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
“學霸有兩種,一種是家長管得多,也就是從低年級就開始狠抓的;一種是基本上不管,家長最多在方法上進行引導,精準的放手!第二種基本上可以一直學霸到底,第一種基本高年級就開始垮掉,最晚初中開始垮掉……”
這是我在網上看到的一篇高贊動態,評論區絕大多數人都給予了肯定,并且還有不少人用自己、自己的孩子有或者是身邊的例子加以證明。
這段文字從頭看下來相信絕大多數人都會跟點贊的人一樣認為說得有道理。
但我要對家長們說您先別忙著認同,更別把這些話直接當成自己的教育孩子依據。
原因是這些話單句拿出來大都沒問題,但湊一起并且想要論證某個問題的時候就有問題了。
其實這段文字想說明的問題不過就是小學學霸(原作者強調“最晚初中開始垮掉”)的成績具有“欺騙性”這個老話題。
之所以很多人會“認同”,是因為原作者按照學霸家長是“授之以魚”還是“授之以漁”分成了兩類。
很合理對嗎?
其實是非常不合理的,而且還給很多家長造成了錯誤的引導!
比如說“抓得細”這個問題。
原作者以及很多網友把它當成了孩子不能“一霸到底”的原罪,進而得出家長不能也不應該抓得細。
這其實是非常具有誤導性的結論。
“抓得細”的標準是什么?
注意書寫、提醒坐姿、檢查預習、講評作業、分析時間、考查默寫、確認背誦、安排教輔、錯題整理、歸納總結、給孩子報班等等,這些事情的本事都跟“細”有關系(可以理解為越多就越細),但同樣這些事情中的幾乎所有事情本身也有一個“細”的問題。
比如說家長檢查孩子的作業完成情況,“檢查”這件事情本身其實就反映了家長在孩子學習問題上比較細致,因為我們都看到了,最起碼是網絡上的大多數家長都不喜歡、不認同家長檢查作業這件事情,對比而言,這些檢查作業的家長顯然就是“抓得細”了。
但同樣都是檢查作業,有的家長檢查完會讓孩子自己去改,然后改完再批,這部分家長顯然更注重的是“結果”;而有的家長則會就孩子作業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更細致地分析,從問題產生的原因以及如何正確解決還有相關問題應該如何改進等等給出更為全面、細致的指導;還有的家長則會“雞飛狗跳”……
到這里,顯然后者是“抓得最細”的家長。
但請問,這樣的細致好不好?
可能“抬杠隊”會有人出站表示:家長全都做了,孩子不用思考了,這樣的細致并不能提高孩子的自主學習能力……
你看你看,這種思維邏輯是不是有那味兒了?
你都能知道的事情,為什么就認定了那些抓得細的家長都都不知道呢?
這是很奇怪的邏輯啊,按照一般規律來說,越是重視孩子教育問題或者說越是抓孩子學習抓得細的家長群體會比普通群體在教育方法、教育理念上了解得更多才對。
“抓得細”是個技術活?。?/strong>
普通家長別說是抓得細了,連要抓什么其實搞不清楚。
除了抓得細,還有“抓大放小”其實也是一個道理,什么是“大”什么是“小”?多大算大,多小算?。?/strong>
學會放手,具體放的什么“手”?
放到什么程度?
我為什么說這些話會給很多家長造成誤導?
這是因為大多數人看完這段話后,最容易記住的不是“應該做什么”,而是“不用做什么”。
而且因為缺少交代(很多人應該沒感覺出有什么不同),使得很多人把這原本是以已經成為學霸的學生為分析對象的大前提,理解成了“不要抓得太細就能/才能培養出真一霸到底的學霸”。
很久以來我就在想諸如此類的很多話(尤其是一些短視頻博主發的)為什么如此地“深入人心”?
到現在我還沒想明白,但已經有了一些線索,咱就說,有沒有一種可能是嫉妒心作祟?
