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便秘病程較長,遷延難愈,對人類健康危害極大。流行病學調查及回顧性研究顯示,我國慢性便秘的發病率約為8.2% ,且女性高于男性,尤其是城市女性患病率(15.2%)明顯高于男性(4%),且呈逐年上升趨勢。
而我國便秘患者對于慢性便秘的疾病認知度相對較低,很多患者并未意識到便秘的危害,也沒有采取積極有效的治療方法,進一步加重了病情的發展。
祖國傳統醫學對于慢性便秘的治療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長期臨床實踐中誕生了很多治療慢性便秘的方法,尤其是中成藥的應用,更是具有簡便、方便、高效、價廉的顯著優勢。現就慢性便秘的中醫藥治療進行簡要探討。
便秘病名記載之來源
“便秘”之名首見于清代沈金鏊所著《雜病源流犀燭》,并沿用至今。其實,中醫對便秘的認識和記載也是源遠流長,歷朝歷代不同的醫家對于便秘的病名描述各不相同:
如便秘最早的記載可追溯至《黃帝內經》中的“后不利”“大便難”;
漢代張仲景《傷寒雜病論》稱便秘為“不大便”“脾約”“胃家實”“大便難”;
隋代巢元方《諸病源候論》列“大便難候”“大便不通候”,將便秘作為一個獨立疾病進行論述;
金元時期李東垣、朱震亨多稱其為大便“燥結”;
明代張景岳《景岳全書》則將其稱之為“秘結”之癥。
便秘病因病機之探討
中醫對于便秘病因病機的認知較為復雜和多樣,歸結起來,中醫學認為便秘可與飲食失節、情志失常、勞逸失度、先天稟賦不足、產后病后失養及治療失當等多種因素相關。
中醫對便秘病機的論述頗豐,究其變化無外標本兩端。
本病在標為里實,多因大腸通降不利,傳導失司,糟粕內結而成。病機在本則與臟腑失和,氣血失調,陰陽失衡相關。
從陰陽而論,便秘病機多見寒熱虛實錯雜,但可以陰結與陽結概之。
總之,便秘病機變化多端,總以腑實為標,以五臟氣血陰陽失衡為本,且標本往往相兼為患。
便秘辨證論治之綱要
古代醫家對于便秘的治療有不同的認知和方法,但總體來看,便秘的治療以通腑降濁為要,以恢復機體正常的排便功能為目的,根據病情的寒熱虛實采取有針對性的治療方法。
病程短,證候屬實者,可直接采取通下的方法。
對于慢性便秘,因其病程長,反復不愈,往往虛實夾雜,則需要標本兼顧,補瀉相合,寒熱并調,以平為期。
陽結者強調以潤下為主,輔以清熱瀉火、行氣通腑、益氣健脾、滋陰潤燥之法。
陰結者以潤下為主,輔以溫陽散寒、行氣通腑、益氣健脾、滋陰潤燥之法。
便秘治療方藥之概述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一部2020版)》中,收錄記載可用于治療便秘且效果確切的中草藥有37味,如蘆薈、何首烏、火麻仁、柏子仁、瓜蔞仁、熟地黃、當歸、天冬、麥冬等。單味中藥的療效難于持久,復方依然是目前中醫臨床辨證施治便秘的主要方法。
《便秘中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2017)》中將便秘分為7類,并制定相應治療法則及指導用藥:
熱積秘,治以清熱潤下,如麻子仁丸;
寒積秘,治以溫通導下,如溫脾湯;
氣滯秘,治以行氣導滯,如六磨湯;
氣虛秘,治以益氣運脾,如黃芪湯;
血虛秘,治以養血潤腸,如潤腸丸;
陰虛秘,治以滋陰潤燥,如增液湯;
陽虛秘,治以溫陽泄濁,如濟川煎。
而在慢性便秘的治療中,中成藥常常作為臨床用藥的首選,如首薈通便膠囊,在慢性便秘的治療上體現出明顯的優勢。
首薈通便膠囊:配伍考究,潤腸通便
首薈通便膠囊是臨床治療便秘常用的中成藥,該方依據名中醫臨床驗方化裁而來,由人參、蘆薈、決明子、何首烏、枸杞子、阿膠、枳實、白術八味中藥組成。
方中人參味甘微苦性平,為補氣第一要藥,兼可生津止渴,歸心肺脾腎經;
何首烏味苦甘澀性微溫,味苦能瀉,甘則能潤,功擅養血滋陰,潤腸通便,可治血虛津虧之腸燥便秘,歸肝腎大腸經;
決明子苦甘咸微寒,歸肝大腸經,有清瀉肝火,潤腸通便之功,可助蘆薈瀉熱通便;
枸杞子甘平,歸肝腎肺經,長于養肝滋腎潤肺,滋陰養血益精,可協首烏、阿膠益精補血潤腸;
白術苦甘性溫,歸脾胃經,功擅益氣健脾助運,與人參相須配伍,更令氣旺而助大腸傳導之力;與阿膠、枸杞子配伍,可防其滋膩礙脾之偏;與蘆薈、首烏、決明子配伍,可制其寒涼傷中而無峻瀉之虞。同時,白術健脾輸津之功亦有助于通便。
枳實苦辛酸微寒,歸脾胃大腸經,為破氣消積,導滯除痞要藥,可助蘆薈、首烏、決明子下氣行滯,瀉熱通腑之效; 枳實與白術合用,且用量倍之,有《金匱要略》枳術湯之意,消積導滯,寓補于消。
諸藥配伍,君臣相協,佐使有制,剛柔相濟,動靜結合,標本兼顧,補瀉并施,瀉下導滯通腑而不傷正,益氣滋陰養血而不礙邪,共奏滋陰清熱,潤腸通便之功。
綜上,首薈通便膠囊集潤腸通便、清熱滋陰、益氣養血、理氣消導諸法于一方,肝、脾、腎三臟并調,既針對熱結、燥結之標,又兼顧臟腑氣血不足之本,具有良好的治療功能性便秘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譚峰, 管華全, 牟艷芳, 等.以首薈通便膠囊為例探討中成藥治療慢性便秘的優勢與應用[J].世界中醫藥,2021, 16(24):3637-3642.
[2] Chu H, Zhong L, Li H, et al. Epidemiology characteristics of constipation for general population, pediatric population, and elderly population in China[J]. Gastroenterology Research and Practice, 2014:532734.
[3] 李軍祥, 陳誩, 柯曉. 功能性便秘中西醫結合診療共識意見(2017) [J]. 中國中西醫結合消化雜志, 2018, 26(1) : 18-26.
[4] 董佳容, 曹振東, 毛旭明. 便秘古代中醫文獻研究[J]. 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 2012, 36(3): 229-231.
[5] 中華中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便秘中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2017)[J].中醫雜志, 2017, 58 (15) : 1345-1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