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流濟濟,語笑喧闐,人群中有人問起來:“佳納,你們MR. CHOW的烤鴨真的是太棒了,講講創(chuàng)始人,你的父親周英華吧。”
周佳納 China Chow
黑發(fā)女郎沉思許久,目光望向觸不可及的遠方,終于露出一個笑意:我父親周英華的人生啊,那或許,這或許是一個摻雜了太多笑容與淚光的故事。
流離失所的貴公子
01
如夢方醒。
1939年,一聲啼哭響徹在上海徐匯區(qū)長樂路上的一間洋房,這個孩子的父母似乎大有來頭,父親周信芳正是有著“北看梅蘭芳,南聽麒麟童”之美譽的京劇大師“麒麟童”;而母親裘麗琳則是被奉為十里洋場首席社交名媛。
二人罔顧家人反對、決意私奔的戀情一度傳遍上海灘。
長樂路788號洋房里,主人給家中配了兩臺小轎車,司機接送,家中還有兩名廚師,一個做中餐,一個做西餐。
眾兄弟姊妹里,年少時的周英華倒顯得有些暗淡無奇。但他們自幼被一視同仁地優(yōu)待和培育著,除了日常修習的文法修辭英文體育,小小少年周英華似乎對美食非常感興趣,經常看著家里的廚子和保姆蒸飯炒菜到入迷,少放了一味調料一把食鹽竟也能準確地嘗出來。父母有時候也會開玩笑調侃:我們家要出一個美食家啦。
(左)周信芳與子女們的合影,當時最幼的還是周英華,妹妹采茨未出生/
(右)周采芹和小3歲的弟弟英華同去往倫敦,她從事演藝事業(yè)
就在家人的陪伴和守護中,周英華懵懂又堅定地長大。然而,不知何時,60年代他們身邊的環(huán)境開始起了變化,似乎是預感到山雨欲來,黑云壓城,家中兄弟姐妹接連被送走。
周英華的姐姐采蘊
妹妹采茨
后來的很多事情,似乎都成了模糊的碎片,匆忙收拾的行李,發(fā)車前父母定格在窗外的臉……少年的眼淚止不住地流下來,他打開臨行前,母親送給他的那本書,上面的每一個漢字都歷歷在目,他記得母親眼睛泛起淚光,緊緊地攥著他的手告訴他:記住,不論你到了哪里,你永遠都是一個中國人。
車窗外的風景呼嘯而過,周英華可能沒有想過,和故土這一別,就是一生。
異國他鄉(xiāng)的眷戀
02
好似跌落泥潭,僅剩的是骨氣。正反是一無所有,何妨自由與不羈?半工半讀了幾年,周英華一路摸索著自己的興趣,加上從小就培養(yǎng)成就的藝術素養(yǎng),20歲便成了小有名氣的藝術家。
和西方畫家截然不同的畫風,極具東方神韻的筆法,令周英華的的畫作大受歡迎,他的名字很快響徹了西方藝術界,而此時,他的經濟頭腦也開始展露。1965年,周英華與友合開美發(fā)沙龍,因親自設計的室內裝飾別具一格,生意火爆賓客盈門。周英華當機立斷高價轉手,由此賺得了第一桶金。
2016年安迪·沃霍爾博物館展出周英華在美國第一個大型個展/周英華/Shoot the Frame/2014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周英華似乎在西方社會愈發(fā)如魚得水。然而內心深處,似乎總有什么空缺著,不知道是什么卻總也填不滿。
直到再平凡不過的某一天清晨,周英華看著早餐桌上冰冷的牛奶與面包,竟無比懷念在故鄉(xiāng)上海熱氣騰騰的粢飯糕,那甜絲絲卻又帶著一點點黏黏的味道,仿佛只需要輕輕地嘗上一口,便能讓人一天都充滿溫暖與勇氣。
想起來中餐,他不由地心痛起來,想來很多藝術家會因為他的華人面孔,而拒絕觀賞他的作品,他愛吃的中餐也常被圈子里的人說成是“街邊的廉價食物”。憤怒、不甘、心痛一股腦地涌入心頭。
電光火石之間,一個想法映入眼簾:為什么不開一家中餐廳呢?
