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主義國際關系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作者:James W. Davis,圣加侖大學國際政治學教授;Rose McDermott,美國政治學家,布朗大學國際關系教授。
來源:James W. Davis and Rose McDermott, “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of Behavioral IR,”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75, No.1, 2021, pp.147-177.
導讀
行為主義國際關系領域最初是通過將認知心理學模型應用于外交政策決策研究而發展起來的,而這一領域正在經歷重要的轉變。作者對這一領域的發展起源進行了回顧,認為當前來自神經科學、生物學和遺傳學領域的更廣泛的模型、方法和數據使得行為主義國際關系得以超越理性選擇和心理學之間的陳舊爭論,研究通過進化選擇的大量機制來解決適應性問題。新興的行為表觀遺傳學領域注重研究個體的基因遺傳、社會環境以及個體和群體的下游行為之間的相互作用,這能夠為跨層次研究帶來的聚合問題提供新的見解,更有助于將行為研究結果應用于國際關系。
行為主義為研究國際關系中的沖突帶來了與理性主義不同的見解,例如,如果是從前景理論角度看俄烏沖突,為了避免損失人們傾向于采取冒險手段,那么或許一味地加強對俄制裁威脅反而可能會增強俄羅斯采取冒險行為的可能性。根據表觀遺傳學研究結果,如果兩國民眾長期處于俄烏沖突局勢中,有可能造成其民眾的部分基因出現改變再經由代際傳遞下去,從而造成更廣泛的社會影響。總之,來自廣泛的科學領域的研究成果與手段為國際關系進行更微觀層次和更細致精準的因果聯系研究提供了新思路與方法,這也對學者們進行國際關系領域研究提出要求,方法需要與時俱進。
國際關系中的政治心理學方法
對政治行為的心理學研究至少可以追溯至20世紀30年代,但政治心理學作為一門自覺學科首次出現在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發表的基礎研究探討了諸如個人傳記和個性、群體內部以及群體間動態、大眾政治行為、政治社會化、政治溝通、領導力和決策等現象。在國際關系領域,政治心理學扎根于對沖突的研究。赫伯特·凱爾曼率先將社會心理學應用于國際沖突的研究,十年后羅伯特·杰維斯《國際政治中的知覺與錯誤知覺》的出版則代表著心理學在國際政治中的系統應用以及國際關系中“認知范式”的發展轉折點。
政治心理學關注的焦點是決策者如何應對國際政治中普遍存在的復雜性與模糊性,其中,特別是對風險和不確定性條件下的判斷和決策的研究影響了政治心理學研究項目的進一步發展。
1.判斷
判斷是指個人對某一特定觀察屬于某一類事件的概率或某一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的評估。例如,朝鮮領導人金正恩是一個理性行為者的可能性有多大,他的核武器計劃是否是對無政府主義國際體系引發的安全擔憂的合理回應?諸如此類的判斷對于那些尋求制定有效外交政策的人來說至關重要,但即使在最好的情況下,這些判斷也是在不確定的條件下做出的。因此,盡管某些類型和來源的差異是系統性的,由常見的啟發式方法和偏見造成,但個人的判斷會有所不同。
2.風險下的決策
