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論蘇軾的超然

論蘇軾的超然

提 

一、熱愛生活,曠達樂觀。

(1)蘇軾的抱負。

(2)蘇軾的政治生涯。

(3)蘇軾對生活的熱愛造就了他的超然情懷。

二、身居順境,淡泊名利

(1)成績顯赫而不高傲。

(2)身居要職而淡泊名利。

三、身陷逆境,超然面對。

(1)獨樹一幟的貶謫觀。。

(2)把貶謫看為福分

(3)把貶謫當作游玩。

(4)面對貶居時的樂觀曠達。

四、境遇變化,從容應對

(1)一生貶謫,生活艱辛。

(2)觀照自然,慨然有悟。

(3)面對逆境多從容,艱苦磨練結(jié)碩果。

 

論蘇軾的超然

 

摘要:蘇軾的政治生涯跌宕多艱,多次受到不同政敵的排斥打擊,仕途屢遭貶逐,一生坎坷不平,很多時候處于人生的逆境之中,特別是貶謫黃州時期,生活極端孤獨與寂寞,曾經(jīng)發(fā)出了人生如夢的深深感嘆,想“羽化而登仙”,“欲乘風歸去”。但因為他對生活有著超乎常人的感受,對生活充滿熾熱的愛,所以并沒有因此而悲觀失望,面對加諸其身的種種迫害,他既不是逆來順受,也不是否定人生,而是以一種豁達、超然的樂觀態(tài)度來接受這接踵而至的種種不幸,詩文中處處體現(xiàn)出其超然物外、熱情樂觀、從容曠達的人生態(tài)度,留給我們的是一個昂揚向上的偉大形象,永遠值得人們景仰。

 

關鍵詞:蘇軾;超然;樂觀;曠達。

 

何謂“超然”?蘇軾的超然又表現(xiàn)為什么?文學意義上的超然是高超出眾,超出塵世之意,是一種人生態(tài)度,是一個人對生理需要、情感需求、功名利祿和塵世保持一定距離的態(tài)度。具有這種態(tài)度的人,能夠抹去柴米油鹽的重負,遠離現(xiàn)實的名利,即使置身于苦難之中,也能夠以超然的心態(tài)面對它們,不會因得失、順逆、窮達而改變自己的心態(tài),這是一種超然于現(xiàn)實事物之外的高尚的曠達自由的人生態(tài)度。蘇軾就是這樣一個具有典型的超然態(tài)度的人。蘇軾好佛,但他沒有因佛教的的思想而否定人生;蘇軾飽讀儒家經(jīng)典,但他沒有因宦海沉浮而自怨自艾走向惰落;蘇軾喜好道家思想,但他沒有因此看破紅塵而潔身自好。作為一個飽讀詩書,才華橫溢詩人、學者,他集儒佛道于一身,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頗受世人尊重的人生觀,“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于我皆無盡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正是以這種曠達灑脫的辯證態(tài)度,詩文中始終保持一種昂揚向上的進取精神而受到中國士大夫文人的高度仰慕。本文將從以下幾方面對蘇軾樂觀、曠達、超然的人生態(tài)度進行探求研究。

一、熱愛生活,曠達樂觀。

在中國文化史上,蘇軾是一個傳奇式的人物。他在青少年時期,就對現(xiàn)實人生充滿美好的期望,有很高的政治抱負。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理想,他積極入世,于嘉佑二年(1057年)中進士后,并潛心研究社會問題,在短短的兩三年間里,寫出了《策論》、《進策》各二十五篇,提出了改革弊政政治主張,并以革新派的面目走上了政治舞臺。蘇軾對自己的人生仕途是充滿期待,總想大展宏圖,其根源是其對現(xiàn)實人生充滿著強烈的熱愛之情。

