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貫休更直接以書法為心印,“發(fā)于心源,成于了悟”,把書法作為體悟自身生命與精神本體的最自然的方式,這與禪宗通過突然而白發(fā)的言行來“悟道”的精神狀態(tài)是一致的。李澤厚
○"觀此語始知泡氏亦以個人主義為基礎(chǔ)……個人有無上之價值,百般之價值依個人而存,使無個人(或個體)則無宇宙,故謂個人之價值大于宇宙之價值可也?!?/p>
毛澤東
在與此類似的批注中,毛澤東回應泡爾生對人類道德的世俗化觀點,寫道:“吾從前固主無我論,以為只有宇宙而無我。今知其不然。蓋我即宇宙也。各除去我,即無宇宙……是故,宇宙間可尊者惟我也,可畏者惟我也??煞恼呶┪乙病!边@些幾乎都是對王夫之“天理寓于人欲”的另一種說法,重述了楊昌濟對于主觀個人的心智是可知世界里最強大力量的解釋。從這一自我至上的原則出發(fā),毛澤東推斷:“吾國之三綱在所必去?!边@正是楊昌濟在王夫之著作里找到的同一原則,亦即絕不可讓個人受制于中國傳統(tǒng)儒家的人際關(guān)系規(guī)范(臣事君、子事父)。
★博爾赫斯說:“任何命運,無論多么復雜漫長,實際上只反映于一個瞬間,那就是人們徹底醒悟自己究竟是誰的那一刻!”
○《奧義書》“你們應該通過放棄而獲得,你們不應該貪婪”。
★每一個偉大的作家都是在書寫自己的片面。
托爾斯泰
★世界正值夜半,諸神逃逸,大地瓦解,人成為大眾,一切自由與創(chuàng)造之物遭到懷疑與敵視,殃及整個大地,而那些幼稚的范疇諸如悲觀主義、樂觀主義等等,早已成為荒謬之物了。
★
廢墟上的鳥擺脫了死亡,
在太陽的灰色石頭上筑巢——
它越過一切痛苦,
一切記憶,
它不知道在永恒中,
明天是什么。(博納富瓦)
★“于人類而言,生存不是目的,它只是一切善——無論真假——的基礎(chǔ)。善加諸生存之上。當善消失時,當生存之上不再有任何善的時候,當生存變得赤裸裸,它就不再與善有任何關(guān)聯(lián)。它甚至是一種惡。而正是在這個時候,生存取代所有消失的善,自己成為了唯一的目的,唯一的欲望對象。靈魂的欲望附著于赤裸裸、毫不遮掩的惡上。自此,靈魂陷入了恐懼。薇依
他就像是斯特林堡,“在天堂與地獄之間蹣跚而行,絕望地試圖從被遺忘的宇宙中抽取某種絕對的真理?!?/p>
★文人是世界的敵人?!臓枴げǖ氯R爾
★“我們所有人,在本性上都是野獸,我們作為人類的職責,就是充當馴服者的角色,讓我們的動物性處于控制之中,甚至教會它們執(zhí)行任務,而這就是人與野獸不同的地方?!?/p>
阿彼察邦
★死亡,如果我們愿意這樣稱呼那種非現(xiàn)實的話,它是最可怕的東西,而要保持住死亡了的東西,則需要極大的力量。柔弱無力的美之所以憎恨知性,就因為知性硬要它做它所不能做的事情。但精神的生活不是害怕死亡而幸免于蹂躪的生活,而是敢于承當死亡并在死亡中得以自存的生活。精神只當它在絕對的支離破碎中能保全其自身時才贏得它的真實性。精神是這樣的力量,不是因為它作為肯定的東西對否定的東西根本不加理睬,猶如我們平常對某種否定的東西只說這是虛無的或虛假的就算了事而隨即轉(zhuǎn)身他向不再聞問的那樣,相反,精神所以是這種力量,乃是因為它敢于面對面地正視否定的東西并停留在那里。精神在否定的東西那里停留,這就是一種魔力,這種魔力就把否定的東西轉(zhuǎn)化為存在。黑格爾
