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
青海省博物館特別策劃推出
歷史文化、考古、非遺、革命等
“1+3”展
不同主題、不同視角
展示青海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
和對紅色文化基因的傳承
青海省博物館黨委書記、館長王進先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道“此次青海省博物館順應文旅融合戰略,為助力打造'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努力提升博物館事業高質量發展,重塑新形象、激發新活力、彰顯新作為,精心組織策劃以《青海歷史文物展》為主,《青海非物質文化遺產精品展》《青海考古成果展》《百年青海革命文物目錄展》為輔的'1+3’主題展覽新體系。”
王進先館長說:“此次改陳,都蘭熱水墓群部分出土文物是首次與廣大觀眾見面,《青海考古成果展》則是青海省首次舉辦考古成果專題展覽,歷史傳送門體驗區也是省內文博單位首次采取五折屏技術展示。”
“立足時代背景、扎根青海文物、緊跟科技潮流,青海省博物館旨在通過“1+3”主題展覽更全面深入的呈現青海歷史、考古、非遺與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他說。
“1+3”展 重磅展出
01
青海歷史文物展
青海歷史文物展以歷史發展脈絡為序,分為源遠流長、漢治河湟、鮮卑西遷、吐蕃東進、青唐風云、多元一統六個部分,分設于兩個展廳,以圖版和相關珍貴文物為主要展示手段,配合場景、雕塑、多媒體等多層次、全方位展示青海歷史發展沿革和人文變遷。
據博物館相關負責人介紹,此次改陳展覽內容較以往更加豐富,增加了如 “乙弗勿敵國”、“乙弗皇后”、“粟特人在青海”、“都蘭遺珍”等內容,對青海歷史文化的闡釋更為全面。同時,充分挖掘青海作為“絲綢之路”重要節點的歷史文化內涵,客觀再現古代青海境內的羌中道、吐谷渾道、唐蕃古道、茶馬古道的交通功能與歷史風采,體現青海在“一帶一路”中的歷史作用與現實意義。
青海江河連東土,河煌山川通西陲。距今約3.7萬年前,華北地區的先民進入青海,進行過季節性游獵活動。距今約6000年,仰韶文化人群徙居青海“東大門”,粟黍農業和彩陶文化進入河湟。
距今5500年以來,馬家窯文化的興起使河湟地區成為我國原始彩陶文化的中心,4000年前齊家文化人群的徙入使河湟地區踏進文明時代的門坎。
彩陶,是該展覽的一大看點,河湟地區彩陶文化璀璨,被譽為史前藝術的明珠。
帶蓋的陶壺,目前全國范圍內實物比較少見。
物質豐富了,精神生活也要講究,看下面的寶貝是做什么用的?
卡約文化,左起:鹿紋骨管、骨錐、鹿紋骨管、骨錐、骨笛 圖/文博圈
明星展品條紋彩陶靴,現在看來也很時尚。
距今約5300-4000年 辛店文化 條紋彩陶靴 樂都區柳灣墓地出土 圖/文博圈
距今約3200年 渦紋筒狀彩陶杯 大通縣上孫家寨墓地出土 圖/文博圈
距今約3600-2800年 辛店文化 太陽紋彩陶罐 民和縣小旱地墓地出土 圖/文博圈
距今約4200-3600年 齊家文化 七星紋銅鏡 貴南縣尕馬臺墓地出土 圖/文博圈
闊葉形銅矛 圖/文博圈
距今約3500-2600年 卡約文化 七孔銅鉞 湟中區下西河墓地出土 圖/文博圈
漢 臥式羊形銅燈 大通縣上孫家寨出土 圖/文博圈
漢 鸞鳳銅熏爐蓋 大通縣上孫家寨漢墓出土 圖/文博圈
唐代瓦當,像極了西方的天使,說明唐時期青海是個多國民族融合地區。
唐 羽人瓦當 民和縣川口鎮享堂古城出土 圖/文博圈
唐 唐人寫經 1985年侯國柱先生捐贈 圖/文博圈
唐人寫經(局部)圖/文博圈
此后的金、西夏政權及元明清時期的大一統王朝,日益加強在青海地區的經營與統治。
十六國時期 金扣蚌殼羽觴 西寧市南灘磚瓦廠出土 圖/文博圈
青海這塊土地上不斷變易的主人因山川形勝之利而扼守沖要,一地之烽煙,每每與天下格局的變動互為因果。
在綿綿幾干年的政治、軍事沖突與交鋒中,多民族在青海的遷徙、融合與匯聚不絕如縷,連接周邊、通往域外的交通干道亦次第開辟,成為絲綢之路、唐蕃古道和茶馬古道的重要組成部分。
明 銅鎏金大國師印 樂都區瞿曇寺 圖/文博圈
明 茶馬互市布告 圖/文博圈
青海歷史文物展通過場景、雕塑、多媒體等展示手段,全面展現青海歷史發展沿革和人文變遷,使觀眾能更加生動直觀地了解青海歷史文化發展脈絡,縱覽青海歷史發展全貌。
展覽現場
以上現場圖 /文博圈
據相關工作人員介紹,此次改陳,在展陳設備選擇上做了深入的研究,尤其是對參觀效果影響較大的展陳照明、展柜玻璃等。經過多方調研,特意在展柜玻璃的選材上使用了最新技術的“抗彎低反玻璃”,保證最好的視覺效果。讓觀眾在了解歷史的同時,得到最好的觀展體驗。
+1
青海考古成果展
青海考古成果展集中展示了青海省考古歷程中最具代表性的典型遺址,包括宗日遺址、柳灣遺址、喇家遺址、沈那遺址等,還有震驚海內外的熱水墓群2018血渭一號墓、羌戎故里核桃莊墓地、潘家梁墓地、上孫家寨墓地等,這些考古發現都曾在中國的考古史上寫就濃重的一筆。
值得關注的是,今年入選“百年百大考古發現”的都蘭熱水墓群,其出土的金銀器等一批珍貴文物為首次展出,觀眾可以通過更多的考古出土文物見證青海多民族發展的歷史。