蘇軾一生三次在朝廷做高官,官至兵部尚書和禮部尚書;三次遭受貶謫,曾被貶謫到湖北的黃州、廣東的惠州、海南島的儋州。因為這樣的升遷貶謫,使他的一生始終游走在入世、出塵和被世所遺的崎嶇小路之間,顯得十分艱險。在歷史上,一些人當懷才不遇,報國無門時,或自沉江河,或歸隱山林,或因不肯同流合污而郁郁終生。這些做法固然令人欽佩,但是蘇軾選擇的道路卻與他們不同。蘇軾雖然是一個政治上的犧牲品,屢次遭受貶謫,流離失所,甚至窮愁潦倒,但他沒有悲觀,也不是一個悲劇性的人物,其關鍵就在于他熱愛生活,始終擁有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因此他總能保持樂觀的心態(tài),坦然地面對人生功名富貴和悲歡離合,因而我們見到的是一個樂觀的蘇軾,一個豪放的蘇軾,一個超然于大地、飄浮于半空,用喜上眉梢的對大自然的一切充滿了喜愛的眼光欣賞著地球上的一切的并從中發(fā)現(xiàn)美的具有豪情萬丈的英雄的蘇軾。所以在“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雪劍嚴相逼”(1)的艱難歲月中,他不但體會到現(xiàn)實生活的甘美,而且處處都是美好的事物:有“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涼”(2)的欣慰心情;有“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3)的灑脫情懷;有“忽然浪起,掀舞一葉白頭翁”(4)的悠然感悟;有“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5)的瀟灑豪情。在凄涼孤獨的晚年,他仍樂觀地吟出了“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fā)唱黃雞。”(6)這是何等的豪邁,哪里像是出自一個貶居蠻荒形枯骨杇的垂老之人之口?

當然,蘇軾也曾想拋開一切,“駕一葉之扁舟,凌萬項之茫然”。然而他終究沒有成為隱士,他對于生活的熱愛,對于人生的眷戀,始終是他心靈的主旋律,因而他總是直面逆境,善待人生。他的《水調(diào)歌頭》對此有著精彩的詮釋: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官場上的浮沉,歷經(jīng)磨難的蘇軾自己也不知道“此生飄蕩何時歇”(7)。他也想乘風歸去,不問世事,但他很快意識到“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這一大自然的客觀規(guī)律,相較人生亦是“此事古難全”,所以“不應有恨”。轉(zhuǎn)恨為愛:“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因為他熱愛生活,所以情懷才顯得如此之曠達。

正是因為對生活的熱愛,蘇軾以堅定的人生信念和不向厄運屈服的斗爭精神超越了生活的艱苦和仕途的波折。在蘇軾的眼里,“勝固欣然,敗亦可喜”(8)。這份氣度,這份胸襟,讓蘇軾在最危險、最艱難、最應該悲觀的日子里還能笑得出來,而且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真誠的笑。這種凌駕于一切成敗禍福之上的豁達態(tài)度也成就了他傳奇色彩的一生:“一蓑煙雨任平生”(9)。在蘇軾坎坷動蕩的一生中,不管外面風雨如何,他心中早已是波瀾不驚,真正做到了“也無風雨也無晴”的放達。

蘇軾身處逆境,我們卻處處能看到他積極進取的態(tài)度和樂觀向上的精神。他被貶黃州,生計窘迫,微薄的官俸不足以養(yǎng)家糊口,他沒有因此而沉淪,而是親身參加艱苦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勞動。《東坡八首》(10)中述說了他墾荒的緣由以及“墾壁之勞,筋力殆盡”的勞動狀況。正是因為對現(xiàn)實的熱愛,他才體味到勞動的快樂,感受到人生的有味,展現(xiàn)出他超然的態(tài)度,表現(xiàn)出其曠達的情懷。

二、身居順境,淡泊名利

范仲淹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張之洞有 “無求便是安心法。”冰心說“人到無求品自高。”淡泊,即清心、恬淡、知足、寡欲,是賢者追求的一種境界。淡泊就是能在輝煌騰達,高官厚祿時把握住自己,泰然若之,用一顆平常心淡然看待這一切,不受塵世污穢的干擾與沖擊,能在淡泊喧囂的同時,給自己找到一份心靈的超然。蘇軾,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個傳奇人物,也因為他能在順境中能保持一顆淡泊超然的心,并通過他的文學作品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所以能夠得到世人的稱道。

