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案例】用“問題知會簿”實現高質量預習 學生預習得好,就學得主動,課堂效率就高;反之,預習得不好,就會學得被動,課堂的效率就低—— 在進行課堂教學改革的探索中,我們意識到,學生預習得好,就學得主動,課堂效率就高;反之,預習得不好,就會學得被動,課堂的效率就低。因此,結構化預習在新的學習模式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加強學習轉變認識 實驗初期,我們在學習新課之前也曾要求學生進行預習,但是往往只規定了大的范圍,比如預習第幾課的內容,這樣會令學生茫然無措,不知道如何下手,學生也只是消滅生字、生詞以及初步理解課文內容,而對文本的意義、文本內容的邏輯結構、作者的寫作意圖和情感升華等沒有具體而深入的要求。這種簡單的閱讀往往導致學生解讀文本參差不齊,難以發現問題,更談不上生成高質量的問題。有時一課的學習內容無法在規定的課時內完成,老師上得辛苦,學生也學得沒多大興趣。針對上述問題,我們不斷研討,漸漸意識到,要想提高預習的質量,就要教給學生預習的方法,而結構化預習,正是高效課堂的前提。這需要教師和學生兩方面的共同努力,一是教師要進行結構化備課,提前設計和開發學習方案和學生使用工具單;二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結合工具單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有章法地自學課文內容,進行深度預習。 啟用工具強力推進 現在,學生之所以能夠在課堂上淋漓盡致地對話評價,預習是整個教學過程的重中之重。校領導一再要求“沒有預習的課不能上”,“預習不好的課不能上”。這里的預習就是指學生在老師提供的預習清單和指導下的深入預習——將教材上的基礎知識理解并識記。教師布置具體的預習任務和要求,進而我們開發了“問題知會簿”這一預習導讀單。 剛開始指導的時候,每一次新課前,教師都要拿出一節課的時間,借助這一工具單帶領學生一起預習,此時教師恰當引導、適時幫助、巧妙“穿針引線”,讓學生感受到預習帶來的喜悅。時間久了,預習變得順理成章。如今,這一工具單的開發極好地引領了學生進行條理化預習,而不像從前那樣“東一榔頭,西一棒槌”地應付。既可反映學生預習的效果,又可為安排教學傳遞信息,教師經過歸納、篩選,再把它融入課堂,列進教學內容和環節中去,課堂上教師與學生一起合作探究,展示對話,迅速地提高了課堂的有效性。 積極實踐創新方法 古人云,授人以魚,只供一飯之需;授人以漁,則終身受用無窮。所以,我們要授給學生“三定”,為學生預習導好航。 定時間。規定學生把第二天要學習的內容,前一天必須抽出課余的邊角時間按照“預習導讀單”預習好。還要求學生預習時要限時限量。如果沒有時間和量的限制,學生預習時就會漫無目的,盲目性、隨意性增強,注意力差。因此,教師要明確告訴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預習完“問題知會簿”上相關的內容。 定任務。清楚課前預習的任務,如初步理解新教材的基本內容和思路,搜集補充相關的知識,找出新教材中自己不理解的問題,對于所預習的內容,進行歸納總結。如果預習時間充分,可以把對教材內容的認識、收獲或疑點、難點簡要地寫在書的空白處,以便下節課合作探究。 定方法。第一步,初讀課文,做到讀通順。首先通讀課文一到三遍,要求學生做到:遇到不認識的字詞先看課后生字表中有沒有此讀音,如果沒有可以查字典,把音標標注在課本上,課后的生字也一起在課文中找到并標上音標,便于識記。劃出課后生字組成的詞語和課后要求抄寫的詞語,多讀幾遍;初讀課文時,讀不順的地方多讀幾遍,邊讀邊標出各自然段的序號。這樣就掃除了字詞障礙,把課文讀通讀順。這一步主要完成“問題知會簿”上的“我會寫生字”和“詞句拼盤”項目,只有做到了這一點,才能更好地實施預習的以下幾個步驟。 