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 說
安徽 汪蘋
手捧著老母親去世后留下來的嶄新的老北京布鞋和雪地鞋,睹物思親,又禁不住想起了“鞋”的演變歷史來。
上古時期的人類是長期赤腳的,時間一長,腳底長出厚厚的繭子,痛覺自然沒有那么敏感。后來隨著人類遷徙,生存環境改變,加上經常外出狩獵,聰明的古人為了保護雙腳,學會用動物的皮毛和植物根莖裹腳,既堅韌耐磨又可以御寒保暖。于是有了“鞋”。鞋是穿在腳上走路時著地的東西,又稱履、屐。按照用途和制作的不同又分為靴、趿拉、草鞋、 皮鞋、布鞋、繡鞋、氈鞋等。趿拉又稱拖鞋。木制趿拉又稱木屐或趿拉板兒。為我國東北農民用當地"三寶"之一的 草和獸皮制作的冬季保暖防水(雪)鞋,其特點是輕便、結實、耐穿、養腳、吸汗,很適合冰天雪地用,頗受當地野外勞動者青睞,有詩為證:"參以壽富人,貧者不獲餐。貂以榮貴人,賤者不敢冠。唯此草一束,貧賤得御寒。
草鞋是我國南方農民用稻草編制的有底無面鞋,是我記憶中農村里的人解放前和解放初期最常穿的鞋。而我是在文革插隊后才有了與草鞋的親密接觸。在南方,因為種水稻,需要拔秧、插秧,挑秧時許多老農民多赤著腳或穿草鞋,于是打草鞋便成了一項不可或缺的勞動。姑父是打草鞋的高手,他說,編草鞋并不難學,首先是要將挑好的稻草沾水捶打,使稻草變軟不易斷,用木棰捶軟搓成繩作為原料。編織時,用彎鉤一個鉤住長板凳的一頭,然后用搓好的細麻繩套住彎鉤,扣在腰間,打鞋幫 、后跟,使草鞋能服帖不硌腳。草鞋前后還各安有兩排耳紐,一形成四根經,草根作底,左右來回編織,到一定的部位(如腳底板、后跟、耳紐等)加入麻繩或布條,編織后整形,剪去較長的草根,用木錘敲根細繩將耳紐貫穿起來,套在腳上。這樣一只草鞋就大功告成了。編織時捶打和夾布條是為了使草鞋穿起來更加結實舒服。
草鞋是中國山區居民自古以來的傳統勞動用鞋,編織所用的材料有稻草、麥秸、玉米秸和東北的烏拉草等,鞋有系繩的,也有拖鞋。從文獻和先后出土的西周遺址中的草鞋實物以及漢墓陶俑腳上著草鞋的畫像證實,可確知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周時代就已出現了草鞋(現代涼鞋的式樣亦是沿襲古代草鞋式樣而來的)。草鞋上古時代叫“扉”,相傳為黃帝的臣子不則所創造。漢代稱為“不借”。《五總志》解釋:“不借,草履也,謂其所用,人人均有,不待假借,故名不借。”古代穿草鞋相當普遍。據史料記載,貴為天子的漢文帝劉恒也曾“履不借以視朝”。另據說劉備就是賣草鞋的出身。因此,從古時老子出函谷關到歷代的征夫戍卒,到樵夫、轎夫和云游四海的和尚,以及古代的俠客、隱士都以穿草鞋為時髦:“竹杖芒鞋輕勝馬,一蓑風雨任平生。”——多么飄逸、灑脫 。
20世紀,中國工農紅軍戰士們“腳穿草鞋跟黨走,刀山火海不回頭。”走過了兩萬五千里長征;抗戰時期、解放戰爭時期,妻送郎、父送子參軍,“打雙草鞋送給郎,南征北戰打勝仗 ”,都少不了送一雙家鄉草鞋的情景。普通的勞動人民。無論男女老幼,凡下地干活,上山砍柴、伐木、采藥、狩獵乃至下海打漁、碼頭搬運等,不分晴雨都穿草鞋。草鞋利水透氣,輕柔防滑,十分廉價,還有按摩保健作用。夏天走長路,穿上草鞋清爽涼快,軟硬適中,步履敏捷,兩腳生風,給人一種愜意感;冬天去砍柴,布鞋外套一雙草鞋,既保暖,又防滑。草鞋已成為中國山區人裝束的一個顯著民俗特點。草鞋在中國社會生活中形成了一種文化——草鞋文化。它體現了勤勞和智慧,表現了勇氣和奮斗,展示了中華民族一環又一環的團結在一起,堅不可摧;而現在它又寄予了新的文化內涵——環保和資源的再利用。
漢代布錦鞋慢慢流行起來,鞋底鞋幫分明,鞋尖上翹,魏晉時期的布錦鞋開始出現花紋,更具觀賞性。隋唐時期出現了麻鞋,用粗麻繩編制鞋底,可以編織成各種形狀,通風耐磨,屬于涼鞋的一種。明清時期靴子普及,但是由于等級制度的關系,普通老百姓是不可以穿靴子的,奴隸和平民百姓多穿草鞋和麻線鞋,再稍微大點的官吏可以穿布錦鞋,而靴子則是官家獨有的標志。