蘇軾出生于“慶歷新政”這一北宋王朝社會矛盾日益激化的時期。他從小具有兼濟天下之志,通過勤奮學習也具有經(jīng)世報國之才。蘇軾年輕時便在文壇中具有很高的聲望,達到了“士大夫不能誦東坡詩,便自覺氣索,而人或謂之不韻”(11)的地步,可謂是當朝第一名士。

走上仕途后,他并沒有不可一世,而是對于自己所得到的一切漸漸地看得淡泊,漸漸鑄就了凡事以平常心待之的態(tài)度。蘇軾在為陳希亮寫《凌虛臺記》中暗諷陳希亮以前修改自己的文章,陳希亮這次卻一字不改地令人照文把這篇文章刻在石頭上。后來陳希亮對別人說:“不以辭色假之者,以其年少,暴得大名,懼其滿而不勝也。”(12)蘇軾知道后,了解到陳知府的良苦用心,頗為自己自得于盛名之下的淺薄感到汗顏,并不是固執(zhí)已見。

當然,淡泊并非甘于平庸,不思進取,更不是厭棄世俗、躲避現(xiàn)實,而是一種超然境界、處世態(tài)度和人生情懷。蘇軾是從小就深受儒家經(jīng)世濟民的政治理想浸染的,在幾十年的沉浮中,只要環(huán)境允許,他總是盡力有所作為,為地方上多做實事,政績卓著。蘇軾守徐州時,黃河決口,洪水泛濫,徐州城下水深二丈八尺,七十多天不退。當時城池危殆,民心惶惶。蘇軾臨危不懼,身先士民,指揮抗洪搶險,他“廬于城上,過家不入。”(13)猶如大禹三過家門,與城共存亡,與民同生死,終于水退民安城全,朝廷獎賞,徐人奔走稱贊。蘇軾卻說“水來非吾過,水去非吾功。”(14)以平靜的心態(tài)對待自己的功名。

“烏臺詩案”后,蘇軾更清醒地認識到事物的發(fā)展的兩極和名聲的利弊。神宗的母親宣仁太后對蘇軾特別青睞,她執(zhí)政時期,召蘇軾回中央,先任居舍人,后遷翰林學士知制誥的位置,蘇軾已不為這些所動,官場的沉浮如過眼云煙。“人在玉堂深處”(15),卻“手種堂前桃李,無限綠蔭青子”(16);告誡自己“居士,居士,莫忘小橋流水”。入為翰林學士承旨時,在《八聲甘州·寄參廖子》說“誰似東坡老,白首忘機。”(17)也正是在這種順境中的淡泊名利造就了蘇軾的超然處世的態(tài)度。

蘇軾仕途一生,順逆參半。在順境,他淡泊處之;對逆境,他隨遇而安,樂觀曠達。

三、身陷逆境,超然面對。

在順境中蘇軾選擇的是淡泊,但他一生更多的是坎坷不平,仕途起伏,遭受了諸多不幸和打擊,他是怎樣應對的呢?

他不像有些意氣風發(fā)的青年,仕途失意便一蹶不振。他沒有在東坡雪堂里消弭自我,既不避世,也不避人,而是“澄懷觀道”,以求對生活更深的理解,總是讓自己不斷地發(fā)展進步。他勞作非常艱辛,時常生活困苦,他把 “造物”的這種安排看成是感悟人生的天賜良機,他以海棠自喻:“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到空臺”(18);以梅花自喻:“也知造物含深意,故與施朱發(fā)妙姿”(19),表現(xiàn)出樂觀曠達,恣放向上的情懷。

蘇軾一生,歷盡艱辛,大起大落,他把這總結(jié)為“一生凡九遷”(20)。特別是垂暮之年貶到惠州,再貶儋州,經(jīng)歷了常人難以忍受的痛苦。儋州是個蠻荒的地方:“一語不合,即持刀弓相問。”(21)自然條件也是十分惡劣,毒蛇猛獸遍地都是,疾病也時時威脅到每個人的生命。身處逆境,蘇軾依然保持超然物外態(tài)度,隨遇而安的達觀胸懷,從不放棄對人生的熱愛,對美好事物的追求。這主要表現(xiàn)為三個方面:以貶謫為福、以貶謫為游玩、以貶謫為致仕。