首先,是蘇聯(lián)對個人的處理上的特點。巴塔耶認為,斯大林主義在這個問題上并沒有更多的新意,因為從一開始,布爾什維克革命就非常輕視個人的利益、思想,以及習慣和權(quán)利,斯大林主義所顯示的只是列寧的思想的特點。而且,這背后既有馬克思的影子,也有黑格爾的國家觀念在起作用,巴塔耶認為后者把人定義為一個國家的附屬物而非一個獨立的個體,把國家視為個人的最高實現(xiàn)?!皣沂莻惱砝砟畹默F(xiàn)實——是作為顯示出來的、自知的實體性意志的倫理精神,這種倫理精神思考自身和知道自身,并完成一切它所知道的,而且只是完成它所知道的。國家直接存在于風俗習慣中,而間接存在于單個人的自我意識和他的知識和活動中。同樣,單個人的自我意識由于它具有政治情緒而在國家中,即在它自己的實質(zhì)中,在它自己活動的目的和成果中,獲得了自己的實體性的自由?!币簿褪钦f,個人的實體性來自國家,其價值也來自國家。巴塔耶指出蘇聯(lián)的這種對個人的壓制和否定與黑格爾的國家觀念有關(guān),而它顯然是與非共產(chǎn)主義世界,特別是與資本主義不同的,后者以個人為終極目標,其“價值和真理與一種私人生活的孤獨有關(guān),而對與此無關(guān)的東西置若罔聞”(66)。但是,巴塔耶又指出,資本主義所追求的這種與個人緊密聯(lián)系的“價值和真理”其實只是一種表象,它真正的追求是個人的“經(jīng)濟的獨立”,所以,建基于此的所謂個人的民主理念,或資產(chǎn)階級的民主理念,說到底不過是一種欺騙和對人的命運因素的否定而已。正因為這樣,資產(chǎn)階級養(yǎng)成了一種虛假的“人性”,并習慣了他的生命的孤立和平庸,進而對與之不同的生活充耳不聞,視而不見。斯大林式共產(chǎn)主義的“嚴厲”(la rigueur)就是要否定這種生命的惰性,以激發(fā)一種生命的緊張。張生《巴塔耶》
★《第四道傳承》摘錄:葛吉夫的格言
第四道的密意第四道的密意第四道的密意微信號dsddmy功能介紹第四道立基于關(guān)于自我本性的知識,個人的印證,以及轉(zhuǎn)化痛苦,是一個注重實修的體系。第四道教義圍繞著三個主題:控制世俗的低等自我;修行;喚醒并實現(xiàn)神圣的當下--這些主題是所有密意傳統(tǒng)的根基。到達神圣的無言當下,是宇宙中最大的奇跡。 1. 喜歡“它”所不喜歡的。-2. 人所能達成的最高成就,就是“能做”。-3. 生活狀況越壞,工作就約多產(chǎn),它經(jīng)常幫助你記得工作。4. 隨時隨地記得你自己。5. 記住你們來這里,就已經(jīng)了解了必須和自己斗爭——只和你自己。因此,感謝給你這個機會的每一個人。6. 這里我們只能指引和創(chuàng)造情境,而不是幫助。7. 要知道,這地方只對那些已經(jīng)明白自己一無所有,并相信改變的可能性的人有用。8. 如果你已經(jīng)知道某事是壞事,還去做它,你就犯了一個難以補救的罪。9. 此生幸福的首要方法在于恒常地外在顧慮,而永不內(nèi)在顧慮的能力。10.不以感覺去愛藝術(shù)。11.好人的真正標志是:他愛父母。12.靠自己來判斷別人,你將較少犯錯。13. 只幫助那些不懶惰的人。14.敬重每一個宗教。15.我愛那熱愛工作之人。16.我們只能力求自己有能力成為基督徒。17.不以流言評斷人。18.