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全球化、“去全球化”對大國關系的復雜影響 | 國政學人

作品簡介 

作者:Norrin M. Ripsman,康考迪亞大學政治系的教授,也是北伊利諾伊大學政治系的客座教授,于1997年在賓夕法尼亞大學獲得政治學博士學位。他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戰后締造和平、構建地區穩定、民主國家外交安全政策的國內根源、締造和平的政治經濟學、全球化對國家安全的影響以及新古典主義現實主義。

編譯:孟曉宇(國政學人編譯員,山東大學東北亞學院碩士)

來源:Norrin M. Ripsman, Globalization, deglobalization and Great Power politics, International Affairs, Volume 97, Issue 5, September 2021.

歸檔:《國際關系前沿》2021年第9期,總第36期。

導讀 

商業自由主義者認為,經濟相互依存降低了國家之間發生沖突的可能性,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適用于雙邊關系的論點。然而全球化和安全理論家卻認為,全球化下的經濟相互依存可以對整個國際體系產生安撫作用。換言之,全球化應該是全球安全的福利,并應促進大國之間的合作或至少緩和大國間的競爭。因為它們的經濟完全依賴于全球經濟,而激烈的競爭可能會損害其經濟,而且全球化也為大國競爭提供了額外的非軍事途徑。此外,該論點還暗示最近的“去全球化”現象有可能點燃大國之間更激烈的競爭,因為它將削弱經濟對競爭的牽制作用。

作者調查了過去40年的經濟和戰略趨勢,以評估商業自由主義框架是否可以很好地解釋這些趨勢。作者得出結論:對冷戰后安全環境進行膚淺的商業自由主義解讀是具有誤導性的。實際上,全球化和大國關系之間的關系比上述解讀要復雜得多。首先,20世紀90年代以及21世紀初的激烈全球化并不是緩和大國緊張局勢的原因。相反,冷戰結束和單極體系的出現使安全局勢得到改善,而全球化本身正是這種良好安全局勢的產物。其次,雖然全球化有助于加強美國與中國等新興國家之間的合作,但它也造成了大國間緊張局勢加劇的問題。最后,“去全球化”似乎并非美國和中俄兩國之間緊張局勢不斷加劇的主要原因。因此,商業自由主義無法對當代安全環境做出令人信服的解釋,結構性因素以及民粹主義政治壓力更能有效地詮釋大國安全動態。

話雖如此,地緣經濟環境對大國關系而言遠非無關緊要,地緣經濟環境本身受到大國政治的影響,雖然它不能決定大國政治,但它是大國關系合作和競爭的中介。

主要內容 

01

全球化沒有導致大國合作

若要證明全球化是大國克制與合作的首要原因,則需證明大規模的經濟交流和全球經濟一體化先于上世紀90年代和21世紀初大國緊張局勢的緩解和大國合作的加強。

大國克制是什么時候開始的?

為了評估全球化是否是大國克制的主要原因,首先需要確定這種克制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以及什么時候克制取代競爭成為大國互動的主要模式。作者認為有兩種可能性:一種是蘇聯總書記米哈伊爾·S·戈爾巴喬夫(Mikhail S.Gorbachev)開始對蘇聯內外政策進行重大改革后的20世紀80年代中期,起點可能是1986年。當時戈爾巴喬夫的改革開始緩和冷戰,除了他標志性的經濟改革和更大的政治開放之外,戈爾巴喬夫還在蘇聯外交政策中啟動了一項“新思維”計劃,旨在減輕蘇聯經濟的壓力,降低核戰爭的風險。在接下來的三年里,超級大國們采取措施緩和并最終結束了冷戰。

另一種是蘇聯解體后的90年代初。20世紀90年代展現了不同程度的大國克制甚至合作。1991年的海灣戰爭代表著與冷戰競爭的戲劇性決裂;雖然1999年以美國為首的對科索沃的干預開始使美國與俄羅斯和中國的關系變得緊張,但在2001年9·11恐怖襲擊之后,世界主要國家最初都聯合起來進行反恐。從1991年到介于1999年科索沃干預與2003年伊拉克戰爭爆發前的某個時間點,大國關系相當克制,甚至有些合作。

在這兩個起點之間進行選擇是一個方法論問題。選擇過早的起點可能會低估全球化的影響,而選擇一個過晚的起點可能會使結論偏向于商業自由主義,因為它可能會將因果重要性歸因于真正的變革時刻之后發生的經濟變革。為了避免這些陷阱,作者將考慮是否有證據表明在1986年和1991年這兩個拐點之前,世界經濟都已經大幅全球化。

如何衡量全球化?