蘇軾把貶謫看為福分。他說“謫居窮僻……自絕祿廩,因而布衣蔬食,于窮苦寂淡之中,卻粗有所得,未必不是晚節(jié)微福。”(22)在他眼里,貶謫無公務逼迫,無官場應酬,可以自由地選擇自己想做的事情。他在《記承天夜游》中寫道:“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他在大自然中尋求寄托,以閑者自居,以此自慰。他在《食荔支》中表現(xiàn)出何等欣喜的心情:“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支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他飲酒、賞梅、讀書,生活雖然簡樸,卻過得相當安逸。這種安逸生活和心境時時反映在他的詩中,《縱筆》寫到:

白發(fā)蕭散滿霜風,小閣藤床寄病容。報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輕打五更鐘。

據(jù)說他的政敵章子厚看了很不舒服,把他再貶儋州。在儋州,他寫下了著名的《謫居三適三首》,其中《旦起理發(fā)》中說:

安眠海自運,浩浩潮黃宮。日出露未晞,郁郁蒙霜松。老櫛従我久,齒疏含清風。一洗耳目明,習習萬竅通。少年苦嗜睡,朝謁常匆匆。爬搔未云足,已困冠巾重。何異服轅馬,沙塵滿風鬃。琱鞍響珂月,實與杻械同。解放不可期,枯柳豈易逢。誰能書此樂,獻與腰金翁。

詩中描寫了為官時的忙碌,反襯出貶謫時期的閑適。有很多被流放到了海南島的人們,由于不習慣這里的生活,日夜都盼望能夠早日返回大陸,但蘇軾沒有報怨、沒有自棄,而且唱出了“他年誰作與地志,海南萬古真吾鄉(xiāng)”(23)的詩句,在享受生活的同時將自己融入了黎鄉(xiāng),把海南視作自己的第二故鄉(xiāng)。

當然,蘇軾不是徹底超脫,不問世事。貶謫時期,他盡其所能為百姓做些好事,而且從未放棄過學術創(chuàng)作,取得了輝煌的成就。蘇軾中年貶居時認真研讀了《易》和《論語》,寫下《易傳》、《論語說》。晚年貶居專門研《尚書》作《書傳》。文學上像《赤壁賦》、《方山子傳》《念奴嬌.赤壁懷古》都是其在貶居時候?qū)懗傻摹?/p>

蘇軾把貶謫當作游玩。《十月二日初到惠州》中說:“仿佛曾游豈夢中,欣然雞犬識新豐。吏民驚怪坐何事,父老相攜迎此翁。蘇武豈知還漠北,管寧自欲老遼東。嶺南萬戶皆春色,會有幽人客寓公。”《郁孤臺》“吾生如寄耳,嶺海亦閑游”。把人生如寄釋為“閑游”。晚年遇赦北歸,離開儋州,但在海南三年,他已習慣了那里的生活,臨行作《別海南黎民表》一詩,以海南人自居:

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忽然跨海去,譬如事遠游。平生生死夢,三者無劣優(yōu)。知君不再見,欲去且少留。

他在《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中說:“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他認為自己遠貶海南經(jīng)歷的磨難是值得的,因為這是一生中最值得紀念的漫游。視謫為游,他把貶謫當成一次“公費旅游”,胸襟何其廣闊,氣度何其恢弘,一切痛苦不幸都從容應對,不放在心里,而是盡享游玩中的新鮮與快樂。

蘇軾面對貶居,顯得樂觀曠達。貶居本是政治懲罰,蘇軾卻冷靜對之。“謫居儋無事,何異老且休。……未知陶彭澤,頗有此樂不。”(24)也正是他有這樣的從容,才能以一顆寧靜的心看待自己的遭遇、世間的一切。“烏臺詩案”后,幾近死亡邊緣的他經(jīng)過長途跋涉,踏進那偏僻的黃州大地,他仰觀天象,俯地取法,思考宇宙、人生、社會的各種問題,心靈已進入一種澄明超然的境界。才華橫溢的他,賦詩作文,為后人留下了許多千古不朽的詩文。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這首詩寫1082年的一天,蘇軾去看朋友,路上遇雨,因為沒帶雨具,同行都很狼狽,只有他在雨中從容不迫地行走。他不覺得雨的兇猛和被雨淋濕后的狼狽。面對風雨,他悠然自得,勸同行者“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既然大自然的風雨不能改變,不如改變我們的心態(tài),在雨中吟詩放歌,徐徐前行。風雨中“吟嘯”,表現(xiàn)出玩賞超然的心態(tài),也是在困境中,心靈上留下了一點閑情逸致的小小空間,顯示出了詩人樂觀曠達從容的心態(tài)。