該考慮他人如何想你,而非如何說你。19.取東方的了解和西方的知識——然后探尋。20.只有能照顧屬于他人之物的人,才能擁有自己的東西。21.唯有意識的痛苦才有意義。22.暫時自私自利,好過永不公道。23.先從動物著手練習如何愛,因為它們比較敏感。24.透過教導別人,你自己也會學到。25.要記得在這里的工作只是一種手段,并不是目的。26.能設(shè)身處地之人,才能公正。27.如果你天生欠缺批判思維,你留在這里毫無用處。28.誰能從“明天”這惡疾中解脫出來,誰就有機會達成來這里的目的。29.有靈魂之人有福了,無靈魂之人也有福了,但那孕育靈魂之人,愿他受苦受難。30.休息來自睡眠的質(zhì),而不是量。31.睡得少,不后悔。32.花在主動的內(nèi)在工作上的能量,會轉(zhuǎn)變成新鮮能量儲備,而花在被動工作上的能量則永遠流失。33.激發(fā)工作自己的愿望,其最好的方法之一,是認知到你可能隨時死去。但第一步你得學會如何記住它。34.有意識的愛喚起相同的回應。情感的愛引發(fā)相反的結(jié)果。肉體的愛則依賴身體類型和極性。35.有意識的信仰是自由。情感的信仰是奴役。機械的信仰是愚蠢。36.敢作敢為的“希望”是力量。帶有懷疑的“希望”是怯懦。帶有恐懼的“希望”是軟弱。37.人被賦予定量的經(jīng)驗——善用它們就是延長人的壽命。38.這里既沒俄國人也沒英國人,沒有猶太教徒也沒有基督徒,只有追求同一目標——能夠存在(to be able to be)的人。-低等自我: 認同金錢,性和食物是認同的三大支柱,擋在你和清醒之間。別把大眾認為重要的東西太當真。禪宗三祖說,“不用求真,唯須息見”。低等自我認同于它的意見。-本能中心本能中心不愿聽到任何揭露它渺小的話。歷史長河中,多少小人相信他們高大。本能中心盡其一生來讓人信服它的重要。本能中心是一種'我先’的野獸。各種動物讓人有了這樣的幻覺:人是智能動物。-轉(zhuǎn)化痛苦如果懂得利用負面事物來記得自己,負面皆是正面。遭受痛苦不等于轉(zhuǎn)化痛苦。如果人怨恨小的摩擦,那么他就是在邀請大的摩擦。-記得自己記得自己是永恒的愛的泉源。盡管每一個本能中心都自以為獨特,他們卻都相似。只有記得自己才能讓人獨特。-有意識的愛在你漫長的人生旅程中,設(shè)法在大小事件中,努力減輕而非加增別人的負擔。一定要在正確的地方——當下, 尋找愛。-時間記得自己, 趁你還有時間的時候 。生活總是匆匆忙忙卻又無處可去。一旦人繞開當下,人就無處可去了。-單純決不能忘記簡單不顯眼的當下是我們的一切。任何針對個人虛榮的工作都是有用的。-死亡無論人的年紀多大,人離死亡并不遙遠。死亡迫使每個人都成為哲人;但都實踐得太晚了。死亡引出我們最好的一面,也顯出功夫所下之處。柏拉圖說:“沒有人能逃脫命運。”在死亡無可避免發(fā)生之前,通過記得自己,你就逃脫死亡。我們總是易于忘記自身的死亡必然到來,以及那些我們所愛的人也必然死去。當你理解你的時間有限時,這會激勵你更加努力。人必要盡快認識毀滅的律則;不要待死亡考驗時才學習,人的時間有限。
★我想弄明白?!薄懊靼资裁??”“這些,所有的一切。”我指指周圍,“當你忘掉你先前明白的一切,你就會明白。”——伊塔洛·卡爾維諾《鳥的起源》
★海德格爾把藝術(shù)看成是真理發(fā)生的場所,這一觀點的最大特點就在于看到了不在場的、隱蔽的東西對于在場的、顯現(xiàn)的東西的本質(zhì)意義?!薄哆M入澄明之境》