全球化指的是“社會經濟和社會政治活動在國際和跨國范圍內超越國家范圍的擴展”,由于各國經濟日益融入全球市場,所以其最突出的形式是經濟全球化。如果全球化先于大國合作并導致大國合作,我們需要看到主要大國及其聯盟在大國緊張局勢緩解之前已經實現經濟全球化的證據。

然而以下數據并不能支持全球化先于大國合作并導致大國合作的論斷。第一,貿易指標表明,直到20世紀90年代冷戰結束后,全球化才真正起飛。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1980年至1985年間,全球商品出口持平。隨著冷戰開始緩和,全球貿易開始攀升,到1990年幾乎翻了一番。從冷戰結束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除1998年和2001年這兩年外(美國遭受基地組織恐怖襲擊的年份),世界商品出口每年都在增長,超過16萬億美元,增長470%。第二,全球化經濟的階梯式躍升也是在90年代才發生的。1983至1994年間,全球貿易占世界國內生產總值的百分比保持在略低于28%(1987年)到略高于30%(1984年)之間。然而從1994年起,這一數字每年都在飆升(1998年和2001年除外),到2008年達到近51.5%。第三,除了全球貿易和投資外,世界主要國家及其聯盟也并沒有在大國緊張軍事緩和之前共同實現全球化。在1975年至1989年期間,西方貿易體系內已實質性地“全球化”;而東歐集團(華沙條約組織國家)直到上世紀90年代冷戰結束后才實現了經濟全球化。

由此,幾乎沒有證據表明全球化出現在大國合作之前,或全球化導致了大國間的克制與合作。相反,全球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冷戰后世界戰略穩定的結果,而不是導致大國合作的原因。只有在冷戰安全競爭結束后,經濟交流才能真正全球化。

02

全球化與穩定之間的復雜關系

以上結論并不意味著全球化對大國關系沒有影響,但它的效果有些矛盾。在某些方面,全球化創造了維持自由秩序的激勵措施,特別是相對自由的貿易、世貿組織等自由經濟機構以及聯合國等監管大國競爭的國際機構,以確保其承諾的經濟利益。


大國政治受到相對實力的制約,這使得經濟增長率變得至關重要。在全球化下,新興國家需要調整它們的政治、經濟和社會,以使其在經濟開放中獲利。事實上,這是克林頓政府擴大戰略的自覺意圖,該戰略尋求擴大民主和自由經濟交流的區域,以促進更穩定的戰略環境。

盡管全球化有這些穩定作用,但也有意想不到的后果:首先,它的輸家試圖挑戰自由秩序。全球化的一個重大副產品是經濟不平等加劇,這在國內和國際上都引發了不滿。因為全球化使大量工廠關閉和工作崗位減少,美國奄奄一息的制造業工人,特別是處于所謂的“銹帶” (rust belt,指工業衰退的地區)的工人,迫切希望阻止全球化的浪潮;出于對政治全球化的不滿,英國反對者認為政治全球化削弱了英國的經濟和政治自主權,導致了英國脫歐運動的誕生。這些壓力并不局限于個別國家,在世界各地,那些認為全球化正在加劇不平等、侵蝕勞工標準、環境條件、當地工業或傳統價值觀的人,開始動員起來遏制這只不守規矩的野獸。其次,以西方為導向的全球化性質也讓其它大國感到不安。

03

“去全球化”不是安全競爭加劇的主要原因

“去全球化”不是大國安全競爭加劇的主要原因,甚至在“去全球化”之前,大國合作就開始受到各種因素的侵蝕,包括對美國外交政策冒險主義的反對,以及美國承擔維持該體系成本的意愿下降。

如果全球化是經濟、政治和社會活動超出民族國家范圍的擴張,那么“去全球化”就意味著減少全球交流,并重新確立國家對商業、政治和社會事務的控制?!叭ト蚧笔加趶腉7、世界銀行(World Bank)、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世貿組織(WTO)等新自由主義機構手中奪回國家對經濟和政治事務的控制權的呼聲。它最有力的表現包括:歐盟內部的希臘債務危機、難民跨越申根地區的開放邊境和英國脫歐現象引發的軒然大波,以及在美國產生的特朗普 “美國優先”外交政策。

然而,早在全球化遭到沖擊之前,部分國家就開始嚴重反對美國外交政策的方向。首先,不受遏制的美國霸權損害了部分國家的利益。例如,美國在2003年不顧聯合國和北約內部的反對,發動伊拉克戰爭;以美國為首的北約擴張令俄羅斯認為與華盛頓合作是危險的。其次,美國實力正在衰退,其在二十一世紀立于不敗之地的神話亦正在破滅。2001年9月,基地組織(Al-Qaeda)對象征美國經濟至上的世貿中心(World Trade Center)和象征美國軍事至上的五角大樓(Pentagon)發動了大規模襲擊。盡管以美國為首的聯盟在阿富汗和伊拉克快速地贏得了戰爭,但在接下來的幾年里,他們未能給這些國家帶來秩序。2008年的金融危機最終導致美國國防開支大幅下降,進一步證實了美國不再像冷戰結束以來那樣,看起來無所不能。最后,維護該體系的成本是高昂的,美國所面臨的經濟困難使其支付成本的意愿不斷下降。由于美國面臨經濟逆風,要求優先考慮本國公民醫療保健和減輕經濟危機影響的國內壓力越來越大。此外,另一個阻礙大國合作的因素是關鍵國家出現了民粹主義和(或)民族主義領導人,他們把國家目標放在首位,并貶低全球自由秩序。