用中餐驚艷世界
03
“Mr.Chow”,是他給自己的稱號,也是作為對那些曾經歧視和排擠亞裔、吝于稱他一聲“先生” 的人的回敬。他要把自己的祖國所有的菜品和美食精華,都一一傳遞給西方。
若問一家中餐廳何以在當時的國際大都市引起風潮?周英華將對藝術的理解運用到餐廳運營上,力求融合中式菜肴和西方文化。
餐廳采用歐式室內裝潢、聘請英俊的意大利服務生、更從香港請來六位大廚,專做粵菜、上海菜和烤鴨。此外,再大量輔以藝術品氛圍烘托,真正地把“一流”二字打在了公屏上,融進細節(jié)里。
頂級奢華的配置下,中國料理大放異彩。西方人開始驚詫于遙遠的東方的古老文明,竟還可以有如此有別于薯條、牛排和紅酒的美味。賓客紛至沓來,中國人自不必說,滾石樂隊、披頭士、麥當娜等都曾慕名前來捧場。
曾幾何時,“街邊的廉價食物”——中餐登上了歐洲餐桌,藍眼睛的西方人沉醉在熱氣騰騰的佳肴和香甜清冽的酒香中,糾結于漢字復雜的結構,就烤鴨的蘸料到底要怎么樣吃才最正宗也會爭論個面紅耳赤。
此地一直是談笑有名士,往來無等閑。滾石樂隊、披頭士、麥當娜等都曾慕名前來捧場。
Mr.Chow儼然成了名人們推杯換盞的社交中心,置身其中便等同躋身上流。《紐約時報》曾評價道:“這是一家屹立不倒的中餐館傳奇。”
當他們決定進軍美國,比弗利山莊為始,之后紐約、邁阿密、拉斯維加斯都快速有了MR CHOW的身影。
就在此時,周英華邂逅了人生中的一束光,他清楚地記得那是一場走秀,他昏昏欲睡,直到一位女郎出場。
她穿著一件優(yōu)雅的黑色長裙,周身佩戴琳瑯滿目的珠寶之華美,竟都不及她驚為天人的容貌三分。她看似輕巧的步伐,卻仿佛每一步都重重的地走在他的心上。
時光仿佛靜止了,很久以后他才回過神來,呆呆地轉頭問:這……這是誰?
友人用一種同情且悲憫的眼神看向周英華:
她是周天娜,她是全美……啊不,全球最火的模特。
他的女兒叫“China”
04
周天娜的出現(xiàn),如一束強光照進了周英華的內心,而周天娜也對這位儒雅爽朗的周先生好奇不已,或許是因為同樣有東方血統(tǒng),或是漂泊異鄉(xiāng)的相似的孤獨感,又或許是骨子里由來已久的牽絆,兩人一見如故,很快步入婚姻殿堂。那年她21歲,周英華32歲。
這里總是星光璀璨,據(jù)說來客一半為品珍饈,一半則為了一睹新老板娘的絕世風儀。
China,China,他撫著女兒吹彈可破的肌膚,想起來那遙不可及的故鄉(xiāng),自異國他鄉(xiāng)漂泊以來,他無數(shù)次動過回家鄉(xiāng)看看的念頭,國內的形式愈發(fā)嚴峻,他早已在報紙上得知,但是卻無法消減鄉(xiāng)愁之苦,就在他打定主意的時候,突發(fā)的噩耗襲來了。
1976年,他聞訊父母已經在數(shù)年前相繼身故。
得知消息的那一天是個黃昏,天光昏昏沉沉,死去的回憶突然都回來了:年幼的他踩在板凳上看廚子切菜做飯,弄堂里叫賣的熱氣騰騰的小混沌,保姆哄著他入睡的兒歌,教書先生搖頭晃腦地念起來“人之初性本善”……
少小離家,周英華早與故人失聯(lián),卻不想一別數(shù)年,早已物是人非。
他突然想起來,前些年母親放心不下他們姐妹兄弟,在香港、上海、倫敦之間來回輾轉看望,那年她終于來到倫敦,自己和姐姐開車去接她,他用手蒙著臉,千言萬語卻最終只化作一句低語:“姆媽,為什么非要讓我那么小就離開你?”