第二步,查工具書,弄清疑難。初讀一篇新文章,學生總會遇到一些不理解的生詞。文中也有學生認為很重要的詞或很喜歡的詞,可以把它們摘出來,寫一寫,讀一讀,然后要求學生通過查工具書辨析,聯系上下文理解字義、詞義,達到積累詞匯的目的;查與課文相關的內容,如作者、作者的其他作品、本文的寫作背景等。查寫作者背景可以聯系所學的知識,這樣不僅幫助學生理解了課文,還幫助他們積累了知識。 第三步,細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在解決了字詞后,我讓學生反復讀課文,讀完后,讓學生理解課文大意或主要情節,這樣會增強他們的閱讀能力。細讀課文,動筆批注,及時質疑思考。細讀課文,逐步勾畫出重難點。劃出重點句段,把自己的體會、感受、看法寫在旁邊,不一定面面俱到,但一定要在“問題知會簿”的“品味重點句”欄內寫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幾點。展示課上,通過師生的互動,展示交流。通過一系列的預習活動,學生對課文的內容、特點,有了初步的了解,這時,還應該靜靜思考一下,這篇課文在文字上、語句上、內容上、思想意義上還有哪些問題不太清楚,標出疑難問題,進一步明確要點或共性問題……對這些問題,有的可以直接在書上進行標記,有的最好書寫下來——將自己不懂的地方整理出來或者把自己在閱讀過程中遇到的疑難問題書寫在“問題知會簿”中的“幫我攻難關”一欄內,留待小組討論交流。諸如此類的問題,如果學生在預習的時候能夠發現并深入思考,那么在展示課上,通過師生的互動必定會碰撞出更多的思維火花。課堂就會愈加精彩,學生的收獲也會更多。 過“三關”,為學生預習掌舵。在第二天的生成課上,我們采取以小組為單位對學生的預習情況進行匯報交流,教師可靜觀,讓小組自由表達、補充、釋疑,生成有價值的共性問題,以待下節展示課品讀感悟,匯報交流。 一般采用以下方式: 勇闖“字詞關”。課堂上,讓各小組學科長指名匯報生字詞的預習情況,包括字音、詞義、近義詞、反義詞、多音字、四字詞語等。 勇闖“朗讀關”。讓各小組學科長指名分段朗讀課文,對于讀音不正確的及時糾正,通過讀書,了解學生的朗讀情況。 勇闖“感悟關”。以小組為單位匯報自己的讀書收獲,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理清課文的層次,品讀感悟的重點語段。其后,小組同學提出疑難問題,進行討論交流,生成共性問題,了解思維情況。 檢查學生預習課文的情況是預習過程中重要的一個方面。學生主體地位的確立,預習習慣的養成,自學能力的提高,都離不開檢查預習。教師的及時檢查與督促,能為學生預習掌好舵,使預習之帆順利遠航。 多元評價保障質量 完備多樣的評價形式是搞好實驗的重要環節,學校要求對學生的評價應將自我評價、組內評價、教師評價相結合。為了督促學生進行結構化預習,學校為各班刻印了“閱讀評價章”,由家長、同伴、教師共同督促,對每個學生進行多元評價。該章上主要有“閱讀遍數及評價”、“自我評價”、“同伴評價”、“小組長評價”、“學科長評價”、“教師評價”6項內容,在平時的預習中,要求各小組的學科長在每個學生、每篇課文的首頁蓋上“閱讀評價章”,讀完以后各層人員簽字,通過各層人員監督來指導學生預習,保證預習的質量,養成結構化預習的好習慣。 我校的“先學后導—問題評價”的有效教學模式,就是要教會學生自主學習,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把開啟知識大門的鑰匙交到學生自己的手里,讓學生自己走進知識的宮殿,挖掘知識的寶藏。而結構化預習正是一把鑰匙,通過結構化預習,學生的學習走在了老師的前面,掌握了學習方法,學得活、學得有成效。(山東省棗莊市紅旗小學 陳艷 李倩) 資料來源:《中國教育報》2012年8月7日(04 版暑期特刊·教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