不管是自然的風雨,還是人生的境遇變遷,蘇軾都用平靜悠閑的心態(tài)從容面對。“莫聽”二字是對風雨打擊的否定,“何妨”二字是對悠閑超然人生態(tài)度的肯定。在雨中行走,按照生活常態(tài),當然是騎馬勝過竹杖芒鞋,但是蘇軾卻說:“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這里當然不是寫實,而是寫他自己當時的心態(tài)。當自己擁有平靜悠閑的心態(tài)時,即使是竹杖芒鞋行走在泥濘之中,也勝過騎馬揚鞭疾馳而去。這里也隱含了兩種生活的對比,一種是竹杖芒鞋的平民生活,一種是肥馬輕裘的貴族生活。在歷經(jīng)了政治上的風風雨雨后,蘇軾越來越認同這種真真切切、平平淡淡的平民生活。

竹杖芒鞋行走在風雨中,本是一種艱辛的生活,而蘇軾卻走得那么瀟灑、悠閑。對于這種生活,他進一步激勵自己:“誰怕?”這是他一生的生活態(tài)度,他說“一蓑煙雨任平生”,這“一蓑煙雨”也象征人生的風雨、政治的風雨。任憑風吹雨打,他始終那樣的從容、鎮(zhèn)定、達觀。

他在政治上不斷地受到打擊,一貶再貶,晚年流放到了蠻荒之地的海南島。但是在精神上,他始終沒有被打敗,始終保持一顆鮮活靈動的心。在海南島,仍能夠?qū)懗?#8220;云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25)這樣心靈純凈的句子。

他善于將詩意融入哲思,在寒冷中注入溫暖,在逆境中發(fā)現(xiàn)希望,在憂患享受喜悅。當你對人生的這種辯證法有了了悟之后,就不會永遠沉陷在悲苦和挫折之中,就會在微冷的心中升起一股暖意、一線希望。“山頭斜照卻相迎”,是對生活的一種積極寫照,是蘇軾經(jīng)歷磨難和打擊之后,在靈魂上的升華。“參橫斗轉(zhuǎn)欲三更,苦雨終風也解晴。”(26)凄風苦雨之后,天氣終會放晴的。

上面講的是一種儒家的境界,是一種積極入世的人生態(tài)度。在此基礎上,蘇軾進一步感悟道“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所謂風雨,所謂晴,不過是人心中的幻象而已。如果心靜,世界自然都清靜。如果我們內(nèi)心達到了無差別的高尚境界,世間萬物哪里還有什么差別呢?因此不要執(zhí)著,不要被外物所累。成功也好,失敗也好,都應坦然面對,“寵辱不驚”。蘇軾以從容的態(tài)度面對貶居,以主動的精神迎接貶居給他帶來的痛苦,并化悲痛為力量,化貶居為機遇,在人生不遇之時,不在意追求形骸、功名的長久,轉(zhuǎn)而追求精神境界上的永恒,以審美的眼光看待人生,不斷超越自我,在時時刻刻中實現(xiàn)著自我,從而創(chuàng)造出永垂不朽的東西:充滿魅力的人格,精深美妙的作品。

蘇軾這種身陷逆境而樂觀超然的態(tài)度是經(jīng)過長期自我調(diào)節(jié)的結(jié)果,對于他來說,逆境中的恐懼、驚惶、委屈等已經(jīng)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自適與樂觀。蘇軾處于逆境之中,始終能看到有利于個人發(fā)展,有利于磨練人格的一面,因而他在任何地方都能用樂觀曠達的心態(tài)對待困厄,感到樂趣無窮,顯示出卓越超拔的人格風范,創(chuàng)造了貶逐中的輝煌文學。