★“從西方的角度看,它既像哲學又像宗教,既不是哲學又不是宗教。在我們看來,它要更深入得多,原本得多,就其能夠引出改變?nèi)松闹腔蹃碚f,它也有效得多?!?/p>
○在獄中,他經(jīng)常觀想一句偈頌“假使熱鐵輪,在汝頂上旋,終不以此苦,退失菩提心"
夢參和尚
★
燃燒的痛苦,即我們不能為無用之物而在此,而只為功利所奴役,功利自身乃是虛無,而且是如此的虛無化,以至于它推動著對人之本質(zhì)的最深度的侮辱。
——海德格爾,《晚間交談》
到彌賽亞成為不必要(/無用)時,他會到來的,他將在到達此地一天后才 來,他將不是在最后一天到來,而是全然最后(末日)那天。
——卡夫卡,1917 年《日記》
內(nèi)心孤寂之人通過其不幸,在苦難的意義上,貫通內(nèi)心直接的彌賽亞式張 力。把精神性的「整體性復原(restitutioinintegrum)導入到不死性之中, 對應著一種世界性的東西,這種東西被導向某種沉落的永恒性,并且這種永恒 消逝的東西,在其消逝的總體性中,在其空間,但也是在時間的總體性之中, 有著世界性消逝著的節(jié)奏,這彌賽亞式自然的節(jié)奏,就是幸福。因為自然以其 永恒和總體性的消逝性而言,是彌賽亞式的。
——本雅明,《神學——政治學的殘篇》
走向終結(jié)。——哲學,唯一還負責任的哲學,乃是在面對絕望,尋求去思 考一切事物時,應該從救贖的立場來思考事物將如何呈現(xiàn)自身。如此的認識, 將沒有其他的光照,唯有救贖之光能照亮世界:其他的一切都不過是復建和保 持為技術(shù)的片斷而已。
——阿多諾《最低限度的道德》
○對于如何理解《道德經(jīng)》中的“道”,很多人都在分析“道”到底是精神實體還是物質(zhì)實體。這就是西方哲學的思維方式在起作用,要去思索獨立于萬物之外的本原。如果從整體上理解老子的思想就會發(fā)現(xiàn),不是獨立于萬物之外有個“道”,“道”就在萬物之中。“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天從“道”得到“清”的特性,地從“道”得到“寧”的特性,“道”在不同事物上表現(xiàn)為不同的特性。老子最推崇水,“上善若水”,觀水可以悟“道”。水是無形的,但又可以隨物賦形。如果撇開這些去研究“道”是精神實體還是物質(zhì)實體,顯然就偏離了老子最核心的思想。
樓宇烈
★“當一個人不可誘惑、不可冒犯和不可動搖的時候,他身上就具備了某些迷人的東西?!?/p>
“惡的化身未必是狂暴的惡魔,在極權(quán)主義統(tǒng)治下,如果缺乏思考力和判斷力,每一個普通人都可能成為惡的代言人。”
“女性應該允許自己的臉來講述自己經(jīng)歷過的人生。”
阿倫特
★事實上,我們甚至不能再假設(shè)任何“社會領(lǐng)域”的存在。一切人際關(guān)系都可以——而且正在——表現(xiàn)為商品關(guān)系?!吧鐣\動”本身似乎已經(jīng)失敗……我對禁毒戰(zhàn)士和毒品合法化主義者這兩者的改革計劃都持嚴重保留意見。……毒品戰(zhàn)爭是邪惡和非理性的。
