到影響孩子學習成績不高的問題,并且能夠去積極解決。
而這件事情,僅靠孩子自己或者僅靠孩子的老師,恕我直言,除非你上的是超級小班的學校或者是跟老師有親戚關系,否則你不要太指望孩子的老師,畢竟老師要面對的孩子太多了,而且說實話,每個孩子或多或少其實都有一些問題需要解決,而且不排除還有比你家孩子更需要老師去關注、關心的例如學習上更困難的孩子,不是嗎?
所以一年級成績就很差,是孩子的問題也是老師的難問題,但同樣也是家長的問題,您說是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