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中只存在兩個問題:學什么,怎么學。因此本書聚集“學什么”和關注教育中的AI對“怎么學”帶來的影響。
學什么?
現在信息技術條件下,各種知識鋪天蓋地而來,我們學什么呢?
在我看來,基礎知識的學習必不可少,感興趣的專業可以去掌握,作為謀生手段的知識需要不斷學習,以適應這個時代的變化。
本書認為:為應對未來不確定性可能帶來的沖擊,必須關注廣泛、深入且全面的教育。反過來說,這也意味著,我們需要重新聚集現代教育的更深層次的學習目標:
多功能性,用以更堅韌地面對生活與工作;
相關性,具備廣泛適用性并能夠調動學生積極性;
可遷移性,服務于廣闊的未來行動能力。
怎么學?
現在一部分學生真不學,因為他有智能手機。他需要的知識可以通過搜索引擎實現,如游戲關卡怎么過,不僅有玩家心得,更有玩家的操作視頻。所以當老師讓他做數學作業時,他根本不用思考,拿出手機,打開一些搜題軟件,答案自然就有,照著抄上去,作業就算完成,何其輕松。記得有一次期末考試,數學試題是網上拼湊的,有一個學生偷偷用智能手機把所有答案都搜了出來,考了近滿分的成績。但后來考試,題改成原創,搜不到,他成績就一落千丈,后來他自己承認了這件事,同學們都稱他為“百度哥”。
現在學生不能帶手機到校,他們又怎么學呢?
上課昏昏欲睡,下課生龍活虎,對書本知識毫無興趣,他們的關注點在游戲、音樂、電影、小說、戀愛等吃喝玩樂上。沒有學習目標,學什么都不知道,根本談不上怎么學的問題。
截取亞里士多德的一句話:“缺乏教育或不良教育是人類問題的根源。”
我想,這句話有片面性,但是教育的主觀目的是讓人成為一個合格的人,具有正直、善良的人格,能夠通過學習習得技能來解決各種問題。如果缺乏教育或不良的教育,可能會對人的發展帶來更多的負面影響。
要想讓人獲得更好的教育,從孟母三遷到今天的擇校、擇師、出國留學,都是為獲得更好教育采取的措施。
教育目的
中小學教師的作用是給學生未來學習打基礎,傳授的是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
本書指出:基本能力指的是技能(創造力、批判性思維、溝通與協作能力)、品格(勇氣、道德、領導力等)、元學習(反思并調節)。
我們的課堂更多是傳授基礎知識,忽略能力的培養。高分低能,就是客觀反映了我們培養出的一部分所謂優秀學生的形象。
到現在,用從教25年的眼光來看待現在的農村中小學教育,我覺得依然沒變。唯一的變化是用了信息技術精心包裝,但核心還是傳統的教育。而學生已經不再是25年前的學生,所以,這樣的教育還能適應現在的學生嗎?
顯然不能,我已經能明顯感覺到現在的學生,很多對學習沒有興趣,他來學校,是因為家庭所逼,或者這里相同的人多,才有一點生存的樂趣。我遇到一個學生,他不想住校,因為在學校不能玩手機,然后在住校期間就故意違反紀律,家長只有接回去教育。而父母在成都打工,家里爺爺奶奶管不了,他在家就玩手機,早上不起,天天遲到。家長又被叫到學校,看怎么教育學生。家長氣得眼淚直流,孩子依然不為所動。教育,哪里出了問題?
所以,教育的目的到底為了什么?本書把教育分成四個維度:知識、技能、品格、元學習。可見,知識只是教育的一部分。
那教師為什么要強調知識呢?因為現在對教師的評價,是看學生在知識考核方面獲得的分數。所以教師為了分數,變了模樣。在他們眼里,分數就代表了自己的教學水平和能力。
我也在意分數,但我更在意學生的品格。我想,品格都不合格,進入社會,只有被社會無情的鞭打。
我也強調要運用知識去思考,去解決問題。但事實上,他們小學已經養成教師灌輸知識的習慣,到了初中,依然還是習慣成自然,所以我感覺到很無奈。
到底是AI戰勝了人腦,還是人腦會控制AI?
早在1997年,深藍作為人工智能與國際象棋大師世界冠軍加里.卡斯帕羅夫比賽中,擊敗了對手。似乎AI已經超越了人腦。但回過頭來看,深藍也是人類科技的結晶,只是它的運算速度比人腦更快。而它的算法,也是人類賦予的。
如今電視臺也有了虛擬主持人,AI可以寫詩、寫歌、唱歌、寫小說等,而且水平還相當高。這讓人們不僅擔心有一天,機器人會控制人類,把人類當作他們的奴隸,甚至已經有電影這樣描述。
就目前科技發展來看,人類掌握了AI這個技術,并不斷推動AI技術的革命,所以目前是人腦的思維創造了AI。
那AI的發展,對教育有什么樣的啟示?
1.刪除教材知識中過時部分。
2.從“蠻算”到“巧算”,實現知識的靈活運用和遷移。
3.建構意義領域,小學到初中的意義領域包括:符號領域(運用符號來學習,如數學、語言學、計算機學)、經驗領域、審美領域、個人領域(個人與他人的區別)、倫理領域、綜合領域(多角度看作一個整體)。
4.實現學習策略和學習效果的最優法(由于AI的功能使用)
5.信息技術融入課堂,金堂縣如火如荼開展信息技術提升工程培訓2.0,就是讓老師們走出自己的舒適區,用現代教育技術來跟上步伐。
看來,AI首先對教育來說,還是先改變教師,讓教師去思考運用AI去從知識、技能、品格、元學習四個維度去改變自己的課堂,改變自己的學生。
(2022年4月18日晚于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