★在《人類紀中的愛》一書最后,兩位作者列出從使徒圣保羅“愛擔負一切、相信一切、希冀一切、容忍一切”、詩人維吉爾“愛征服一切”、到披頭士樂隊“你所需的惟是愛”的諸種愛的箴言,并在這基礎(chǔ)上提出:“對于我們中的許多人而言,愛是我們生活的一個核心傾注(central preoccupation),其他一切事物就仿似浪費時間”
○圣人之道,一龍一蛇,形見神藏,與物變化,隨時之宜,無有常家。
東方朔《誡子詩》
★弗洛伊德說,人與動物的區(qū)別,在于人有“神經(jīng)病”,而動物沒有。
○東晉葛洪《抱樸子》說,學仙之人應“恬愉澹泊,滌除嗜欲,內(nèi)視反聽,尸居無心”。
另外老君二十七戒也規(guī)定有“勿樂美色”、“勿貪寶貨”、“勿貪功名”、“勿為耳目鼻口所娛”、“勿資身好衣美食”、“勿厭貧賤強求富貴”等。
《道教義樞·道性義》:“道性者,理存真極,義實圓通。雖復冥寂一源,而亦備周萬物?!睆娬{(diào)道的虛通無礙的本質(zhì)規(guī)定性。又:“道性不色不心,而色而心?!薄吨袊軐W大辭典》
○他認為,繪畫必須要有識見,有書卷氣,讀萬卷書,拓展自己的知識,深化對世界的理論,沒有“理”的參入,不可能產(chǎn)生發(fā)人深省的作品。但“理”是一種法度,如果繪畫認識過程的控制者是理性概念,那就是為法所拘,就不可能有真的創(chuàng)造。
石濤指出,沉溺于技巧之中,也不可能臻于繪畫的高境。繪畫不是逞才斗技的地方。畫道固然離不開技巧,技巧乃為表達人的精神所用,人不是技巧的奴隸,用他的話說,“運夫墨,非墨運也,操乎筆,非筆操也”。
朱良志
○如初真十戒中就有“戒淫邪”、“不得飲酒食肉”、“不得貪求無厭”;中極三百戒中規(guī)定不得殺生食肉、盜竊淫邪、飲酒啖辛等;天仙大戒中有“遠身行”、“除惡想”、“絕聲色”、“儉愛欲”、“不淫想”等修持法。另外老君二十七戒也規(guī)定有“勿樂美色”、“勿貪寶貨”、“勿貪功名”、“勿為耳目鼻口所娛”、“勿資身好衣美食”、“勿厭貧賤強求富貴”等?!吨袊軐W大辭典》
○司馬懿:“看人之短,天下無一可交之人;看人之長,世間一切盡是吾師?!?/p>
★德里達(J. Derrida)《文集》前言:“他人的死亡,不僅不是——特別是對你愛的他人——宣告一種缺席、消失、這樣或那樣的生命的結(jié)束,即向一個生者顯現(xiàn)(永遠獨一)的世界的可能性的結(jié)束。死亡每一次宣告的是整體中的一個世界的結(jié)束和作為獨一整體的一個世界的結(jié)束,而這個世界是不可替代的,因此也是無限的?!?/p>
“(解構(gòu))這是結(jié)構(gòu)主義的行動,同時又是結(jié)構(gòu)主義的······它不能歸于方法(還原)也不是分析,超越了批評觀念和決定范圍,這也是為什么解構(gòu)不是否定的原因。我認為,它永遠伴隨著肯定的要求,我甚至說,它從來不會在沒有愛的情況下進行?!?nbsp; 德里達
○“人之光明不可散失,光明大則性大,光明小則性小,以此光明照察他物,真?zhèn)螣o遺,能回光自照,則光明都在于己?!薄叭四芤灾編洑猓涣詈纳?,則化成光明,積之成大光明。"
“凡世之所愛,吾不為甚愛,世之所惡,吾不為甚惡。雖有喜怒哀樂之情,發(fā)而能中其節(jié),而不傷吾中和之氣,故心得平常,平常則了心矣。”道本無為,惟其了心而已,治其心得至于平常,則其道自生?!?/p>
又:“不與物校,遇有事來輕省得過,至于禍福壽夭、生死去來,交變乎前而不動其心,則是出陰陽之外,居天之上也。如此則心得平常,物自齊矣!”
