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疫情爆發期間,世界各地都在抗擊“新型冠狀病毒”,即使在這樣的特殊時期仍有很多不法分子以抗擊疫情為名義實施各種手段實施詐騙,出現了大量詐騙案例。對此,筆者整理了一些防騙技巧供大家參考,教大家識別并防范詐騙手段。
詐騙分子冒用政府行政部門,比如民政部門、民防部門、公安部門、“紅十字會”等各種慈善機構、志愿者協會等名義,提供虛假單位或官方網站或相關證明,謊稱籌集善款投入防疫工作,或者偽造因疫情失去同事、朋友、親人等情形博取受騙人的同情,騙取特定人群的錢和財物。
詐騙分子在火車站、汽車站、地鐵站、機場等人員流動較多的公眾場所,假冒安檢人員,謊稱由于目前新冠肺炎病例增多,過往旅客,尤其是目前境外回國人員,必須經過體檢和檢查才能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住酒店,檢查的過程中乘機盜取受害人財物,或以辦“準入證”"健康證"為名目騙取流動人員錢財。
詐騙分子假冒社區工作人員、疾控中心、藥物研究部門等權威人士向社區居住人員特別是老年人出售所謂的“可以提高身體免疫力”的一些“抗疫情”保健藥,從而達到騙取錢財的目的。
詐騙分子假冒企業上級部門,以要求訂購"疾病防控手冊"為名實施詐騙,并且以 "上級要來檢查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工作""需要購買相關防范疾控藥品或防護用品"為由,要求公司相關人員按照其提供的聯系方式購買,并答應給一定數目回扣,以此達到騙取錢財的目的。
詐騙分子假冒單位領導、企業管理層等身份,在企業工作群或者采取一對一的聯系方式,以繳納員工相關費身體檢查費用等名義,要求匯款至騙子指定賬戶中,從而騙取錢財。
詐騙分子冒充海關、快遞公司、物流公司等各類客服,以被騙人物品因疫情滯留或者需要檢查等為由,要求提供保證金、繳納一定費用,從而騙取財物。
詐騙分子冒充國家執法人員,以檢查、督查等名義,以防控措施不到位進行威脅,要求繳納相關處罰費用、或者讓單位購買不必要的疾控防范物品等,從而騙取財物。
詐騙分子有的通過在網絡上復制真實的其他用人單位信息,或制作虛假用人單位網站,以繳納保證金、體檢費、入職手續費等名義騙取財物,有的詐騙者在網上以先幫受害人墊付資金和“掃二維碼領紅包”“租借受害人賬號獲取高額回報”等為理由,索取對方微信、支付寶賬號以及相關密碼,趁機轉走被騙者賬戶資金。
詐騙分子抓住市面口罩難買,在微信群或網絡購買平臺,以售賣N95口罩或醫用口罩為幌子發布假冒偽劣口罩的廣告,收取相關費用后將受害人微信"拉黑"實施詐騙。
詐騙分子通過打電話、廣發微信、群發短信等途徑,假冒用廠家名義、編造廠家代理身份謊稱自己囤有非常之多醫用口罩等,在收收到對方支付的貨款后,拒不發貨、以各種理由躲避,推脫、甚至把對方微信拉黑,再有者給對方寄送一些假冒偽劣物資,從而實現詐騙的目的。
詐騙分子冒充權威醫療機構給你的單位打電話,說是從國外渠道獲得防治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苗,冒充藥物醫療機構的,推廣一些防疫情所謂新藥,用假冒普通藥品貼上英文標簽,冒充國外研制的新型疫苗或抗病毒“新藥”,蒙騙受害者。
詐騙分子先尋找幾家比較大的商店要求幫忙代理銷售消毒液、84等各種消毒產品,然后其同伙冒充某企業或某小區等單位的領導到該店要求獲取大量訂購,這時代銷商店就會找到推銷產品的詐騙者求購,詐騙者以預收貨款或定金的名義進行詐騙。
詐騙分子謊稱可以提供企業生產經營所需要的原材料或者購買產品,簽訂信息不實的合同,當貨款打到騙子賬戶、貨物發到后,騙子不但不會履行合同義務,還會隱匿身份逃避責任。
詐騙分子以虛假金融機構、網貸平臺等名義,或者謊稱與相關金融機構有合作關系,以無擔保、低利率、手續簡便、貸還自由等為誘餌,騙取中小企業主、個體商戶個人信息,套取一定資金,或者要求提供貸款保證金、合同審核和公證費用等,騙取財物。
