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智深離開五臺山時,智真長老對他說“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興,遇江而止”是何意?你怎么看?
在我看來,魯智深是《水滸傳》眾多人物中,第一流的真俠客。大碗喝酒大塊吃肉是好漢,那么魯智深就是行俠仗義的大俠,拳打鎮關西、夜宿桃花村、火燒瓦罐寺、大鬧野豬林……為素不相識的陌生人、為收留自己的好心人、生死之交的兄弟、為自己,魯智深做出的幾件大事,都是俠客行為,他所殺的人,都是惡霸潑皮,沒有一個無辜的人,這一點,就連武松也做不到。
魯智深出家當和尚,在五臺山修行,卻一點都不守佛門清規,喝酒吃肉、打人砸廟,別人都容不下他,看不慣他,唯獨長老在背后撐腰,為什么?假如魯智深真的是一個只會吃吃喝喝,醉酒后肆意胡鬧的人,以長老的修為,又怎么會這樣對待他?
這一切,不是因為魯智深上面有人,而是張老認為,魯智深有佛性。
臨走前,智真長老對魯智深下了“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興,遇江而止”的十六字讖語。
遇林而起
魯智深在大相國寺中,結識了林沖,后來林沖被發配滄州,魯智深一路暗中保護,當時的魯智深和林沖,不過是一面之交罷了,最后在野豬林,董超薛霸要加害林沖時,站出來相救。
這個林,到底是指野豬林,還是指林沖?我個人認為,是指林沖。
因為魯智深救了林沖之后,林沖轉身就把魯智深的個人信息,透露給了董超薛霸二人,這一來,東京大相國寺也待不下去了,畢竟得罪的是高俅。
林沖的豬腦子,讓魯智深不得不選擇另一種人生,這就是遇林而起。
遇山而富
野豬林救林沖之后,魯智深的主線故事告一段落,直到楊志押送生辰綱失敗后,魯智深再次出現,和楊志、曹正一起,搶占了二龍山,日后成為梁山聚義的一股強大力量。
遇山而富,不是說當了落草為寇之后,可以肆意打家劫舍,獲取許多金銀財寶,而是說從此之后,魯智深有了安身立命的根基。
遇水而興
在二龍山當個小霸王,也不是不可以。但是當時天下雖有各路農民起義爆發,但還未天下大亂,因為農民起義軍不成氣候,魯智深、楊志等個人力量再大,也大不過官府去,朝廷隨時能可能拔掉這些眼中釘肉中刺。
因此,歸附梁山,集合力量對抗朝廷,才是二龍山的出路。
梁山也是山,但梁山的根基是八百里水泊,因此遇水而興,正是從指三山聚義起開始興盛。
遇江而止
征方臘后,梁山兄弟死傷慘重,宋江等人還沉浸在建功立業的夢幻中,魯智深、武松等人都看透了,一切都是過眼云煙。
那天夜里,魯智深聽到了錢塘江上的潮信,他想起了智真長老的十六字讖語,參透了禪機,終于得道成佛,就像智真長老最開始說的那樣,他有佛性。
魯達、魯提轄、花和尚、二龍山首領,他有許多稱號,但最終,他成佛了。
“子曰:知(zhì)者樂(yào)水,仁者樂(yào)山;知(zhì)者動,仁者靜;知者樂(yào),仁者壽。”——《論語》
這句話,有許多解釋,可以理解成,智慧的人喜歡水,仁義的人喜歡山;也可以理解成,智者之樂如水一樣,仁者之樂如山一樣。
水,平靜、淡然,山,崇高、安寧。
智真長老對魯智深的“山水”之讖,又何嘗不隱藏著魯智深智慧、仁義的品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