四、境遇變化,從容應對

中國封建歷史上,儒學之士常常以“濟蒼生、安社稷”為己任,但遭棄用,受貶謫時時干擾著他們匡扶社稷的美夢。他們還是一蹶不振便是隱居逃世。蘇軾深受老莊思想的影響,他把老莊思想作為排遣苦悶的精神武器,面對自己屢次的境遇變化表現(xiàn)出的是一種通達的心境,總能從容應對。

蘇軾一生屢遭貶逐,足跡所到近二十處:四川—開封—鳳翔—京城—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黃州—常州—登州—京城—杭州—潁州—宣州—惠州—儋州等。由此可見蘇軾曲折艱險的人生道路,屢遭貶逐,越貶越遠,越貶越偏僻。但他從未消沉絕望過,而是在歷盡苦難中不斷完善自我,實現(xiàn)了一種真正的超脫。他總是善于排解,隨緣自適,隨遇而安,不為世俗禍福苦樂所拘束,不為得失生死所煩擾,他既樂觀曠達,又總是從容應對。

在經(jīng)歷九死一生后,蘇軾來到了黃州,坎坷的經(jīng)歷,艱難的處境,讓他在“幽人獨往來”的日子里,感到苦悶和矛盾: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谷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

在這首《臨江仙·夜歸臨皋》中,蘇軾訴說著“長恨此生非我有”的辛酸和無奈,多想能夠拋開功名利祿,逃遁山林,返歸自然:“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他要趁此良辰美景,駕一葉扁舟,隨波流逝,任意東西,他要將自己的有限生命融化到無限的大自然之中。表達出詞人瀟灑如仙的曠達襟懷,是他不滿世俗、向往自由的心聲。這種消極避世的念頭在面對赤壁古戰(zhàn)場時,卻化作了豪邁奮發(fā):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謹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fā)。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fā)。人間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面對奔騰不息的長江水,詩人心潮澎湃:想當年雄姿英發(fā)的周瑜,何等的風神瀟灑,何等的豪氣沖天!作者自己也想像他那樣開創(chuàng)一番事業(yè),可看到自己“早生華發(fā)”,又不禁茫然。但蘇軾沒有因此沉湎,他跳出了個人狹小的圈子,超脫地看待這一切:人生如夢,世事無常,又何必在意一時的榮辱得失,是非成敗呢?然而生命畢竟是短暫的,即使像曹操、周瑜那樣一世稱雄的人物,如今也早已灰飛煙滅了,何況是年歲漸老,事業(yè)無成的自己呢?看到面前的江水、明月、清風,他領悟到人生的根本意義不在于世俗的榮辱毀譽、成敗得失,而在于精神的超越升華,對生命的徹底把握,他辯證地看待自己的處境,采用變通的態(tài)度排解理想與現(xiàn)實的矛盾,從容地從困厄中解脫出來。《題西林壁》做出了更好的注解:“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透露出蘇軾自得其樂,自我排遣的心境。我們看到的也是一個無拘無束,盡享生活佳趣的蘇軾,而絕不是患得患失,無奈頹唐的蘇軾。

面對境遇變遷,蘇軾沒有逃,雖然生活在“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27)的環(huán)境中,他卻能遵從心靈的指引,實現(xiàn)對人生的積極的超越,守住了那個樂觀、持重、樸拙、豁達、天真的自我!

蘇軾獲罪貶黃,過去的一些親友因為怕受到牽連而很少與他往來,他曾在《送沈逵赴廣南》一詩中寫道:

嗟我與君皆丙子,四十九年窮不死。君隨幕府戰(zhàn)西羌,夜渡冰河斫云壘。飛塵漲天箭灑甲,歸對妻孥真夢耳。我謫黃岡四五年,孤舟出沒煙波里。故人不復通問訊,疾病饑寒疑死矣。相逢握手一大笑,白發(fā)蒼顏略相似。我方北渡脫重江,君復南行輕萬里。功名如幻何足計,學道有涯真可喜。勾漏丹砂已付君,汝陽甕盎吾何恥。君歸趁我雞黍約,買田筑室從今始。