尹志平《北游錄》
○金代道士譚處端《水云集》:“道人心,處無心,自在逍遙清靜心,閑了云水心……一片清虛冷淡心,閑閑無用心。”
○獅吼之無所畏懼,在于生命中的每一狀況均有可為,沒有什么是該排斥的壞或是可執(zhí)取的好。
“獅吼(lion's roar)”代表一項大無畏的宣示,告知世人:任何心理狀態(tài),包括情緒在內(nèi),都是可對治的,都是在禪修當中足以發(fā)人深省的。
———節(jié)選自《自由的迷思》邱陽創(chuàng)巴仁波切
★人類的現(xiàn)象必須從宇宙的角度來思考。
德日進
★羅蘭巴特寫道(他贊賞馬拉美):“文學寫作保持了這種指稱性幻覺,使它極其美味可口。他對寫作的體驗是,寫作即他者之欲望的顯現(xiàn),寫作是立足于指稱物的幻覺。”
以下思路很重要)弗雷格擱置心理,這被稱為思考的零度,而拉康就在這個零度上指派能指之鏈,這就繼承了弗洛伊德逃避理想心理學的愿望,逃避以無所不能的單義性追求科學的規(guī)范化。拉康的這個努力方向當然與弗雷格不同,他只是借用了弗雷格反對心理學主義和思想的零度。
《從結(jié)構(gòu)到解構(gòu)》的作者在此提到了哥德爾“非完整性定理(即真理不可能完全形式化,真理不=證明,這對于結(jié)構(gòu)主義和弗雷格而言,其實是重重一擊,對直覺主義和人本主義是一個巨大鼓舞)”,暗指拉康的理論與這個定理有隱秘的關(guān)聯(lián),即所謂規(guī)范是由不規(guī)范的心理因素構(gòu)成的結(jié)果。所謂“不規(guī)范”,即跨界的連接,即羅蘭巴特上述心理和寫作都是“與他者的連接”,而不是將自己的主體設(shè)為一個統(tǒng)一的、已經(jīng)程序化了的、規(guī)范好了的中心。
“在哥德爾的邏輯學中,非完整性定理使得下列行為成為可能:把真理的觀念設(shè)想為躲避完全形式化的努力。他由此判斷出,笛卡爾的懷疑體驗標志著主體知識和真理所撕裂(即懷疑的瘋癲狀態(tài)是無法形式化的)”拉康把“形式化”異變?yōu)槌蛩叩碾[喻,凡是隱喻都朝向別一方向,一種移情、消解界限、跨界。但對此,他使用了數(shù)學術(shù)語,稱為主體結(jié)構(gòu)的“拓撲學”。這相當于從歐幾里得幾何向非歐幾何的轉(zhuǎn)變(第296頁):“幾個世紀以來,這一結(jié)構(gòu)(例如主體結(jié)構(gòu))一直被描述為完整的球形,但按照世紀,它更接近于非球體和非完整性。這種主體觀引發(fā)了多重拓撲學操控。在扭結(jié)(noeuds)拓撲學內(nèi)部,主體的真正結(jié)構(gòu)基本上是分裂的。”
野蠻人的思維——“野蠻人的思維立足于感性的邏輯,并借助于記號(signes)而非概念表達自己,它把詞語與事物融合一起,它理解具體的世界,這是一種具象思維?!本拖竦吕镞_援引列維-斯特勞斯的亂倫禁忌:它既是自然的,又是文化的,是兩者的縫合,而它不在自然與文化二元對立的理性-理解的結(jié)構(gòu)之內(nèi),因而被視為理性的丑聞。尚杰
★所謂才華,就是一種能使我們自發(fā)地返回童年的力量。
一一波德萊爾
○漢 揚雄《法言 問神》:“故言,心聲也;書,心畫也。聲畫形,君子小人見矣。”
★理性重視事物的差異,而想象力卻推崇事物的相似性。
——雪萊
★美學既是早期資本主義社會里人類主體性的秘密原型,同時又是人類能力的幻象,作為人類的根本目的,這種幻象是所有支配性思想或工具主義思想的死敵。
