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爐月餅
在我鄉(xiāng)下老家過中秋佳節(jié),民俗有“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之說。中秋佳節(jié),萬家團圓,賞月品嘗月餅是中國人的傳統(tǒng),是家人團圓的象征。只要老天作美,這一日的月亮顯得又大又圓又亮,人們仰望夜空賞月,以寄托對親人的思念。兒時過中秋的美好情景,也時常浮現(xiàn)在我的腦海里。
我兒時的鄉(xiāng)下老家,過中秋佳節(jié)時,每家都要做些月餅,用作禮品來走親訪友。我小時候很期待過中秋節(jié),可以吃上月餅,以飽口福。老家有加工月餅的手工土作坊,是用磚塊壘成的炕月餅的爐膛,里外用泥巴抹平,用石灰膏在外面粉刷一新,顯得白凈衛(wèi)生,爐膛里用煤炭作燃料以烤熟月餅。人們買些白糖、花生仁、蜜棗、芝麻、冰糖、葡萄干之類,加工成傳統(tǒng)風(fēng)味的五仁月餅,吃來最為美味可口。每到中秋佳節(jié)時,加工月餅的鄉(xiāng)親們,帶著面粉、食用油及白糖等配料,在月餅爐膛前,自覺排隊等侯著加工月餅,還要比比誰家月餅餡花樣多,很是熱鬧,老遠(yuǎn)就香味撲鼻,令人垂涎欲滴。
每年我家過中秋節(jié)做月餅,我都會跟著母親一塊前往加工月餅的作坊,看那做月餅的熱鬧場面。做月餅活的師傅們坐著小凳子,圍在一張和面的木案板周圍,旁邊放一個糖稀缸,外加一張大遮陽棚,就構(gòu)成了加工月餅的簡單作坊。做月餅時師傅們分工明確,有做月餅皮的,有做糖餡的,有看護爐膛的,他(她)們既忙碌又不慌亂地勞作著。母親先將面粉倒入些在大鐵托盤內(nèi),放入爐膛內(nèi)烤熟,但不能太糊了,還要將花生仁、芝麻等提前炒熟備用。面粉烤熟倒出冷涼后與白糖、花生仁等配料加些食用油拌成月餅餡;生面粉加入糖稀、食用油和成的面團,還要切成小段搟成皮備用。作坊師傅們把已放入餡的月餅皮,包成面團,放在帶手柄的專用月餅?zāi)>邇?nèi)按平,朝木案板上一扣,“啪”的一聲響,一個帶著漂亮花紋文字圖案又油光閃亮的月餅胚子應(yīng)聲而生,將月餅胚子一個個整齊擺放在鐵盤中,等待著上爐膛。做月餅拍案子的“啪、啪”聲不絕于耳,響徹很遠(yuǎn),晝夜不停,直至無人做月餅為止。沒等月餅出爐,我早已饞的在嘴里直允手指。
古代文人墨客描寫中秋渴望團圓,寄托思念之情的美文很多,我很喜歡宋朝大詩人蘇軾寫的《水調(diào)歌頭》,中秋之夜,望著一輪明月,品味著月餅加美酒,吟誦著“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千古佳句,那是何等的讓人感慨萬分。月餅,發(fā)展到今天,已品種多樣,風(fēng)味各異,以廣式、蘇式、京式、潮式為代表,受我國南北各地人們所喜愛。如今,老家做月餅還保持土爐膛烤月餅的習(xí)慣,做出的月餅還是那樣富有特色,品嘗過許多種風(fēng)味的月餅,感覺還是家鄉(xiāng)的五仁月餅風(fēng)味最為傳統(tǒng)正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