“去全球化”很可能會加速安全秩序的瓦解。隨著跨國商業和投資的枯竭,無論是由于保護主義還是流行病,新興國家將沒有更多的經濟動機來約束自己。但大國之間的不和先于全球化的倒退,其主要是地緣戰略造成的,將大國之間日益激烈的競爭歸因于“去全球化”是不正確的。

04

對地緣經濟環境與大國關系的再思考

如果經濟環境沒有驅動大國關系,但也不是完全無關。也許將國際經濟體系理解為大國競爭發生的地緣經濟環境能夠更好地描述兩者之間的關系。地緣經濟環境可以影響大國競爭的性質,可以放大或抑制競爭與合作,但不是大國關系的主要驅動力。由于全球化,大國的競爭方式有所不同。在全球化條件下,當地緣戰略環境促進競爭時,大國不太可能回避競爭,但或許會選擇軟平衡(soft balancing)手段。相反,在“去全球化”條件下,更激烈的權力競爭沒有了限制,大國會使用更多傳統手段。

當然,如果地緣政治環境促進更大的克制——例如在單極、積極的霸權接觸和霸權克制的條件下——即使在“去全球化”的世界里,也會抑制(但不是消除)競爭。但在全球化的條件下,它會有更強烈的動機去抑制競爭并加強合作。

05

結論

隨著后冷戰世界相對穩定性的消散,我們正走向更加不確定、更危險的時代。美國的主導地位受到侵蝕,取而代之的是一個更加多極的框架,這將導致一個更加動蕩的國際體系。作為一個過度擴張的大國,美國可能會越來越多地退出其領導角色。

然而這些變化并不是由全球化的崩潰帶來的。自20世紀40年代和90年代以來在西方和全球存在的自由經濟秩序似乎是更廣泛的政治和地緣戰略變化的犧牲品,而不是催化劑。但盡管如此,經濟關系確實會影響大國競爭的性質和方式。因此,如果“去全球化”持續下去,我們可以預期它將改變和加劇大國競爭,并看到競爭越來越多地從軟平衡轉向使用更強硬的權力政治工具。

譯者評述 

本文作者重點論述了“全球化”“去全球化”以及“大國政治”之間的關系,其認為全球化并不是導致大國克制與合作的首要原因。而相反,全球化卻是大國關系緩和后的產物。但是全球化與大國關系進程并非完全無關,它有助于推動各國采取低烈度的競爭與對抗形式。而去全球化雖不是導致大國間關系緊張的罪魁禍首,但相對于全球化趨勢,去全球化會進一步加劇大國間的對抗烈度。

作者的觀點新穎,通過大量的經濟貿易數據有力地駁斥了商業自由框架對大國關系發展趨勢的解釋力。從作者的結論中我們似乎可以得出這一推斷:經濟手段無法完全解決政治問題,隨著全球化的退潮,經濟要素對國際關系的影響在逐漸衰退。自二戰以來,經濟要素對大國關系的影響與日俱增——經濟關系成為大國間關系的主要內容,經濟手段成為影響國際關系的主要方式,經濟實力成為衡量國家權力的重要來源與組成部分??傮w而言,國際行為體間的經濟相互依賴有效地限制了大國政治在現代國際體系中的主導權。然而事實表明,無論全球化實現了怎樣高水平的發展,政治要素對國際關系的影響始終存在。且隨著去全球化浪潮的來襲,全球經濟聯系受到單邊主義、貿易壁壘以及民粹主義的劇烈沖擊。在未來,或許政治要素的影響力會逐漸復興,政治手段在大國關系中會被更加頻繁的運用。

詞匯整理

安撫效果 pacifying effect 

霸權克制 hegemonic restraint 

去全球化 deglobalization 

經濟相互依存 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審校 | 阮鎮煒 尤力

排版 | 云騏布日 屈媛媛 梁羽

文章觀點不代表本平臺觀點,本平臺評譯分享的文章均出于專業學習之用, 不以任何盈利為目的,內容主要呈現對原文的介紹,原文內容請通過各高校購買的數據庫自行下載。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全球化語境下的大國分歧治理思路
中考政治:考點之中國與世界
淺談當代世界政治多極化發展
當前國際形勢與中國對外戰略
高中政治必修2《政治生活》筆記整理(4)當代國際社會
未來十大變局,一個政治經濟互融的時代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曲阳县| 云梦县| 闵行区| 奉贤区| 南澳县| 固阳县| 台江县| 镇江市| 夏河县| 左贡县| 镇赉县| 巴东县| 乌苏市| 通榆县| 周至县| 怀仁县| 秦安县| 高清| 乌鲁木齐县| 田东县| 斗六市| 鄂伦春自治旗| 安图县| 乌兰浩特市| 桂东县| 桐梓县| 荔波县| 荣昌县| 长春市| 吉木萨尔县| 威信县| 大石桥市| 平远县| 叙永县| 康定县| 西峡县| 衡阳县| 嘉定区| 瑞丽市| 丽水市| 余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