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熱映電影《守望相思樹》,一定要敘述一下阿爾山三角山哨所相思樹的故事原型。
1984年初夏,原阿爾山三角山哨所連長李相恩,也就是電影男主角張忠良帶隊巡邏,突遇山洪,為營救戰友,李向恩不幸被哈拉哈河激流卷走。戰友們搜救了4天4夜,始終沒有找到那熟悉的身影。連長妻子郭鳳榮,也就是女主角諾麗麗,聞訊后抱著兩歲的兒子趕到哨所,在三角山守望了三天三夜……
第二年春天,郭鳳榮在三角山哨所最高點一把土,一把淚栽下了相思樹。在祖國北疆,這棵樹最先迎來朝霞,最后送走夕陽,就像郭鳳榮這位28歲的癡情少婦,日夜站在山頂,呼喚著丈夫歸來。
往后余生,郭鳳榮獨自贍養公婆,撫養兒子,辛辛苦苦替丈夫李相恩撐起一個家。
2010年,郭鳳榮彌留之際,叮囑兒子把她的骨灰撒進哈拉哈河,以期與丈夫李向恩永遠守望祖國北疆。
2014年1月,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冒著零下30多度的嚴寒,來到內蒙古三角山哨所親切看望慰問戍邊官兵。現場傾聽官兵講述“相思樹”故事,深受感動,并號召全體官兵發揚相思樹精神,永樹邊疆情懷,扎根邊關,安守邊關,創業立功。
電影《守望相思樹》把生死愛情和家國情懷有機相融,謳歌邊防軍人及其家人無私奉獻、保家衛國的高尚情操,讓更多人看到了軍嫂的偉大、理解軍嫂的艱辛不易,懂得國泰民安背后無數軍人家庭的無言擔當和無私奉獻。
同為阿爾山市的建設者和守護者,我們身邊的李心就是《守望相思樹》女主角郭鳳榮的兒子,他對母親的忠誠守望和父親的勇敢擔當是刻骨銘心的。潛移默化的愛國情懷和守護精神早已植根李心的心底。幾十年來,他一直秉承父母的心愿和理想,在工作上孜孜以求,在生活中嚴格約束,成長為新一代祖國的守護者,是典型的中國現代化奉獻者的新形象。
《守望相思樹》的藝術魅力來自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高尚文學藝術品質,影片以真人真事真情實感感染和鼓舞人心,特別是影片中散文詩式的語言敘述方式令人眼前一亮。
2020年11月20日,《守望相思樹》在全國院線隆重上演,受到熱評。廣大觀眾對片中表達的家國情懷和犧牲奉獻有了深刻印象,激發了愛國守疆情懷的共鳴。
如今,隨風起舞的相思樹和奔流不息的哈拉哈河承載著邊防軍人的真情摯愛,在祖國北疆阿爾山,默默述說著中華兒女忠貞守望的家國情懷。
我有一棵相思樹,那么,你心中的相思樹呢?
作者簡介:薛永莉,網名雪花,內蒙古赤峰籍,現居興安,內蒙古作家協會、四川散文詩學會、山東詩歌學會、興安盟評論家協會、詩詞學會、攝影家協會會員,興安盟作家協會副秘書長、興安盟詩詞學會理事,內蒙古女子詩社副社長,阿爾山市作家協會主席。喜歡文學與攝影,偶有作品獲獎,詩歌、小小說、報告文學等在《人民日報》《新華社》《亮報》《學習強國》《國家電網》《中國新農村月報》《綠風》《詩歌月刊》《詩林》《詩潮》《齊魯文學》《北部灣文學》《大灣文學》《微型小說月報》等紙刊網媒發表。有文學與攝影作品獲國際國內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