★在充滿現(xiàn)代人的豪言壯語(“我只從自身獲得價值”)和沉重呼喊(“在這個宇宙里我是如此孤獨”)的世界里,若沒有客觀性的標準,主體便會轉(zhuǎn)向自我賦予價值。
伊格爾頓
★在這里,剝奪自由和生命的不僅僅是戰(zhàn)爭,也會是愛。無法贏得自由的生命——即以飛翔為生存方式的生命,那么,生命就會變成其擁有者的負擔。
○莊子追求絕對自由的思想。清代學者王先謙說:“無所待而游于無窮,方是《逍遙游》一篇綱目。”(《莊子集解》)所謂“無所待而游于無窮”,即是說不受任何約束,自由自在地逍遙于物外。陸永品
莊子認為,只有“道人”能夠做到“無己”、“無功”、“無名”,排除一切功利目的,方能達到絕對自由的境界。
天下之至紛,莫如物論,是非太明,足以累心。故視天下之言,如天籟之施怒旋已,如音之自然,而一,無與于我,然后忘彼是,渾成毀,平尊隸,均物我,外形骸,遺生死,求真宰,照以本明,游心于無窮,皆莊生之最微之思理。然其為書,辯多而情激,豈真忘是非哉?不過空存其理而已?!保ㄍ跸戎t《莊子集解·題解》引語
要思想,包括齊物和齊言兩部分。莊子認為,世上矛盾對立的雙方,諸如生與死、貴與賤、榮與辱、成與毀、大與小、壽與夭、然與不然、可與不可等,都是齊一而無差別的。“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莊子所謂:“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即表現(xiàn)道家“道通為一”的思想。
○不為他人所見而見者,不為他人所聽而聽者,不為他人所思而思者,不為他人所識而識者,(中略)此為汝之阿特曼,乃不死之內(nèi)部之統(tǒng)治者。
選自《廣林奧義書》
★維特根斯坦說:“想象一種語言就意味著想象一種生活形式。”王昌齡在《論文意》中所說,“夫置意作詩,即須凝心,目擊其物,便以心擊之,深穿其境”
★襲擊發(fā)動者的匿名性,對所有人而言,僅僅標志了一種全球的隱秘狀況,一種“超善惡”的私人犯罪的未知量的降臨。
進步就是加速。
一種速度學歷史的加速及其沖擊不再指向人類時間的烏托邦,而是人類時間的烏托時。
在啟蒙的世紀后,會有一個光速的世紀,爾后,是我們的世紀,速度之光的世紀。
我們已知,速度是世界的晚期。屈從于其虛無主義,世界退縮了,在最嚴格的意義上,它被驅(qū)逐出時間。
不再需要三維的視角。在我們面前,影像停止了滾動;對人性而言,時間不再是一種它可以在其中運行的維度。
★沒有未來——沒有宣傳,因此也沒有信仰——我們正遭受厭世癥,一種新的絕望的折磨。
(保羅·維利里奧)
★在其自傳《回憶·夢·思考》的序言中,榮格曾這樣說:“我的一生是無意識自我實現(xiàn)的故事。無意識中的所有存在都尋求外向的表現(xiàn),人格也是如此,期待著從其無意識狀態(tài)脫穎而出。"
★梅洛龐蒂:“將身體借給世界是人進入世界并使世界呈現(xiàn)的唯一方式”
○如獅處狐群,不遭煩惱害。
○如果不能超于功名利祿,那么心意就不能自正,就會使自己的生命意向受到拘束而喪失真性。這樣,不但不能達于逍遙,還會被外物所累而使自己的原始生命本身受到損害。所以,“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這便是無才之德,是無為之德的具體表現(xiàn)。其次還必須無待,鵬之九萬里雖為大,但必待大風而后行,此為有待,不能達于逍遙。等待其實就是一種希望,起碼可以說,等待就是因為希望的存在。莊子大全集
