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第二屆意林杯(小市-三橋)中學生作文大賽三等獎獲獎作品
脫貧進行時
小市初中901班 何京燕
“爺爺,脫貧示范戶,什么意思啊?”看著寫有五個金色大字的牌匾,我疑惑又擔憂地問爺爺,“脫貧了,會不會又要花很多錢為爸爸買藥?”
“放心,你爸爸的藥,還是一樣的報銷。”爺爺用袖口仔細地擦拭著那塊牌匾,“沒想到,老了,還能脫掉箍在頭上幾十年的‘窮箍咒’……”
爺爺生活在那個講究門當戶對的年代,所以和他的表妹結了婚——窮對窮,愚對愚,絕對的“門當戶對”。
爺爺現在還經常責怪自己當年的愚蠢,因為他和奶奶“門當戶對”的直接后果是,爸爸和姑姑都長得矮小,屬于二級殘疾。特別是爸爸,年輕時身體還說得過去,但三十歲以后,各種疾病就接踵而至,什么高血壓、低血糖,每隔一段時間就要“鬧一鬧”。不久,肝、腎也相繼“請假”和“罷工”,只能靠藥物勉強鼓勵它們“工作”。禍不單行,爺爺因為勞累和焦慮,胃部出了問題,不得不做手術。
家里僅有的兩個勞動力不僅不能掙錢,還要花錢治病——本來就一貧如洗的我家,雪上加霜,債臺高筑。
就在我家陷入絕境的時候,村里鎮里的干部來了,為我家辦理了“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各項手續。爺爺一開始也并不太在意,更不抱什么指望,以為只是一種形式。但很快他就意識到自己錯了:村里的兩名干部和幾名黨員幾乎每天都要到我家來,幫助我家把住房修繕一新,還專門請來技術人員,手把手地教爺爺、奶奶和媽媽種植藥材。爸爸吃的藥很貴,但在他們的努力下,幾乎全額報銷。
我清楚地記得國慶長假的一個上午,秋高氣爽,陽光明媚,幾位叔叔笑逐顏開地走進我家,親切地和爺爺握手,然后將金閃閃的“脫貧示范戶”的牌匾雙手捧給爺爺,還再三詢問爺爺有沒有什么需要幫助的……
叔叔們一走,就有了本文開頭我的疑惑和擔憂。爺爺把牌匾擦得一塵不染后,掛到大門頭上,再一次對我說:“孫女兒,你一百二十個放心,叔叔們都說了,脫貧不脫政策,他們正在商量著給我家建新房呢……”
“敢情,這是脫貧進行時啊!”我開心地笑了。
注:所有贊賞款50%獎勵給作者,50%用于意林杯作文比賽獎勵基金。感謝您對學生的鼓勵!感謝您對學校工作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