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追蹤夏朝.夏朝的文明本色9:堯舜禹時期之”中國”和夏朝的“都”與“居”(帝啟起夏都始終在安邑)
userphoto

2022.06.04 湖北

關注

追蹤夏朝  第三篇  夏朝的文明本色

第九章  堯舜禹時期之中國和夏朝的“都”“居”(帝啟起夏都始終在安邑)

作者 黃飲冰

內容提示

一、堯舜禹時期,天子之國在“冀”,即堯舜禹時期的中國是古冀州(晉西南)

二、廣義大夏與狹義大夏

三、夏禹自都陽城,被封夏國之夏伯都陽翟,登帝位都平陽、先居安邑后居晉陽

、夏天子遷居之變化

五、夏朝首都始在平陽,夏啟重設安邑后夏朝首都始終在安邑(東下馮遺址)

六、再談夏后氏留于中原、放之南巢和避居北野

中心詞  冀都  大夏  都  居  安邑 

今天就來談一談夏代“都”與“居”。

對大禹之都與居和夏朝之都與居要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否則就會把夏朝看作一個流都之朝代,進而得出夏朝是行國的結論。所謂行國,就是游牧部落,這個認識與夏朝的本來面目是悖逆的。“都”與“居”模糊不得。

大禹是承襲堯舜的,堯舜時期的中國是“天子之國”;大禹自己也經歷了自立為王、帝封為王、承接帝位的歷史階段,所以大禹之都(居)與夏朝之都(居)也不能完全等同;夏啟自己也經歷了從封國之君到承接帝位的歷史,所以夏啟的都(居)也不一定被夏朝后代帝君所固守。但是夏朝始終有一個政治中心,夏朝失政是因為這個政治中心丟失;夏朝復政也是奪回了這個地方。典籍記載夏朝帝君多次遷都,這個所謂的遷都實際不是遷都,而是“遷居”。

從帝堯開始,歷史就明確記載了“都”與“居”。“都”是國家的政治中心,“居”是帝王別居。帝王別居,就是帝王不在政治首都長居,古籍的解釋是“以示不專也”,即帝王擁有天下的統治權,但把治權授予攝政,自己不專權。

這個“都”與“居”的區別,堯舜禹夏是統一;到商代,“都”“居”統一。

一、堯舜禹時期,天子之國在“冀”,即堯舜禹時期的中國是古冀州(晉西南)

堯都平陽

《古本竹書紀年.帝禹夏后氏》說:母曰修己,出行,見流星貫昴,夢接意感,既而吞神珠。修己背剖,而生禹于石紐。虎鼻大口,兩耳參鏤,首戴鉤鈴,胸有玉斗,足文履已,故名文命。長有圣德。長九尺九寸。夢自洗于河,取水飲之。又有白狐九尾之瑞。當堯之世,舜舉之。禹觀于河,有長人白面魚身,出曰:吾河精也。呼禹曰:文命治水。言訖,授禹《河圖》,言治水之事,乃退入于淵。禹治水既畢,天錫玄圭,以告成功。夏道將興,草木暢茂,青龍止于郊,祝融之神降于崇山。乃受舜禪,即天子之位。洛出龜書,是為《洪范》。三年喪畢,都于陽城。元年壬子,帝即位,居冀。頒夏時于邦國。

這段文字有意思的地方是,“三年喪畢,都于陽城”,說明在帝舜三年喪期結束后,大家還是擁戴大禹登上帝位,大禹登帝位的地點是在陽城。“元年壬子,帝即位,居冀。頒夏時于邦國”,即在大禹元年(壬子年),大禹正式即天子位,到冀地居住。