清人林云銘曾這樣評論《逍遙游》:“篇中忽而敘事,忽而引證,忽而譬喻,忽而議論,以為斷而未斷,以為續(xù)而非續(xù),以為復而非復,只見云氣空,往反紙上,頃刻之間,頓成異觀?!?/p>
清人劉鳳苞在《南華雪心編·逍遙游》總論中說:“開手撰出'逍遙游’三字,是南華集中第一篇寓意文章。全幅精神,只在乘正御辨以游無窮,乃通篇結(jié)穴處。卻借鯤鵬變化,破空而來,為'逍遙游’三字立竿見影,擺脫一切理障語,煙波萬狀,幾莫測其端倪,所謂洸洋自恣以適己也。老子論道德之精,卻只在正文中推尋奧義;莊子辟逍遙之旨,便都從寓言內(nèi)體會全神,同是歷劫不磨文字,而縹緲空靈,則推南華為獨步也。其中逐段逐層,皆有逍遙境界,如游武夷九曲,萬壑千巖,應接不暇。起手特揭出一'大’字,乃是通篇眼目。大則能化,鯤化為鵬,引起至人、神人、圣人,皆具大知本領(lǐng),變化無窮。至大瓠、大樹,幾于大而無用,而能以無用為有用,游行自適,又安往而不見為逍遙哉!一路筆勢蜿蜒,如神龍夭矯空中,靈氣往來,不可方物。至許由、肩吾以下各節(jié),則東云見鱗,西云見爪,馀波噴涌,亦極恣肆汪洋。讀者須處處覷定逍遙游正意,方不失赤水元珠,致貽譏于象罔也?!?/p>
○“不承”,不承什么呢?在功名富貴面前,不去撈取什么,什么都能放下。我們經(jīng)常說,看破放下隨緣,隨緣看破放下,放下就是不承。莊子在《天道》里面講天道運行,天道是怎么運行的?“天道運而無所積”呀,如果有所積,天道就沒法“運”,就塞車了,動不了了。
○“謷乎其未可制也”,“謷”,很傲氣的,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跺羞b游》中說,“北冥有魚,其名為鯤”,然后“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鯤鵬這樣的你能去限制、約束它嗎?你有多大的羅網(wǎng),可以把這個大鵬制得?。吭诤@锏糜卸啻蟮臐O網(wǎng),把這個鯤網(wǎng)得住?“不知其幾千里也”,地球才多大,怎么制住他?真正的道人,一個有功夫的人,有修為的人,他的確是“謷乎其未可制也”。他的精神,他的道德,誰都沒法去治理他,沒法去規(guī)范他,只能是“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只有贊嘆的份兒。你要去把他弄來為己所用,那就打錯了算盤。馮學成
○他說,他不過是一個帶著把破傘云游世間的孤僧罷了?!珴蓶|
★我因為缺乏熱愛死亡的勇氣,已經(jīng)成了老處女!——蘭波
★沒有無斗爭的德行。
——黑格爾《邏輯學》
○君子無所爭。
孔子
★詩要么被視為一樁虛浮無聊之舉或者被視為向幻境的逃遁而遭拒絕,歸入不可知的領(lǐng)域,要么就被當作文學的一部分。文學作品的有效性,是由當時的現(xiàn)實性衡定的。但現(xiàn)實性本身,又是由那些形成公眾文明觀點的機關(guān)制造并控制的,這種機構(gòu)的職能部門之一——既是監(jiān)督者又是受動者——就是文學工業(yè)。這種情況下,詩除了作為文學之外,不可能再作為別的什么東西出現(xiàn)了。詩是作為文學史的對象而用教化的或科學的方法加以通盤研究的東西。比如對西方詩歌的研究,就全部歸入一般的“歐洲文學”題下。
如果詩的存在的惟一形式自始就是文學,又如何能夠理解人的安居是建立在詩的基礎(chǔ)之上的呢?
——海德格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