面對這樣的境遇變遷,內(nèi)心的苦悶孤寂是可想而知的,但這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他又表現(xiàn)出從容應對,寄情山水,窮中取樂。從他詠黃州風物之美的詩句中就能略見一斑,“長江繞廓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28)。鮮魚新筍,江城風物,給蘇軾帶來了莫大的慰藉。當時,他曾站在江邊的赤壁上,眺望如畫江山,唱出“大江東去”的豪放歌聲。

面對境遇變遷,苦難和迫害并不能將蘇東坡打垮,而是讓他更加樂觀豁達,“幾時歸去,做個閑人,對一張琴,一壺酒,一溪云”。他以無官無爵、無牽無掛的心態(tài)來蔑視風雨,挑戰(zhàn)命運。正如他所寫的《書臨皋亭》:

東坡居士,酒醉飯飽,倚于幾上。當是時,白云左繞,清江右洄,重門洞開,林巒岔入,若有思而無所思,已受萬物之備,慚愧,慚愧。

這些無不流露著他那面對逆境,隨遇自適、超然物外、瀟灑達觀的淡泊心境。

蘇軾遭遠貶嶺南惠州,發(fā)出的不是“好收吾骨瘴江邊”(29)的哀嘆,反而有欣喜若狂的心情流露:“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桔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做嶺南人”。他這種從容樂觀的自適態(tài)度甚至激怒了當權者,尤其是看到“白頭蕭散滿霜風,小閣藤床寄病容。報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輕打五更鐘”(30)這些愜意的生活描述,再貶蘇軾到儋州。蘇軾到此地后是“首先作棺,次便作墓”,生活境遇的險惡不難想象。然而他并沒有消弭,而是和詩詞歌賦相依為命,一面體驗著“詩能窮人”的尷尬處境,一面又體驗著“詩窮而后工”(31)的獨特感受。

數(shù)十年貶謫生活,不但沒有壓垮蘇軾,反而把他鍛煉成為從容樂觀、胸懷曠達的偉大作家,真是“國家不幸詩家幸,賦當滄桑始到工。”(33)從苦難變遷中超脫出來的蘇軾,精神上得以提升,經(jīng)過一個又一個人生考驗,越發(fā)沉靜練達,氣定神閑,風雨不能摧垮他,窮愁不能改變他,垂暮之年再貶到荒蠻之地嶺南,他還是依舊故我,樂天知命,唱出“九死南荒吾不悔,茲游奇絕冠平生。”挫折也好,打擊也罷,都不能動搖蘇軾內(nèi)心的堅定,他始終從容面對,顯示出超然的人生態(tài)度。

也許正是這些境遇變遷,鑄就了一個曠世奇才,一個令人心想神往的人格典范,一個婦孺皆知的豪士雅客,一個熱情奔放、從容自如、樂觀曠達、才華橫溢的文學大家。

由此,我們看到了蘇軾超然的人生態(tài)度:一是對世俗人生的超脫,以驚喜的眼光欣賞著現(xiàn)世人生,超越了名利、窮達、榮辱、得失、苦樂,達到了“超然”的境界;一是達到自由的境界,精神境界開闊和廣大,不受塵世的羈絆,在任何地方、任何時候都能從容應對,泰然處之,并總有愉悅和歡喜。蘇軾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的一生始終是樂觀的一生,積極進取的一生.身陷逆境,既保持超然物外,隨遇而安的達觀情懷,又從不放棄對人生的熱愛,對美好事物追求。蘇軾正是以這種曠達灑脫超然的人格魅力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人,永遠受到后人的尊敬。

 

 

 

參考文獻:

(1)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二十七回中林黛玉的《葬花辭》:“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紅樓夢》岳鹿書社,1987年版。

(2)蘇軾《鷓鴣天》,見《東坡樂府》,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出版。

(3)蘇軾有詩《惠州一絕》,見孔凡禮點校的《蘇軾詩集》,中華書局1982年出版。

(4)蘇軾《水調(diào)歌頭(黃州快哉亭贈張偓佺)》,見《東坡樂府》,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出版。