姆媽,姆媽……
一別兩寬,各生歡喜
05
早年母親的良苦用心,終換得了子女無恙的局面。再也不能夠報孝雙親、甚至無緣話別的痛楚無異于迎頭一擊。周英華陷入崩潰、閉門謝客,幾乎一蹶不振。數(shù)年里,餐廳大小事務連同照顧兒女的重擔都壓在妻子肩上。
當愛情需要以忍耐和遷就為前提時,注定難以長久。兩人皆要強的性格亦使雙方裂痕漸深,婚姻及至1990年時終于變得難以為繼。
塵歸塵,土歸土,一別兩寬,各生歡喜。
天娜離開的那天似乎已經記不清了,周英華獨自游蕩在空蕩的大宅,如同幾百年前的幽靈,最終他將自己關在書房,目光不知怎地落在那本12歲母親交給他的書。
他將那本書從書架取出來,母親指尖的溫度依舊能感受得到,他記得母親的淚水,記得火車出發(fā)時候的蒸汽,記得母親緊緊地攥著他的手告訴他,無論何時,你都是一個中國人。
中國人。
人生本該無憾
06
帝國非一日建成,他將重整河山。和13歲那年一樣,他會從泥潭深處起身、邁步從頭越。
很快,在Mr.Chow餐廳,人們經常看見頭發(fā)花白的老板,和每一桌賓客相談甚歡,他仔細地詢問每一道菜品的味道及給食客的感受,春節(jié)給大家送手寫的對聯(lián)福字,他的坦率與忠誠令人如沐春風,更何況,他還會提筆作畫哪!
藝術從來不僅限于創(chuàng)作,還在于體驗,他投資電影制作,甚至親自出演過戲癮,借由鏡頭前的角色品味不一樣的人生。于是在遇到服裝設計師Eva Chun之前,周英華隱隱覺得,自己似乎并非要孤身此生。
在這個同樣獨立耀眼的女強人身上,他找到了惺惺相惜的悸動,兩人誕育了一對子女,周君一向對自己的中國人身份十分自豪,這一次他為女兒取名Asia。
二人搬進了30,000平方英尺的新家
相伴的25年里,Eva逐漸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丈夫的中餐廳上。在她的魅力增持與戮力協(xié)理下,Mr.Chow的版圖再度加快了全球擴張的步伐。好萊塢明星、奧斯卡得主、知名模特、設計師依然是這里的座上賓。
時光在給予饋贈時慷慨大方,但收回成命時也一樣毫不手軟。周君78歲高齡這年,妻子以不可調和的矛盾為由提出離婚,愛情似乎又一度煙消云散。然而此時的周英華似乎將一切依然看淡放下,生命里除了愛情,一腔熱忱尚有所托。回頭望,他的“羅馬城”已巍然佇立,風吹不得雨打不得,這一次,他似乎再無所畏懼。
“做中國食物這件事,
“做中國食物這件事,就是我的一生的熱情。”每每面對記者,周英華總是這么說,“我從來沒有把這當做生意,我想創(chuàng)造一個奇跡。”
Mr. Chow改變了西方人對中餐的態(tài)度,也將講究“色香味”,“小火慢燉”,“適量的鹽、醬油和味精”為理念的中餐傳遍了西方,西方人尊稱他為「華裔食神」。
時至今日,你依舊能夠在最繁華的都市街道上,見到Mr.Chow的身影,它是西方人了解東方美食文化的窗口,也是異鄉(xiāng)他國漂泊的中國游子們心頭的暖意與歸屬。
回首往事,一路走來,從年少骨肉分離,到從藝術家毅然“改行”創(chuàng)建中餐廳,身邊歷任紅顏知己,再到最終華裔食神的名號,周英華的人生起起落落、因緣聚散難免唏噓。
以上分別是賭城和邁阿密的MR.CHOW
然而人生百年,又有誰能無憾?正如周英華母親常念叨的“遲早有個大的'擱頭’(邁不過去的坎)。”過得去還是過不去,或許早已沒有那么重要,身世悠悠何足問,也就由看客去評說吧。
80多歲的周君再次得享美眷與天倫之樂,祝福他們。
平民少女“狂飆”成20世紀最著名社交名媛,珠寶遺贈被英王室奉為傳世珍寶
請多點“在看”才能不錯過小鹿的推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