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咱們來學習“麻黃湯”。麻黃湯是傷寒論開篇第一個方子,要讀懂傷寒論,從麻黃湯、桂枝湯這兩個方子開始。
我學中醫就是從麻黃湯開始的,也可以說,是麻黃湯讓我跟中醫結下了緣。
在我學中醫那會,剛開始對中醫方子也是抱著半信半疑的心態的,聽別人說經方很好,可以覆杯而愈,我那時是不信的。直到有一次,我自己用麻黃湯治好一個同事的發燒感冒,親自驗證了,才真正明白,原來經方真的可以做到覆杯而愈。
這件事應該是五六年前的事了。是我同事的一個男朋友,得了感冒,發燒燒了2天,高燒40多度,一直高燒不退,去醫院掛了水,吃了藥,一點效果都沒有。她女朋友也就是我同事,只能干著急,她知道我在學中醫,就打電話給我,問我有沒有辦法,我當時在外地出差,就大概問了一些情況。
主要就問2點,第一問,怕不怕冷? 她說,非常怕冷,蓋2床被子還說很冷。第二問,有沒有汗?她說,沒有汗,一點汗都沒有。
我當時是初生牛犢不怕虎啊,當時剛好學過麻黃湯,感覺這就是一個麻黃湯證,就說你去藥店抓2付麻黃湯趁熱喝,喝了半個小時應該就會出汗,只要出了汗,大約半個小時就會退燒。
我這位同事,就抓了2付麻黃湯煮給他男朋友喝。
診治的過程,我是不太清楚的,第二天,我這同事打電話給我,說你開的是什么神方,真是效如桴鼓。說是煎了一碗湯喝下,果不其然,半個小時開始出汗,再過了半個小時,汗退身涼,燒就退下來了,一切都正常,只是有點疲乏,休息了一個晚上,第二天精神好得很,就接著上班去了。也就是說,只用半幅藥,就把這次感冒治好了。
從這件事開始,我對經方刮目相看,并且深信不疑,堅定了對中醫的信心。中醫的方子,在對證的情況下,確實可以做到一劑知,二劑已。這是我自己親身經歷的經驗,可以作證。
麻黃湯組成非常簡單,只有4味藥:麻黃 9克,桂枝 6克,杏仁 6克,炙甘草 3 克。
這個方子主治什么病癥呢?傷寒論原文是這么說的: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傷寒論的這句話是很不好理解的,現在很多學中醫的人可能會背誦這條經文,但不見得會用。
如果按照條文去套用的話,一個人得了太陽病,還有頭痛,還有身疼腰痛,還有惡風,并且無汗,還有喘這些癥狀,占齊所有這些癥狀的病人實在太少太少了。
所以呢,麻黃湯這張方子,現在基本沒有機會用了,甚至有很多中醫認為這是一個華而不實的方子,用不上。
而我卻不這么認為。
我認為:只要是符合風寒表實證,就可以考慮用麻黃湯。
什么叫風寒表實?我來跟大家解釋解釋。風寒,就是風邪和寒邪糾纏在一起的外邪。
人如果感受了以風邪為主的風寒,就會怕風。比如有些人感冒了之后特別怕風,要把門窗關的緊緊地,那你就應該想到,這是感受了風邪了。
人如果感受了以寒邪為主的風寒,就會怕冷。比如有些人感冒了之后特別怕冷,蓋2床被子還是覺得冷,那就說明寒邪在肌表,就會怕冷。
表實,又是什么意思呢?表,就是體表的意思;實,就是邪氣在這是實實在在的。
風寒表實,這4個字連起來,就是風寒邪氣束縛在肌表,邪氣的性質的風寒,邪氣的狀態是束縛在肌表,進又進不去,出又出不來。
理解了風寒表實,再來讀傷寒論原文就比較好理解了。
為什么會頭痛?因為頭為諸陽之會,經常露在外面,最容易受風寒,寒邪收引凝滯,導致氣血運行不通,從而頭痛。
為什么會發熱?風寒邪氣束縛在肌表,可以理解成外敵入侵,我方要調用正氣來御敵,正邪交戰產生熱能,從而發熱。
為什么會身疼腰痛? 還是因為風寒,寒邪的特性就是收引凝滯,最容易讓身體產生疼痛。
為什么會無汗?還是寒邪在作怪,因為皮膚受寒之后,皮膚汗孔關閉,所以無汗。
要重點強調一下,麻黃湯必須在無汗的情況下才能用,有汗的情況,是不能用麻黃湯的。
大家常說的,“無汗用麻黃,有汗用桂枝”,這句口訣把麻黃湯和桂枝湯簡單區分了出來。意思是,在治外感風寒時,如果病人沒有汗,那應該考慮用麻黃湯;如果病人有汗,那應該考慮桂枝湯。
麻黃湯對應的風寒表實,那么桂枝湯對應的就是風寒表虛。
他們之間最本質的差別就是汗孔有沒有關閉,如果汗孔是關閉的狀態,表現出來是無汗,這是表實,考慮用麻黃湯來打開毛孔。
如果汗孔是打開的狀態,表現出來是有汗,這就是表虛,考慮用桂枝湯來調和營衛,而不能再去發汗了。
那么,麻黃湯又是怎么搞定風寒表實證的呢?
