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沒有聽從徐道覆的意見,盧循對這一戰還是花了心思的,將伏兵布置在秦淮口南岸,讓老弱將士向白石進發,聲稱大軍將從白石登陸,實則是要攻打劉裕所在的石頭城。劉裕留下參軍沈林子、徐赤特戍守南岸,切斷通往查浦的交通,命令他們堅守陣地,不要輕舉妄動,他和劉毅、諸葛長民等人向北迎戰。沈林子,吳興郡人,他的父親沈穆夫曾做過孫恩的前部參軍,沈穆夫被殺后,沈林子與兄弟們藏身山中,晝伏夜出,終幸免于難。之后,孫恩再度侵擾三吳,參與討伐的劉牢之、高素等人都放縱部下擄掠財物,唯獨劉裕軍紀嚴明,沈林子特地向劉裕自首。成為劉裕的部下后,沈林子參與了劉裕之后的所有行動,在滅南燕之戰中表現出非同一般的軍事才能,受到劉裕的認可。對于劉裕的安排,沈林子看懂了,并提出不同看法,他認為盧循進攻白石是假,實際是想攻打石頭城。劉裕道:“石頭城地勢險峻,而且淮口的柵欄很堅固,把你留在后方,足以守住。”他對沈林子充滿信心。義熙六年(公元410年)五月二十九,盧循火燒查浦,進兵到張侯橋。徐赤特準備迎戰,沈林子道:“賊兵聲言攻打白石,卻幾次來到這里挑戰,險惡用心可想而知。我們人少,無法抵敵,不如堅守險要,等待大軍回來。”徐赤特不聽,執意出兵交戰,盧循的伏兵突然出現,徐赤特大敗,乘船逃往秦淮河北岸。沈林子和將軍劉鐘據守柵欄奮力作戰,朱齡石又率援軍及時趕來,盧循才撤了下去。由于徐赤特的貿然出戰,過早的將盧循伏兵引出,劉裕錯過了全殲的機會。回到石頭城后,他先斬了徐赤特,然后帶兵到南塘列開戰陣。而盧循也就此放棄了攻打建康的計劃,帶著精銳部隊急進,到達丹陽,準備掠奪建康附近的幾個縣。六月,東晉朝廷以劉裕為太尉、中書監,加黃鋮,又以車騎中軍司馬庾悅為江州刺史。劉裕只接受了黃鋮,其他職位一概推辭。盧循大肆掠奪建康附近的幾個縣,卻什么也沒搶到,對徐道覆道:“軍隊出來已久,疲憊不堪,不如回到尋陽,合力攻取荊州。這樣,我們就占據了三分之二的天下,以后再慢慢地圖謀建康。”七月初十,盧循從蔡洲向南撤退回尋陽,留下部將范崇民帶領五千人據守南陵。七月十四,劉裕派輔國將軍王仲德、廣川太守劉鐘、河間內史蒯恩、中軍諮議參軍孟懷玉等人追擊盧循。八月,劉裕回到東府,大治水軍,派建威將軍孫處和振武將軍沈田子(沈林子之兄)率領部眾三千人從海上繞道,前去襲擊番禺。對于劉裕此舉,眾將不解,一致認為:“海上行軍艱難,而且分出現有兵力去進攻廣州,也不是當務之急。”劉裕堅持己見,命令孫處道:“朝廷大軍十二月前一定會打敗賊兵,你先把他們的老窩搗毀,讓他們無家可歸。”這時,趁著盧循作亂,譙縱也想火中取栗,派侍中譙良到后秦詣見姚興,請求共同出兵討伐東晉。隨后,譙縱以桓謙為荊州刺史,譙道福為梁州刺史,率兵兩萬進犯荊州,姚興也派前將軍茍林率騎兵與他們會合。自從盧循東下之后,江陵便和建康失去聯系,一些強盜趁機作亂。荊州刺史劉道規派司馬王鎮之率領天門太守檀道濟、廣武將軍到彥之率兵救援建康。簡單介紹下檀道濟和到彥之,他們都是日后的重要人物。檀道濟,高平郡金鄉縣人,出身寒門,父母雙亡,為了生計和兩個哥哥檀韶、檀祗一起加入北府兵,成為劉裕麾下一員。到彥之,彭城人,是劉裕的同鄉,也出身寒門,年輕時以擔糞為生。加入北府兵后,隨從劉裕討伐孫恩,屢立戰功。王鎮之到達尋陽后,被茍林所擊敗。盧循聽說后,以茍林為南蠻校尉,分出部分兵力給他,讓他乘勝討伐江陵,并聲稱徐道覆已攻克建康。桓謙東下的路上又招集到舊部兩萬余人,屯扎在枝江,茍林駐扎在江津,在他們的威逼下,江陵的許多士民都心懷異志。劉道規將將士們集合在一起,對他們道:“桓謙現在就在附近,聽說有很多人準備去投靠他,如果有打算去的人,我絕不禁止。”當天夜里,劉道規打開城門,一直到早晨也沒有關閉。但如此一來,反而沒人敢輕易離開,劉道規就此穩定了軍心。這時,雍州刺史魯宗之也率領幾千部眾從襄陽趕赴江陵。有人說他的意圖不可測,劉道規卻單人匹馬前去相迎,魯宗之既感動又高興。魯宗之本是關中大族,從關中投奔東晉,非北府兵系統,值此關鍵時刻突然前來,確實讓人有些猜疑,劉道規的友善之舉讓他很欣慰。劉道規請魯宗之留在江陵,自己去攻打桓謙。將領們都擔憂道:“您遠出討伐,勝負難以預料。而茍林就在江津觀察我們的舉動,如果他來攻打江陵,魯宗之不一定能守住。一旦有什么閃失,大事去矣。”劉道規道:“茍林愚蠢懦弱,沒有過人之謀,他以為我離開不遠,一定不敢攻城。我進攻桓謙,必定馬上獲勝,敵人猶豫時,我已經回來了。桓謙若敗,茍林就會被嚇破膽,哪里還敢到這里來!況且,魯宗之在這里獨守,再怎么說也能支持幾天。”于是,劉道規火速進攻桓謙,水陸并進。桓謙幾乎出動了所有的水師船隊,以步兵、騎兵相配合,與劉道規在枝江會戰。交戰之時,檀道濟一馬當先,沖鋒陷陣,桓謙大敗,乘船逃走去投奔茍林,劉道規追上把他殺了。斬殺桓謙后,劉道規迅速回軍,在涌口進攻茍林,茍林落荒而逃,劉道規派諮議參軍劉遵率眾追擊。九月,劉遵在巴陵斬殺了茍林。當初,桓謙抵達枝江時,江陵的各階層百姓都給桓謙寫信,告訴他城內的情況,打算在桓謙攻城時做內應。大破桓謙后,劉道規在他的大營搜查到了那些信,卻命人將信全部燒了,一封也不看,江陵的百姓從此人心安定。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只要有劉道規在荊州一天,劉裕就不用擔心譙縱和姚興能在西邊搞出多大動靜。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