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更多世界木偶資訊
杖頭木偶歷史輝煌、布袋偶從街頭到殿堂
世界偶文化系列文章(二)
文/王添強
杖頭木偶歷史輝煌
中國舞臺表演有一個好特別的習慣,就是人戲表演與偶戲表演互相模仿,交替學習,例如現代戲曲的出將、入相,明顯來自提線木偶避免混亂的出場規律。
由于提線木偶有腳步的動作,加上娛樂性,由躲在幕后的人說出很多諷刺時弊的話題,深受當時群眾歡迎,所以成為模仿對象。充滿諷刺時弊的緬甸提線木偶就保存著中原提線很多遺傳基因。
所以,古代很多人戲、戲曲表演,都刻意模仿提線木偶動作,增加娛樂性,最明顯就是武將踢戰袍的步行動作,正正就是提線木偶行路的基本動作。
人學習提線木偶漸漸受到歡迎之后,風水輪流轉木偶就重新學習受歡迎人戲角色進行表演,成為一時之風尚。杖頭木偶明顯就是學習人類舞臺戲曲表演的品種。
廣東粵劇二十世紀初到二戰前,還是停留在陰陽班,就是一個混合人戲表演與杖頭戲偶表演的體系,一個戲班又能演人戲又能演偶戲。
人戲、偶戲同班,可能是原始發展的情況,后來才慢慢分途發展,至今湛江地區人戲與偶戲,依然有混合存在的痕跡。他們兩者之間的音樂,表演步法,及演員指揮現場音樂轉換的暗號(手影),都是差不多一模一樣。
杖頭木偶由下而上以木杖與手桿操控木偶手部進行表演,東南亞也有。其中印尼爪哇是世上禮儀祭祀戲偶代表,源自日間也需要表演,而傳統皮影辦不到,才慢慢由皮影演變出杖頭木偶。
后來,杖頭木偶傳到西方,可以算是西方世界最年輕的木偶品種。按美國康州大學木偶學院從文獻研究中發現,應該是1775年從廣東傳到奧地利皇宮,之后傳至俄羅斯及東歐。
杖頭木偶擁有仿真寫實表演的技巧,與俄國寫實話劇理念吻合,二戰前后至六十年代曾經是當區戲偶舞臺主流。六、七十年代,杖頭木偶表演的手法,開始應用在電視上,加上布袋偶開合咀巴技巧,成為“開口偶”,瘋魔全球,芝麻街正是當中的表表者。
杖頭木偶原應該屬于亞洲的木偶品種,更可以理解為屬于中國,能保存理應十分重要。杖頭木偶文物保存研究最好的一批專家,首推馬行知老師與一眾廣東省木偶劇團的退休老專家。
另外,西安董考義老師及嚴老師系統,也是重要大師,西安表演方法與廣東有點不同,就是手簽不是從下而上,而是后向前,傾斜操控。
還有,源自三泰地區的楊州、上海木偶。而北京的中國木偶劇院的技藝來自附近錦州,因為與東歐交流,創作“槍把”控制桿杖頭,戲偶才有了腰部動作,控制更易,動作更美觀。
四川南充真人大小的杖頭大木偶,及由人戲轉換而成的變臉杖頭也是一絕。
廣西木偶劇團原先是來自廣東五華的客家提線木偶,后來從北京學藝后,才加入成杖頭木偶家族成員。
廣州的葉氏家族是杖頭木偶雕刻世家,臉龐純樸真實,風格獨特,成為廣東大戲戲偶頭部的標準形象。
布袋偶從街頭到殿堂
布袋木偶無論東西方,最早出現的時候,都是屬于街頭表演,大部份時間都是一個演員背上一個舞臺,穿州過省的單人表演。
無論是中國北方的扁擔戲,以至廣東地方的鬼仔戲,英國的潘趣先生,法國、意大利、俄羅斯、烏克蘭、西班牙、葡萄牙,以至古巴、南美及世界各地,都是一個戲臺,一雙手,兩只偶同時表演,走遍世界。
偶身軀干最細,但雄踞世界,是世界每一角落都存在的木偶戲種。雖然小偶足跡遍布世界,但反而是最遲劇院化發展的品種。
五、六十年代,漳州把傳統折子戲帶到歐洲,楊勝大師帶同陳南田師傅及李伯芬師傅揚威海外,獲得眾多西方文化界的另眼相看,由東歐,以至于法國。成功在外,布袋戲光榮地進入劇場。
平行時空,海峽對岸的臺灣因國民黨政府為了管制街頭人群聚集,強迫街頭布袋戲進駐戲院,由免費街頭表演發展至購票演出,劇團必須要各顯神通有所改變。
精彩動作,內功、掌風、輕功,武俠打斗成了吸引觀眾入場的板斧,為了增加刺激,電光花火全部用上,“金光戲”由此誕生。
金光布袋成了觀眾寵兒,后來更由劇場走進電視箱,成為臺灣民眾的共同回憶。兩岸布袋木偶因不同的原因,在藝術殿堂站穩陣腳。
西方布袋因其節奏之明快而吸引兒童,成為 20 世紀初,與提線木偶一樣,共同在劇院給兒童觀賞的另一主要表演種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