(5)蘇軾《水調(diào)歌頭快哉亭作》,見《蘇東坡全集》,北京燕山出版年2009版。

(6)蘇軾《浣溪沙》,見《東坡樂府》,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出版。

(7)蘇軾《醉落魄·離京口作》,見《東坡樂府》,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出版。

(8)蘇軾《觀棋并序》,見《東坡樂府》,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出版。

(9)蘇軾《定風波》。見《東坡樂府》,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出版。

(10)蘇軾《東坡八首(并敘)》,見《蘇東坡全集》,世界書局1936年版。

(11)見林語堂《蘇東坡傳》,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12)見《邵氏聞見后錄》,作者〔宋〕邵博,中華書局1997版。

(13)選自《宋史·蘇軾傳》,《宋史》,中華書局出版社,出版時間:1985年。

(14蘇軾《罷徐州,往南京,馬上走筆寄子由四首》,見《東坡集》,萬卷出版公司2008年版。

(15)蘇軾《如夢令》,見《東坡集》,萬卷出版公司2008年版。

(16)蘇軾《如夢令》,見《東坡集》,萬卷出版公司2008年版。

(17)蘇軾《八聲甘州》見《東坡樂府》,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出版。

(18)蘇軾《寓居定惠院之東,雜花滿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貴也》,見《蘇東坡全集》,世界書局1936年版。

(19)蘇軾《紅梅三首》,見《東坡集》,萬卷出版公司2008年版。

(20)“蘇公一生凡九遷”元·脫脫《宋史》卷九第527頁。《宋史》,中華書局出版社,出版時間:1985年。

(21)清傅恒在《皇清職貢圖》中記述:“瓊屬五指山各峒中,性兇橫,時相仇殺。”熟黎“爭田奪地起讎釁,屠牛聚眾構生黎,以為州縣之患。”熟黎“性習為橫,不問親疏,一語不合,持弓刀相向。”《皇清職貢圖》作者:(清)傅恒 等編纂, 廣陵書社出版,出版時間:2008年。

(22)《蘇東坡全集》第十六卷 書簡--- 《與圓通禪師二首》。見《蘇東坡全集》,世界書局1936年版

(23)蘇軾《吾謫海南子由雷州被命即行了不相知至梧乃聞》,見《東坡集》,萬卷出版公司2008年版。

(24)蘇軾《和游斜川正月五日與兒子過出游作》,見《蘇東坡全集》,世界書局1936年版。

(25)(26)蘇軾《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見《蘇東坡全集》,世界書局1936年版。

(27)蘇軾《臨江仙•夜歸臨皋》,見《東坡集》,萬卷出版公司2008年版。

(28)蘇軾《初到黃州》,見《東坡集》,萬卷出版公司2008年版。

(29)韓愈《左遷藍關至侄孫湘》,見朱文公校《昌黎先生文集》,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版。

(30)蘇軾《縱筆》,見《東坡集》,萬卷出版公司2008年版。

(31)歐陽修《梅圣俞詩集序》,見《歐陽文忠公文集?蘇東坡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33)清·趙翼《題遺山詩》,見《袁枚趙翼集》,鳳凰出版社2009年版。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文學巨匠蘇軾教給我們的處世態(tài)度:得意不忘形,失意不氣餒
【原創(chuàng)】畢業(yè)論文:一蓑煙雨任平生 論蘇軾面對逆境的人生態(tài)度 - 文賦 - 中國古代文學 -...
蘇東坡的人生態(tài)度,也無風雨也無晴
《赤壁賦》素材挖掘與寫作運用
蘇 軾:詩人在貶謫中的頓悟 智者在苦難中的超越
風雨過后蘇軾大徹大悟,寫下一首充滿人生哲理的詞,其中一句成為千古絕唱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干县| 奉化市| 雷州市| 昂仁县| 扎兰屯市| 阿拉善盟| 盐池县| 武定县| 麻城市| 潜山县| 调兵山市| 大港区| 当雄县| 孟津县| 太仆寺旗| 桂林市| 嘉兴市| 大新县| 邵武市| 贵德县| 固始县| 平定县| 邵阳县| 尚义县| 古丈县| 玉树县| 开原市| 田阳县| 滦南县| 巫山县| 印江| 平和县| 旺苍县| 屯留县| 崇明县| 永善县| 巴林右旗| 东兰县| 瓮安县| 丰镇市| 沙坪坝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