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既是風景秀麗之地,也是佛寺林立之方,對于蘇軾來說,除了官衙和家里,他去過的最多的地方就是佛寺,和尚朋友更是可以組成一個高僧講法團。
有一天,蘇軾往西湖游玩,路過一處僧壁,見上面題有一首小詩:
竹暗不通日,泉聲落如雨。
春風自有期,桃李亂深塢。
蘇軾越看越喜歡,于是四處打聽這首詩的作者。終于,有知情者告訴他,這首詩是一位和尚所題,法號清順,住在不遠處的藏春塢。
人生難得是知己,蘇軾當即前往拜訪,經人指點后,來到清順住所。只見院落門前有兩株形象奇特的古松,一僧人悠然臥于其下,狀極閑適。
尚未相識,蘇軾不忍心打擾清順的清夢,只在一旁等候。半晌后,清順醒來,見一人坐于旁,也很是詫異。詢問之下,原來是大名鼎鼎的蘇軾。
兩人就坐在古松下,談天說地,暢談佛理,頗有相見恨晚之感。
忽然,一陣風過,古松騷然作響,旁有落花緩緩飄下。清順打趣道:“蘇學士能以此得句否?”蘇軾笑道:“這有何難,我給你填一首詞。”詞曰:
《減字木蘭花》
雙龍對起。白甲蒼髯煙雨里。疏影微香。下有幽人晝夢長。
湖風清軟。雙鵲飛來爭噪晚。翠颭紅輕。時下凌宵百尺英。
這是一首極為應景的詞,上片是清順閑臥古松之下的情景,下片則是湖邊黃昏的勃勃生機,情景交融,雅致天成。
清順和尚見蘇軾才思如此敏捷,敬佩不已,當即拿出自己創(chuàng)作的其它詩歌與蘇軾切磋,他也由此詩名遠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