概率判斷一旦做出,領導者還是需要在已確定的選項中做出選擇。于是前景理論將決策描述為一個兩階段的過程。第一階段,個人編輯或框定選項。第二階段,決策者在可用選項中進行選擇。前景的預期結果是相對于一個參考點構建的,而這個參考點通常是現狀,由此可以建立一個收益(高于參考點的結果)和損失(低于參考點的結果)的心理領域。預期結果的框架產生了重要的行為效應。前景理論認為人們對自身所處的相對位置更加敏感,選擇的做出是由對損失的強烈心理厭惡所驅動的。因此,當人們試圖避免損失時,他們會接受比獲得類似收益更大的風險。因此,在收益領域規避風險,根據損失而不是收益來重新構建相同的結果,通常會導致偏好與相應選擇的逆轉。
生物學、進化論與人類心理學
新的成像技術使得我們可以“看到”大腦的工作狀態,快速且便宜的基因測序開啟了遺傳學和表觀遺傳學領域的研究。如今我們可以探測個人行為背后的原因,這些領域的創新為研究處境相似的個人和群體的異質性的重要來源提供了新的見解。這為國際關系中的既定問題提供了新的視角,并為困擾行為主義研究的聚集和分類問題或個人和群體屬性之間的聯系提供了新方法。為了引入這些跨學科的新方法并展示其潛力,文章將重點轉移至一個政治心理學家長期關注的話題,即情緒在決策中的作用。
1.情緒與理性
在傳統意義上人們認為情緒會阻礙最佳決策。尤其是在危機時刻,“冷靜”的理性比“頭腦發熱”、情緒化和沖動的行動更受歡迎。然而,將情緒與“頭腦發熱”認知、理性與“冷靜”認知相關聯,以及更普遍地將情緒和理性決策并置,已經為神經科學所駁斥。簡單地將情緒簡化為抑制對環境刺激的理性反應的干預變量,會縮小我們的關注范圍,并且模糊其解釋力。
經濟學中的“偏好”概念暗示了情緒和理性之間的密切聯系,“偏好”意味著個人“喜歡”某些事物勝過其他事物。如果說一個人更喜歡一種選擇而非另一種,則其中暗示了選擇排序的某些情感成分。心理學和神經學研究提供的數據則支持這樣的論點,即偏好獨立于或至少不需要事先的效用認知評估。隨著個體年齡的增長,情緒、動機和精力水平對決策影響的變化似乎會降低他們對預期損失的敏感性。大量的心理和神經學數據表明,偏好可能是個體系統發育(進化歷史)和個體發展歷史,包括文化適應和熟悉的過程。
過去人們認為,情緒不需要認知。然而,情況并非如此。臨床數據中,通過回顧大量經歷過腦外傷的患者的病歷,研究人員有力地證明了情緒在決策中的首要地位。如果無法獲得情感信息,患者就無法做出協調日常生活所必需的決定。如果沒有情緒來指導他們的成本收益計算,本來沒有記憶力、警覺性或語言技能障礙的聰明人通常會陷入一種無限倒退的狀態,無法做出決定。這些說明,情緒非但不是障礙,反而還是有效推理的先決條件。
情緒也是我們學習方式的核心。神經科學研究發現大腦對理想和不理想信息的反應不同。人們更有可能將好消息而不是壞消息納入他們對世界的信念,尤其是,人類傾向于在面對積極信息而非負面信息時更新對自己的信念。因為情緒可以是功能性的,也可以是非功能性的,因此了解不同類型情緒的起源和對偏好、決策以及社會行為的影響似乎是外交政策學生的一條富有成效的學習途徑。
2.進化遺產
從進化的角度來看,本文預計從情緒到決策的神經通路比推理和理性選擇的神經通路更短、更快。大腦的“看門人”是具有情感的,并不屬于高階抽象推理的領域。一個人只有在感到情緒安全和身體安全之后,才會開始進行理性分析。從進化的角度來看,這是有道理的。當生存取決于戰斗或逃跑時,這有助于做出未經調節的和自發的反應決定。人們常常在他們甚至不知道自己對什么做出反應之前就已經歷了情感反應。
