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長篇系列文章《激蕩四百年》的第352篇
元嘉二十八年(公元451年)二月十九,劉義隆下詔,賑濟撫恤受到北魏殘害蹂躪的各郡縣百姓,免除田賦捐稅,以恢復國民經濟。
二月二十,鑒于北伐失利,劉義隆將太尉劉義恭降為驃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二月二十七,又將鎮軍將軍武陵王劉駿降為北中郎將。
二月二十八,劉義隆前往瓜步視察。同日,建康解除戒嚴。
三月十五,拓跋燾回到平城,祭祀祖廟,把南征的經過報告祖宗,又把從劉宋裹脅來的五萬多戶人家分別安置在京畿附近。
當初,東晉雍州刺史魯宗之投奔北魏,兒子魯軌官至荊州刺史、襄陽公,鎮守長社,時常想要回到南方,只是由于當年殺了劉康祖和徐湛之的父親,不敢回去。魯軌去世后,兒子魯爽承襲了他的官爵。
魯爽從小就有武略,和弟弟魯秀都深受拓跋燾的寵愛。之后,兄弟二人因為犯罪受到拓跋燾的盤問和斥責,一直擔心會被誅殺。
因此,當魯爽和魯秀跟隨拓跋燾從瓜步返回來到湖陸時,向拓跋燾請求道:“我們與南方有深仇大恨,每次大軍南下,都害怕殃及祖墳。借這個機會,我們想把祖先的棺木移送到平城安葬。”
拓跋燾答應了他們的請求。回到長社后,魯爽和魯秀殺了幾百名北魏戍卒,率領所部以及愿意跟隨自己的一千多家部眾投奔了汝南。
四月,魯爽派魯秀前往壽陽,送信給劉宋南平王劉鑠,請求投降。
劉義隆聽說后十分高興,立刻任命魯爽為司州刺史,鎮守義陽,魯秀為潁川太守,其余的弟弟、侄子等也一并封官授爵,賞賜豐厚。
得知魯氏兄弟背叛,北魏軍一氣之下搗毀了他們家族的墳墓。
為了國家大局,徐湛之沒有計較劉義隆重用魯爽兄弟,但殺父之仇不戴共天,他請求辭官回鄉隱居,劉義隆不準。
五月,劉義隆重新起用劉義恭,領南兗州刺史,將州府遷到盱眙,加督十二州諸軍事。此時,距離他被降職不到三個月。
五月二十五,劉義隆以尚書左仆射何尚之為尚書令,太子詹事徐湛之為仆射、護軍將軍。
何尚之因為徐湛之是皇親國戚,深受劉義隆的寵信和重用,所以每次遇到大事都全部推給徐湛之。
劉義隆又下詔,命徐湛之與何尚之共同受理裁決公務。何尚之雖然身為尚書令,朝政實際上全由徐湛之一人裁斷。
劉宋在有條不紊的恢復戰后秩序,北魏同樣也專注于內部事務,仿佛一年前的戰事沒有發生過。
六月,拓跋燾命太子少傅游雅和中書侍郎胡方回等人改訂法律,進行大量的更定和補充,修訂完的法律共有三百九十一條。
八月,蕭斌和王玄謨都因戰敗被免官。這一天,劉義隆閑聊之中問沈慶之道:“蕭斌打算斬了王玄謨,你為什么要阻止呢?”
沈慶之回答道:“大將紛紛退逃,沒有誰不怕受到懲處。假如有一個人因為回來了卻被處死,那么其余將領肯定會四處逃亡不再回來。出于這個考慮,臣才阻止了蕭斌這樣做。”
一番話說得劉義隆連連點頭,從此對沈慶之更加刮目相看。
十月,劉義隆主動派使節出訪北魏,拓跋燾也派殿中將軍郎法祐前來修好。所謂不打不相識,和平都是打出來的。
十二月,劉義隆派沈慶之將幾千家彭城難民遷移到瓜步,又派征北參軍程天祚將幾千戶江西難民遷移到姑孰,以吏部郎王僧綽為侍中。
王僧綽是王曇首之子,從小就胸懷大志,刻苦好學,思維細致縝密,非常熟悉典章制度,大家也都認定他是國家棟梁之材。
成年后,王僧綽娶了劉義隆的女兒東陽公主為妻。在吏部任職時,他了解并熟悉各種各樣的人物,推薦選拔人物也都非常恰當。
當上侍中時,王僧綽才二十九歲,沉著穩重,處事有分寸、有度量,從不因為自己才能高人一等而對他人傲慢無禮。
這時,劉義隆年紀漸高,身體偏弱,一直在思考身后之事該托付給誰,因王僧綽尚年輕,就想把國家重任全部托付給他,朝中無論大事小情,都讓他參與討論。
從劉義隆開始親政,最寵信的人先是王華、王曇首、殷景仁、謝弘微和劉湛,后來是范曄、沈演之、庾炳之,再接著是江湛、徐湛之、何瑀之,直到王僧綽,總計十二人。
剛剛經歷一場大戰,雙方都元氣大傷,看劉義隆和拓跋燾的架勢,短時間內應該不會再起沖突。而且,前兩次北伐相隔近二十年,劉義隆就是不甘心也該等一等,但誰也想到,第三次北伐竟來得如此之快。
劉義隆之所以迫不及待的發起第三次北伐,全都是因為拓跋燾和拓跋晃父子竟然在短短數月內都病逝了,國內一片混亂,給了他可乘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