能成為學霸的孩子一定是極少數的群體,大多數家長是培養不出一個學霸的。
“學霸”還好一些,大多數家長對孩子還是有一定的寬容度的,但有不少家長其實對“學霸家長”是看不太上的。
舉個最常見的例子,如果某位家長在網上發布了自己孩子的某次考試好成績,如果這位家長表現得自豪、驕傲而不是意外、擔憂,那么大多數的評論一定是諷刺、挖苦以及潑諸如“等上了初中/高中后……”等冷水。
另外一個則是大多數家長都希望自己暫時不是學霸的孩子能夠有朝一日突然開竅或者是突然逆襲,希望自己的孩子未來能跟上甚至超過那些學霸。
這個時候如果有人告訴大家:“你們看到的那些學霸其實有很多是偽學霸?!?/p>
或者是告訴大家:“很多學霸他們的父母只是注重成績而忽略心理健康培養。”等,我想會有很多家長得到“安慰”的。
前者會增強自己孩子追上、逆襲的信心,后者則會安慰自己“我的教育并不失敗”。
當然,以上都是我瞎想的,沒什么依據。
接下來我想說的則是更現實一些的事實:
盡管現實中確實存在小學是學霸到了初中成不了學霸、初中學霸上了高中甚至都跟上不上的情況,但高中學霸大多數都是初中學霸,而初中學霸的大多數同樣也都是小學就是學霸。
“開竅”“逆襲”確實有,但除非天賦異稟,又或者是孩子遭遇了什么重大的變故,否則這些事情大概率不會在什么都沒做的情況下莫名其妙就發生了。
事實上能不能逆襲(理論上的可能)如果仔細看的話其實是能看出來的,一些習慣、態度以及展現出來的靈氣等都是可以作為判斷依據的。
無論是興趣的培養、習慣的養成、能力的訓練還是很多人掛嘴邊的創造力、思維、內驅力等,“抓得細”的影響還是非常大的。
這跟“刷題”這事兒其實是很像的。
除了極少數天賦確實極高的人外,絕大多數人想要真的理解、掌握所學知識,尤其是還要融會貫通地掌握,是離不開刷題。
但在現實中,我們看到關于“刷題”的話題大都是在講刷題的弊端!
好好想想,那些弊端產生的原因真的只是因為“刷題”的本身有害嗎?
我接觸過非常多“一霸到底”的學霸家長,在他們當中的絕大多數人的身上、言談中可以明顯看到他們對孩子的教育從來不局限于“學習”,對孩子的學習從來不會聚焦于“成績”——盡管客觀上他們是在追求更高的成績。
在這方面這些年和早些年的感受非常明顯。
大概是10年前我第一次接觸到“雞娃圈”的時候(那時候我孩子剛上學),最初的幾年,在很多雞娃家長嘴里說得最多的確實是很具體的學什么、為什么要學以及應該怎么學等問題。
但近些年來我明顯感覺到那些雞娃的家長有很多人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不是不雞娃了,而是他們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更理性、更科學,他們會把很多人也許從未系統學過教育學、心理學等,但在他們的很多分析、見解中卻明顯可以看到他們雞的絕對不只是“成績”。
而這一明顯的變化我在很多低年級雞娃家長身上也感受到了。
當下,拜很多自媒體所賜,讓很多人對雞娃、學霸這些事情產生了畸形、片面的認識。
最典型的特點就是他們會把一個嚴重問題背后的原因歸咎于某個具體的事情上。
這種引導還是很成功的,比如我們現在聽說某個孩子厭學了、不上學了甚至是輕生了,大家首先會想到什么?
作為家長,如果你首先想到的不是作業多、學習負擔重、老師出問題、同學關系出問題等,而是首先想到的是這個孩子的家庭教育可能存在問題,甚至是能具體到某些可能的問題上去。
那么恭喜你,你已經比絕大多數家長都優秀了!
有這種思維習慣的家長是非常了不起的,他們不但會“避坑”,更會和孩子一起掃清成長道路上的各種艱難困阻。
沒多少家長是先學習如何做家長再成為家長的,大家其實大都是在成為家長后不斷學習、摸索、嘗試、改變中和孩子一起成長起來的。
這個世界尤其是在網絡上各種觀點太多了,各種“結論”更是數不勝數。
這其中有的是錯誤的,有的是對的,但我們要搞清楚,這些對與錯很可能都不是絕對的。
當我們只關注這單一的邏輯關系時,其實是沒有什么太大收獲的。
充其量我們只是知道了“某件事應該/不要做”而已。
就好比說“成為學霸”這件事情會有很多要素,成為“偽學霸”同樣也會需要很多的要素。
把孩子培養成真學霸和培養成偽學霸在很多方面的做法其實是差不多甚至是一模一樣的,所以單一要素的影響很難說一定是怎樣的。
從這個角度看,家長如果抓得不細,豈不是更容易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