布鞋制作的工序有幾道:做鞋底:把舊衣褲拆開洗凈,用碎布或舊布加襯紙一層一層地粘在一起裱糊成厚片,叫“打袼褙”。打袼褙很重要的技術是熬漿糊,取面粉加水在鍋里熬,邊熬邊用飯鏟不停地攪動,防止糊鍋。熬漿糊加水一定要適量,不能太稀和太稠。然后找一個陽光充足的好天氣,在平放的面板或是門板上,先刷一層漿糊,為的是容易把袼褙從面板上揭下來。一般最上面和最下面的要用比較結實的布。袼褙打好了,就可以剪鞋樣了。剪成要做的鞋底大小,塊把幾袼褙做的同樣鞋底重疊在一起,最后用一塊剪得和鞋樣同樣的白布把它包起來,鞋底的雛形就做成了。鞋底的毛邊要用白布條包邊。納鞋底前,先用紡車紡線,多股合在一起繞成線繩。線繩的粗細,要根據所納鞋底的厚度來確定。納鞋底的針腳要排列有序,鞋底又厚又硬,所以每納一針,都要先用錐子扎眼,然后大針從針眼上帶線穿過去,線要拽緊,手指還要戴一個頂針,一針一針地納,納好鞋底還要將鞋底用榔錘敲平。所謂“千針萬線”都是納鞋人的心血。手巧的姑娘,可以納出許多花樣:"滿天星"、"千家萬字圣",有納"波浪式"的、還有納"八卦式"的等。男人們穿的棉布鞋比較簡單,大都是白底黑幫,花樣不多,既不要繡花,鞋面用布也不需刻意選擇。剪好鞋樣,做鞋面,一般單鞋3層:鞋面(素面或繡花)、中間袼褙、鞋里(通常白色)。老棉鞋大多呈現窩窩頭狀,手掌大的兩片夾棉鞋面中間縫合起來即是。最后把鞋底和鞋面縫合,一雙鞋就做好了。抗戰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正是穿著婦女們親手制作的“千層底鞋”、“擁軍鞋”,戰士們淤血奮戰,走出了新中國的康莊大道。
布鞋一般夏天穿的單鞋,黑色的,后來漸漸有了格子布面的,北京布鞋是許多婦女向往擁有的鞋。冬天穿的老棉鞋,俗稱“窩窩頭鞋”,穿著很暖和,也多為黑顏色的。除此之外,也有有錢人穿的繡花鞋,老人家的小尖足靴看上去很精致,很像一個豎置的平行四邊形。前臉繡著花,口邊鑲著花絳子,后跟兒為木制,走起路來"咯噔、咯噔"地響。人稱”三寸金蓮“,這在文人筆下多有描寫,我在山西太原讀書的時候,親眼所見當時有不少老年人就穿繡花鞋,由于裹腳,有的堪比小粽子,僅有2寸半。北方人會做虎頭鞋,小孩子周歲時,色彩斑斕的老虎頭式樣的虎頭鞋,配上同樣彩色的虎頭帽,完全把個小嬰兒妝扮得靈動有趣。
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革,獸皮加工處理后做成革靴,長靴高到腳踝以上,不僅保暖性強,而且便于行走,騎馬也很方便,成為軍用鞋的最佳選擇。
解放前的上海灘,有錢人大多穿著西裝革履,腳蹬呈亮的黑皮鞋。解放后,隨著生活的改善,皮鞋不再是有錢人的專屬,大多數人都能買得起了。我記得上世紀八十年代,兩個女兒小時候,收到的第一份禮物就是外公外婆在上海買的小紅皮鞋,穿起來走路咯噔咯噔地響,小家伙們著實摩登了一把。農村里的年輕人趕時髦也會買一雙皮鞋做客時穿。
球鞋是一般人運動時最喜歡穿的鞋,多用皮革做鞋面。**之所以叫“球鞋“,可能真跟打球有關。六七十年代的鄉村曬谷場上就安裝有籃球架,年輕人勞動之余都喜歡投投籃,隔三差五的還會有場生產隊之間的比賽。那時人們喜歡的球鞋是上海的回力牌,結實耐磨質量好。文革后,不少人喜歡上了草綠色的球鞋,村里人叫”力士鞋“。九十年代初,鞋廠生產的白色系帶的人造革球鞋,大受年輕人歡迎。
如今,人們生活質量提高了,紅軍的草鞋成為了艱苦奮斗的象征,是一種革命精神。農民也不再穿草鞋,而改為穿塑料涼鞋、皮鞋了。草鞋早已失去了實用價值,多為人們旅游紀念和懷舊之用。傳統草鞋品種單一、形狀古板,早被聰明人發明的各種工藝草鞋所替代。蒲草、玉米皮、麻繩、皮革等都可以編織,尤其是中國結草鞋品種繁多、造型新穎美觀,大受歡迎。中國結草鞋把草編工藝和中國結工藝巧妙地融為一體,更重要的是,將傳統意義上的草鞋變成了“街頭漫步,瀟灑一族”的休閑草鞋和時裝草鞋。作為旅游商品的精致蒲鞋
如今的鄉村,人民腳下穿的鞋可是五花八門形形色色:色彩在就有黑色變成了彩色,鞋的式樣也有箭頭、源頭、方頭等區別,鞋跟的高度也有最初的平跟到坡跟、高跟(高的可達10公分,那是鄉村旗袍隊展示風采時穿的)等,鞋面的花紋也千變萬化。夏天有洞洞鞋、網狀鞋,冬天有雪地鞋、高、中、低幫皮靴……
哦,“鞋”說,說“鞋”,人人都離不開的鞋,你的千變萬化,見證了時代的變遷,見證了社會的發展,見證了中國人從茹毛飲血的蠻荒時代走向文明幸福的現代!鞋啊鞋,我欲因之歌一曲,腳踏實地新時代!
責編:丁松 排版:何苗
汪蘋,畢業于安徽師范大學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安徽省黃山市屯溪五中語文高級教師。文學作品散見于《人民日報》海外版、《大江南北》雜志、《中學語文教學》雜志、《安徽老年報》、《黃山日報》等報刊。有作品多次在全國征文比賽中獲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