展覽還通過遺址復原、多媒體演示等多種手段,打造全景式的展示效果,讓觀眾可以近距離接觸考古工作。
2018年起,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與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組成聯合考古隊,對青海都蘭熱水墓群中年代略早于何家村窖藏的2018血渭一號墓進行了發掘。“2020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就囊括了一處位于青海都蘭縣熱水鄉的“2018血渭一號墓”。
圖/文博圈
種種研究證明,“2018血渭一號墓”是青藏高原地區發現的布局最完整、結構最清晰、形制最復雜的高等級墓葬之一,其墓園、祭祀建筑、殉牲坑、一主室四側室布局的墓室等墓葬結構,是熱水墓群考古研究的重要發現,也是首次揭示出吐谷渾陵墓形制的基本特征,為研究中國古代陵墓制度提供了重要資料。
2018血渭一號墓中出土了1000余件工藝精湛的金銀器,如鑲綠松石金鏈、鋬指金杯、雙獅日月金牌飾等,這些器物的制作水平高超,令人嘆為觀止。值得說明的是,此次展出的2018血渭一號墓考古出土文物是首次對外展出。
此展與以往考古展更加親民,除了考古成果展示,現場還有考古專家在考古現場圖片介紹和考古筆記。
展廳里所展示的文物,有些是經過修復的,展覽還把文物修復的相關知識通過展品和圖片演示及修復前后對比,讓觀眾更加了解考古背后的故事。
當下,考古正在成為大眾關注的熱點,此次展覽還布置很多通俗易懂的考古知識,讓讀者在觀展的同時,更加了解考古的意義和價值。該展覽還有個亮點,就是展示出考古工作者近幾年來用到的考古工具,并闡釋他們是如何考古的。
此次展覽特別說明的還有文物展板說明牌,每件與展出文物相呼應,體現出文物展品豐富的學術內涵。為了充分介紹文物,每個展板說明圖文并茂,幾乎都寫滿了,信息量很大。
+2
百年青海革命文物目錄展
可移動革命文物部分展示了紅軍長征、西路忠魂、青海解放、抗美援朝、蘭青鐵路、青藏公路、兩彈一星、玉樹抗震救災等歷史事件中青海人民及全國各族各界人民的英勇表現與凝聚的強大精神。
+3
青海非物質文化遺產精品展
青海非物質文化遺產精品展立足于青海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輔以青海古建風情、地區代表性自然風景等,讓觀眾感受“看非遺游青海”的展覽效果。
圖/青海省博物館
展覽劃分為河湟神韻、民族風情、文化生態保護區三個單元進行體系構架,輔以青海古建風情、地區代表性自然風景等,力求達到“看非遺 游青海”的展覽效果,讓文化旅游“靚”起來、文旅品牌“響”起來、文創資源“活”起來,增強青海非遺的生命力和傳承活力,助力青海打造國際生態旅游目的地。
青藏高原之上,有一個被稱為“世界之最”的狂歡節,那就是青海省民和縣三川地區的“土族納頓節”。納頓節是人們認識土族歷史的“活文獻”,其蘊含的歷史文化信息,具有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
收藏于青海省民和縣麻地溝能仁寺的《目蓮寶卷》是在唐朝說唱文學《目蓮救母變文》的基礎上,由民間戲劇作家集體改編、創作而成的大型劇本。是目前我國唯一一部首尾保存齊全的口傳劇本,被譽為中國古老戲劇的活化石。
青海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富礦區”,形式豐富多彩、民族特色鮮明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是青海悠久歷史的見證,更是增強民族凝聚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聯結民族情感的重要紐帶。
圖/青海省博物館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獨一無二、不可復制的文化資源,更是人類文明記憶的載體。青海省博物館“非物質文化遺產精品展”通過移步異景的方式,反映青海廣袤土地上的風土人情,展現青海非物質文化遺產獨特性、多樣性、本真性的鮮明色彩。
圖片來源:青海日報 李娜 魏雅琪
此次展覽改陳,除了分布于各個展廳中的文物視頻、互動體驗游戲之外,在博物館四樓還設有數字化展廳,包括沉浸式5G全息體驗區和歷史傳送門體驗區。通過視頻展示、虛擬漫游等對青海先民生活的場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歷史作闡述,并對“山宗·水源·路之沖——一帶一路中的青海”虛擬展覽講解、青海歷史古道的線路與地理地貌展示、瞿曇寺(局部)三維展示等,全面豐富觀眾的參觀體驗。
另外,館內新設“文創生活體驗區”,以生活化場景對文創產品進行展示。
圖片/青海省博物館
上新的9款文創產品,包含紀念幣、“翼馬之光”絲巾、“憧約瞿曇”茶具套裝、“青博”周歷,備受關注的“沿黃九省(區)博物館聯名款考古盲盒”也同期上新。
來吧!
到青海省博物館一探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