研究證明,人們對情緒反應的記憶可以與對產生情緒的情境細節的記憶相分離,而且通常比對產生情緒的細節的記憶更好。因此,盡管人們不記得原因,但卻常常能記得不喜歡某個特定的人或電影。這個發現對外交政策和外交的影響是巨大的:特定個人之間長期或反復的關系可能對外交結果成功的可能性產生微妙但深遠的影響。當一個人遇到與過去類似的情況時,其本身的“軀體標記”提供了一個快速的信息來源,告訴其應該接近或者避免哪些人與結果。人們傾向于根據政治青年時期的重大事件進行類比,不僅僅是因為那些是新奇的、第一次的經歷,還因為這種新奇帶來了一種特殊的情感和智力刺激。
3.行為的基因基礎
隨著大量個體水平遺傳信息的獲取,學者們開始評估來自更深層次分析的新數據,以探索個體差異的遺傳基礎。行為遺傳學和行為表觀遺傳學領域構成了最前沿的行為社會科學。從行為由生物學和環境的復雜相互作用產生的前提出發,我們可以預想到遺傳因素可能影響行為的無數途徑。除了極少數基因發揮決定性作用的疾病之外,遺傳影響往往是多基因和多因素的。這意味著許多基因在復雜的途徑中協同運作,這些途徑以互惠的方式與環境影響相互作用。總的來說,遺傳可以而且確實會影響大量復雜的政治和社會選擇、偏好和行為。盡管行為遺傳學領域尚處于起步階段,但研究人員已經有了一些可能應用于國際關系領域的研究發現。例如,許多關于合作和沖突的研究都關注個人信任他人的傾向。當“普遍的”或“社會的”信任水平較高時,公共產品的提供被認為更有效。信任水平越高,社會和經濟交易的效率就會提高,因為監督合規性和懲罰性的背叛的成本減少了。理解個體信任他人的基本傾向變化的主要方法都集中在環境特征,特別是社會化過程上。但通過雙胞胎研究設計,研究人員發現,在多項目信任量表中,可加性遺傳因素占了大部分的方差,而孩子們共同經歷的環境因素則并未產生可識別的影響。
4.行為表觀遺傳學
關注遺傳學有助于糾正社會科學將行為變異僅歸因于瞬時環境因素的壓倒性趨勢。行為表觀遺傳學傾向于將后天培養凌駕于自然之上,重點不僅在于個人擁有哪些基因,還在于環境因素如何影響基因表達,進而影響激素釋放等過程,從而影響下游行為。
表觀遺傳學認為表觀遺傳因素可以“開啟”或“關閉”基因,并產生最終影響行為的后續效應。環境影響和經歷可以導致DNA片段的甲基化、去甲基化和再甲基化,最終導致神經系統的持續功能改變。環境力量與生物力量相互作用并會在幾代人中進行傳遞。
表觀遺傳學可能會幫助我們理解為什么有些人做出不符合本來系統和穩健的行為傾向,表現出了明顯異常的從事危險行為的傾向。參考這些過程產生的解釋是否會帶來超越現有社會科學模型的見解還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個人層面的遺傳效應可能會增強政治心理學和行為經濟學的洞察力,以解釋各種社會和政治領域中的個人選擇。廣泛共享的創傷事件,例如暴露于持續的暴力沖突中,可能會對一個群體的成員產生持續的表觀遺傳影響,這可能有助于解釋隨后的社會后果。
行為與理性國際關系理論的共同研究議程
行為主義國際關系建立在與理性選擇模型的規范性限制不一致的經驗規律之上,但它并不否認人類進行理性分析的能力。圍繞以下四個主題,人們可以同時“切入”和“跨越”兩者共同研究議程的各個維度。每一個主題的重點都是確定決策模型的適當范圍條件。
1.規范
前景理論認為,社會規范往往提供了識別未來得失的參照點。盡管一些理論家提出了偏好的進化起源,政治心理學總體上對圍繞特定規范出現的許多爭論持不可知論態度。行為研究卻表明,人類可能傾向于建立規范以改善社會沖突的潛在來源。
2.制度
理性主義認為在合作因恐懼欺騙而受抑制的情況下,制度的存在可以提高收益。在缺乏信任的情況下,制度可以通過增加透明度、提供可信的信息,促進溝通、降低交易成本,進而達成合作。從行為研究角度看,制度是對信任的追隨,而非是對信任缺失的補償。理性主義模型強調制度在糾正合作的結構性障礙方面的作用,而行為主義模型則強調制度在減少認知、情感和神經障礙對最佳個人選擇的影響方面的潛力。