首先,這個方子的君藥就是麻黃。麻黃是個什么藥?麻黃就是一個專門用來打開毛孔,專門用來發汗的藥。
你不是有風寒邪氣在肌表嗎?你原來不是毛孔都關上了嗎?那我就把毛孔打開,風寒邪氣你怎么來就怎么回去。
但是,如果單用麻黃,發汗的效果并不理想,麻黃配上桂枝以后,那就不一樣了。
麻黃,可以認為是一個解表的藥,桂枝則是一個解肌的藥。意思是,桂枝可以把松解肌肉,從里層打開一個通道出來,而麻黃把皮膚表層的毛孔打開,這樣里外相應,把體表的通道打開,讓風寒邪氣可以沿著進來的通道出去。
這個方子的佐藥是用了杏仁。杏仁是一個降肺止咳的藥,放在這個方子里有什么用呢?
在中醫觀念里,肺主皮毛。現在是皮毛有風寒邪氣在作怪,那肺臟也一定會受到牽連的,所以感受外邪后往往出現咳嗽。
那怎么辦呢?要去調肺臟。肺氣是要宣發的,同時也是要降的。
宣發肺氣用麻黃,降肺就用杏仁,這麻黃和杏仁相配就是用來調肺臟之氣的,肺臟調和,強壯正氣,才能更好驅趕外邪。
最后,這個方子里用了一點炙甘草。炙甘草是個和事老,放在這里既可以調和諸藥,也能扶正,還可以讓藥效發揮更持久一點。
總的來看,麻黃湯這個方子,簡單四味藥,中心思想非常明確,四個字來概括:發汗解表。
我還記得,我曾經給我女兒治發燒,用的捂被子的方法,這是長輩留下來的經驗方法,效果也是效如桴鼓,其實跟麻黃湯的醫理如出一轍。
我們只需要理解一句話,病怎么來的,就應該怎么回去。既然邪氣是從皮膚來的,那一定可以再從皮膚出去。捂被子發汗,跟喝麻黃湯,都是為了打開皮膚的毛孔,讓邪氣有路可退。
中醫治病的思路,有時候就是如此簡單,找到癥結所在,便可藥到病除。
麻黃湯,除了用在治感冒上,我在碰到一些皮膚病,也經常會用到。現在的皮膚病也非常的多,大家可以去觀察,得皮膚病的人往往都是不出汗的人。
皮膚,也可以理解成一個排毒通道。體表有邪氣毒素,如果能出出汗,這些邪氣毒素出來了,就完事了。而如果不出汗,邪氣毒素常年累積在體表,皮膚肯定就得病。
最有感受的,就是小孩子得濕疹風疹之類的,特別多見。為什么會這樣呢?現在的孩子很多都是關上空調房里,出去運動一下出一身汗,又回到空調房里,皮膚受寒毛孔關閉,汗出到一半出不去了,邪氣毒素就堵在皮膚底下了,這些濕邪啊,寒邪啊,風邪啊,停滯在皮膚底下,表現出來就是各種各樣的皮膚病。
那要怎么去解決呢?還是一樣,把毛孔打開,讓邪氣出去就可以了。具體的方法,就是麻黃湯這一類。
當然,用藥得謹慎,尤其麻黃這味藥,本身就是國家特別管制藥,有興奮神經的作用,不可亂用。
如果要用,請務必確認滿足這3條。
第1:務必確定是外感風寒的情況下才能用。為什么呢?因為麻黃和桂枝都是辛溫解表的,是用來散寒邪的。如果感受的是風熱邪氣,是萬萬不可用麻黃湯的。
第2,務必在無汗的情況下才用麻黃湯?為什么呢?因為麻黃湯發汗力量很強,如果本來就有汗,那就會導致出汗過多,這樣就是傷了正氣,這樣不但治不了病,還是導致身體更虛,加重病情。
第3,務必確定是身強體壯的人才能用,小孩要用的話要減量并確定精神狀態良好才可以用。為什么呢?麻黃具有興奮的作用,相當于是鼓舞正氣去祛邪的,如果你體弱正氣虛,用麻黃湯只會白白浪費正氣。
最后,來跟大家簡單聊聊麻黃湯的加減運用。
第1,如果說這個人咳嗽的痰比較多,痰多說明這個人平素體內的痰濕比較重,那么咳嗽的時候就會咳痰。這種情況下,我們考慮加化痰的藥,比加蘇子、半夏。
第2,如果說這個人平素肺氣不太通暢,鼻子不太通暢,出現了鼻塞,流鼻涕比較重的,可以加蒼耳子、辛夷花,通鼻竅。
第3,如果這個人平素的濕氣比較重,關節縫里面濕氣比較重,容易關節風濕性關節炎的,那又感受了風寒的邪氣之后,這個關節炎肯定就會加重了,那么可以加蒼術、薏苡仁。尤其這個蒼術,它可以解除表癥的濕,化濕燥濕的力量很強。
第4,如果感受外邪日程較久,外來的邪氣入里化熱了,表現出來有里熱了,比如說出現心煩,口干咽燥,大便干結想喝水,這種里熱癥的話,那么要加一些清里熱的藥,比如:石膏、黃芩。
這個加減的用量就要自己去斟酌了,這個講究靈活運用。
鄭重提醒: 本號提到的方子,僅供學習交流用,切勿盲目試藥。 每天留言太多,赤腳只能回復前100條,請原諒理解。 喜歡的話,不妨點個“在看”,就是對我最好的支持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