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
◆ ◆ ◆
內容來源 | 論語
圖片來源 | 網絡(侵刪)
◆ ◆ ◆
“君子德風,小人德草”,這句話原文出自《論語·顏淵》,在這一篇里,季康子同學向孔子老師請教了三個問題,都是問政方面的道理,原文如下:
季康子問政于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
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季康子問孔子:我們把壞人都砍了,這樣好人的日子就好過了,你覺得怎么樣?
孔子說:大可不必。國家政治清明了,老百姓自然就好了。君子的德行,就好比一陣風,小人的德行,就如一棵草,風吹過來,草自然會低頭。
一言以蔽之,治國,不是靠武力就能做好的。
我們讀《論語》啊,一定要注意“君子”和“小人”,跟我們現在所說的君子小人不一樣,不是以道德層面來評定,而是從社會地位來評定,上層地位王公貴族,是君子,下層百姓,是小人。而我們現代社會所說的小人君子,其實是這段話中的“無道”和“有道”。
孔子說,君子要治理國家,靠的不是殺戮,而是德行,這也是儒家所推崇的“德政”思想,這個“德”怎么解釋呢,就是道德品質,但是,是包括行為、心理、思想、言語等各個方面的、高超的道德品質。
孔子回答了季康子的問題之后,舉了這兩個例子,一陣風吹過,草就會跟著風的方向傾斜,風越大,草傾斜越厲害,治理國家的君子,你就應該在國家形成一種道德風氣,當上層的風氣好了之后,下層百姓的風氣自然就會好,無道之人就會減少,有道之人就會增多。
反之,你治理國家的君子都是個無道之人,下面的小人又怎么會有道呢?如果這樣,你砍砍殺殺的,殺得完么?
延伸閱讀
《論語·顏淵》里還有一段季康子問政孔子的對話:
“季康子問政于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孔子說,什么叫政?帶領人民走正道,就是政的根本。什么叫正道呢?以儒家的道德觀念,禮義仁智信(這個話題太大,點到即止)。帥就是帶領,你自己個兒帶頭行得端,坐得正,下面的人還敢不走正道嗎?
所謂正人先正己,這就和君子德風,小人德草一個道理。
你只有領頭人做好了,下面的人才會對你服氣,然后跟著你一起變好。否則,上梁不正,下梁肯定歪了。你怎么辦,把梁拆了?
———— /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