在制度改革方面,許多理性主義者認為當帕累托改進成為可能時,國家就會修改現有制度。然而,行為經濟學卻對制度改進前景持不那么樂觀的看法。制度惰性反映的可能不是對小群體不成比例的回報,而是心理上產生的習慣和停滯的壓力。尤其是在不確定的情況下,稟賦效應會導致各國對現有安排的主觀價值高于預期。因此,要追求帕累托改進的結果,對現有制度進行理性的成功再設計,首先要理解使行為體偏向現狀的心理動機。
3.議價與第三方調停
在標準的經濟模型中,獲得一件物品的代價應與放棄它的代價相同,但從行為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卻并非如此。例如,要求朝鮮放棄現有核能力的要求,很可能比其一開始就接受放棄核計劃的要求更高。出于稟賦效應,朝鮮對現在擁有武器的重視程度超過了它曾經對獲得這些武器的前景的重視。
因為人們在考慮收益時會規避風險,但在試圖避免損失時卻會接受風險,所以懲罰威脅這樣的手段,比起用于迫使他國放棄既得領土或武器,在他國尚未獲取這些利益前的階段使用會更有效。盡管多數理性談判模型認為實施負面制裁來降低朝鮮核能力的效用基本等同于向朝鮮承諾提高無核化收益的戰略,但在談判方面,行為主義范式建議偏向承諾回報的戰略。由于規避損失會導致接受風險的行為,對于國際社會試圖通過增加朝鮮維持核計劃的成本和風險來迫使其進行核裁軍的討價還價策略,朝鮮領導人可能會持相對麻木的態度。
4.評估基線
政治心理學和行為經濟學經常提出與基于理性選擇模型截然不同的評估行為基線,特別是在具有風險和不確定性的條件下。以軍事必要性原則為例,這是廣義上戰時法概念的一部分,也是國際人權法的核心。將軍事必要性原則與相稱性要求相結合,就需要軍事指揮官權衡通過有計劃的攻擊所獲得的預期軍事優勢與對平民造成的可能傷害。框架效應的研究表明,指揮官會根據收到的提議方案框架是強調被殺的人數還是獲救的人數而做出不同的選擇。如果指揮官以與前景理論相關的方式對框架進行反應,那么可以預期,當選項的框架是防止額外死亡時,指揮官會采取相對冒險的方案;而當選項的框架是盡可能挽救生命時,指揮官會選擇不愿冒險的方案。
結論
基于認知心理學,行為主義國際關系未來應該會涉及到建立與生物學、神經科學、生理學、遺傳學以及表觀遺傳過程相關領域研究的聯系。這些學科通過提供不同的工具、測量方法和策略,為研究個人和群體的異質性提供了新方法。遺傳和表觀遺傳對行為的影響,有助于促進人們對個體內部變異的理解。將基因與環境數據結合起來,為國際關系學者打開了微觀層面分析的大門以及開啟了更高層次的因果聯系研究。從根本上看,行為研究將國際關系學者關注的問題從行為體是否理性轉移到了行為體如何思考以及思考在何時或何種條件下會產生行為上。
詞匯積累
認知心理學
Cognitive psychology
前景理論
Prospect theory
稟賦效應
endowment effect
譯者:李燕,國政學人編譯員,遼寧大學國際經濟政治學院國際關系專業碩士生。研究方向為中美關系。
歡迎讀者批判性閱讀,如有疏漏請在留言區補充并給予新的解釋。我們將認真對待每位讀者的批評建議并將其顯示在留言區內,方便他者閱讀學習。
審校 | 李源 聶涵琳
排版 | 張譽璇
文章評譯內容為公益分享,服務于學術科研教學工作,不代表國政學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