在這次疫情防控期間的詐騙犯罪,詐騙者絕大多數是利用市場非常緊俏的疫情防護物資進行詐騙。很多典型案例中大部分都與口罩相關。其余還包括騙取培訓費、騙取社會捐款、利用車船票改退或者提供醫院床位等進行詐騙。
從眾多詐騙案件情況來看,很多數詐騙犯罪是通過微信群、朋友圈、淘寶等網絡平臺實施的。信息網絡傳播具有廣泛性、虛擬性等特點,這類詐騙的社會危害性更大更難追查。
因為疫情原因,全國上下各種消毒、防護等物資緊俏、信息網絡覆蓋面廣等因素影響,這些詐騙犯罪的涉案數額動輒從幾萬至上百萬案例比比皆是,嚴重侵害了被害人的合法財產。
雖然全國各省市幾乎均有詐騙犯罪,但在地域分布上多集中在疫情較高或者次高地區,這些地區人們防護心理急切,購買物資需求高,導致出現大量詐騙分子出現。
在這次疫情期間的詐騙手段有多樣性特點,有的冒充歸國富豪進行詐騙,有的冒充生產廠家進行詐騙,有的冒充班主任進行詐騙,還有的則對熟人朋友進行詐騙等等可以說犯罪分子為詐騙財物編造和偽造了各種理由、資質、信息,無所不用其極,我們將這些詐騙手段識別出來,可以對社會公眾起到很好的警示作用。
從分析以往的案例可以看出,受害者各個群體都有,既包括急需口罩等防護物資的普通群眾,也包括復工復產的中小企業、防護物資銷售商、進行社會捐贈的愛心人士,甚至連疫情防控期間利用網絡進行教育、培訓的學生、家長,都成了詐騙分子的詐騙對象。而且利用微信朋友圈“殺熟”也成了詐騙犯罪的一個重要特點。
疫情發生至今,其中詐騙犯罪是數量最多的一類,詐騙的比重又是最大的,發案比例高、涉及面廣、社會危害性大,關系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和疫情防控時期社會秩序的安全穩定,應該引起了我們的自身的警惕,其中有冒充“歸國富豪”謊稱能代買“3M”口罩詐騙案,有通過微信發布醫療器械生產許可證、口罩實物圖等虛假“憑證”的陳某某涉嫌詐騙案,還有冒充任課老師混入學生家長群發布虛假培訓通知騙取培訓款的。可以看出這些都是詐騙分子在疫情特殊時期進行的詐騙行為。為了避免我們個人或企業疫情期間被不法分子詐騙,我特給大家給出以下以下防范措施以供參考。
微信朋友圈里有朋友,也可能有騙子,與不是熟識的人在錢財交往上一定要慎重,對于有金錢交易不要輕易相信對方。
企業要甄別選好購買渠道,不論是購買防控物資,還是奉獻愛心慈善捐助,都要選好正規的商家或其他渠道,切勿輕信以個人名義、非正規渠道購買物資、以免上當受騙。不可因急切購買心理而輕易交付錢財。要盡可能選擇正規合法的第三方平臺進行交易。
不管哪種類型的付款一定要謹慎,確認貨物是否收到,貨物真假,如果用支付定金、轉賬等方式要高度警惕、再三確認,再付款。
購買防疫用品應通過正規渠道,盡量核實商家銷售資質和產品質檢證明等材料,切勿輕信個人的兜售行為。在無法確信能夠收到所購物品前,切勿將貨款直接轉入賣方個人賬戶;商家長期無法發貨的,及時申請退款。商家存在售假欺詐等行為的,可報公安機關部門進行報案,同時可保留發票、收據等憑證,將假冒偽劣產品作為證據,交給市場監管部門。
交易時要注意保存交易記錄。多留個心眼,在交易過程中留下聊天記錄、付款記錄等相關痕跡或者證據。特別是為了不給詐騙分子可乘之機,在轉賬付款的時候一定要寫好備注,比如是“購買N95口罩的預付款”“購買防疫物資的首付貨款”等。
不管是企業還是個人捐獻愛心需謹慎。要認準正規捐贈渠道,不參加將資金轉入個人賬戶或要求提供卡號、支付賬號及密碼的募捐活動。切不可輕信有些人以個人名義、非正規渠道組織的愛心捐贈活動,以免上當受騙。
見到有人兜售所謂的特效藥物需警惕。要通過官方網站、國家發布的權威信息,了解特效藥種類和藥物療效,時刻關注辟謠信息,切勿輕信和購買“新型冠狀病毒特效藥”。有癥狀應當及時就醫,不要盲目聽信所謂的“專家”和“權威人士推銷的產品。
網絡繳費需謹慎。要加強微信群管理,開啟群驗證、實名制,防止陌生人隨意入群。切勿輕信企業微信群內線上教學收費、優惠付款等信息。如微信群內發布了收取費用的相關信息,應注意核實,與單位負責人電話溝通確認,切勿急于付款。對于群內出現的其他可疑信息,應當第一時間向企業領導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