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擊平庸的生活 讓你永如夏花之絢爛
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揭曉,得獎者是美國經濟學泰斗、芝加哥大學教授理查德·塞勒。生于1945年的塞勒被認為是行為經濟學的奠基者之一,已被美國媒體譽為“行為經濟學之父”,曾著有《贏者的詛咒》、《輕推》等經濟學論著。
點擊觀看視頻
塞勒的研究顯示說明了情緒如何影響財務計劃,人們對經濟問題的選擇并不總是理性的,在投資股票、退休儲蓄、做出日常財務決策時,人們的情緒、偏見、缺乏自我控制可能會傷害到自己的底線?,F在我們來說幾個塞勒的簡單理論。
熱手謬誤
在輪盤游戲中,賭徒往往認定其中的紅黑兩色會交替出現,如果之前紅色出現過多,下次更可能出現黑色。可是,直覺未必是靠得住的。事實上,第一次投籃和第二次投籃是否命中沒有任何聯系,轉動一回輪盤,紅色和黑色出現的機會也總是0.5。這種現象就叫賭徒謬誤。
塞勒解釋說:人們所做的經典錯誤是認為正在發生事情今后將會繼續發生。一名賭客在21點桌子上連續贏許多把,就會認為他的運氣將持續下去;一名籃球與動員認為他打進五個三分,就會繼續進球;股票投資者認為,點對點動力的納斯達克指數飆升將永遠持續上漲;2007年美國房地產投資者認為美國房價永遠上漲等等這些都屬于熱手謬誤。事實上,科技股投資者在1999年納斯達克投資1萬美元,年底漲到1.8萬美元,然而2000年股價下跌39%至1.1萬美元。2007年第一季度,美國房價上漲到頂部,平均價格25.7萬美元,到2009年房價下跌超過19%,美聯儲數據顯示平均房價下降至20.8萬美元。
捐贈效應
捐贈效應又被稱為稟賦效應,是只人們一旦擁有了某一個物品,就會立刻賦予這個物品比在擁有前更多的價值,即人們有過高地估計自己物品價值的傾向。當個人一旦擁有某項物品,那么他對該物品價值的評價要比未擁有之前大大增加。
塞勒解釋為:這種錯誤是當人們擁有的東西比不擁有的東西更具價值時,他們常常犯這樣一個錯誤:如果是自己持有資產的股價下跌,他們或說服自己價格會反彈。2000年初,美國股票上漲下跌,盡管被告知過度投資,但很多人仍繼續投入。這種捐贈效應就是人們對“損失”本身有著非理性的厭惡,正是因為這種厭惡,我們可能會推翻自己最初客觀的想法和觀點。
傳統上,經濟學家們假設個人的行為是理性的,根據自己可以輕易獲得的所有信息做出決策。但塞勒教授的研究融入了來自心理學的洞見,以幫助解釋為什么人們的行為方式不完全理性,例如難以為退休后的人生階段儲蓄,以及認為自己已經擁有的物品或金錢(而不是自己可能購買或贏得的東西)具有更高價值。塞勒教授得出的結論近年影響了經濟政策的形成。他曾擔任巴拉克·奧巴馬(Barack Obama)總統的顧問,也曾向英國政府的顧問團隊提供咨詢,將行為經濟學的理念納入政策設計。塞勒教授還曾就改進養老金制度的設計向瑞典政府提供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