為什么不在陽城即天子位而后去冀呢?這就讓人想起《史記.五帝本紀》說帝舜即天子位時的一句話“之中國而踐天子位”。帝舜崛起于民間,在登天子之位前被帝堯啟用,成為有虞氏國之君。舜是平民之子,是沒有封國和子民的,但是中國上古實行的是氏族統治和封建統治,像有虞氏這樣的氏族國家,盡管其自己的氏族和氏國歷史有長達數千年的時間,但是有虞氏國被納入到帝堯的統治系統之內,就必須接受陶唐氏族的領導,帝堯是陶唐氏族國家的君主,也是當時的天子。對于有虞氏國來講,陶唐氏國是上國,對有虞氏國有統治權,就可以用封建的辦法派人去當有虞氏國的君主,領導有虞氏,虞舜原本是有虞氏的平民,被帝堯提拔為有虞氏之君。有虞氏國的君主舜成為天子后,到“中國”去即天子位的,這個“中國”是“天子之國”。

根據這個傳統,大禹即天子位,就也要去“中國”,所以帝禹在陽城即天子位,要去“中國”。

《古本竹書紀年》在說黃帝即位是元年,帝即位,居有熊。”;說顓頊時是“元年,帝即位,居濮。”;說帝嚳時是“元年,帝即位,居亳。”;說帝堯陶唐氏時是“元年丙子,帝即位,居冀。”;說帝舜有虞氏時是元年己未,帝即位,居冀。,大禹一樣是“元年壬子,帝即位,居冀。”。

很明顯,堯舜禹都是“居冀”,說明堯舜禹時期,天子之居固定在“冀”。“居冀”是什么意思呢?“居”是“天子之居”,“冀”是天子之居的范圍,就是古冀州。天子之居就是天子之國,天子之國就是“中國”。有人把“冀”解釋成“北方共有之田”,實際也是蠻有道理的,天子之國是天下的中心,是共同的地方。

堯舜禹具體居在冀州的什么地方呢也就是說冀之都在哪里呢?實際就是平陽,平陽在哪里呢?在現在陶寺遺址就是。帝堯實際是逐步從東部遷移到山西臨汾堯都區的,臨退休又回到東部的陶城居住。所以從帝堯晚期開始,實行的就是“都”“居”制。帝堯初期是遷居到冀都平陽。在冀都平陽,帝堯任命虞舜為攝政,冀都平陽就成了攝政中心;為了有利于虞舜攝政,帝堯又回遷到東方設立陶城(定陶),作為天子之居。這就是天下的所有權和治理權分離的制度。天下的所有權即為“統”(國體),天下的治理權即為“政”(政體)。

帝堯時期,古冀州局限于晉南,臨汾盆地。因為大洪水和海浸的原因,大夏地區(現在的中北高原)的高原區域水草豐盛,盆地平原區域適宜于農耕,大夏地區成為游牧與農耕族群競爭地區,晉北被游牧族群占據,華夏控制晉西南,所以這個時候的冀州,在晉西南。

二、廣義大夏與狹義大夏

    對于古夏人,我早就論述過古夏人分三個族群,即生活于上古中國中北高原的大夏族群,生活于上古中國西部高原的西夏族群,生活于上古中國中東部的華夏族群。古夏人三個族群原始分布地域,就形成了最早的古夏人地理觀:大夏、西夏和華夏。中北高原,大體相當于黃土高原或秦晉高原的地理區域,就是上古大夏地區。

三夏地域分布示意圖

    《史記》說;“禹鑿龍門,通大夏。也就是說,在大禹鑿龍門前,上古大夏區域是一個整體。    《史記.秦始皇本紀》:【維二十八年......六合之內,皇帝之土。西涉流沙,【正義】:解見夏紀。南盡北戶。東有東海,北過大夏。【索隱】:協韻音戶。下無不臣者音渚。澤及牛馬音姥。【正義】:杜預云:大夏,太原晉陽縣。按:在今并州,遷實沈於大夏,主參,即此也。人跡所至,無不臣者。功蓋五帝,澤及牛馬。莫不受德,各安其宇。】秦始皇所謂的“北過大夏”,是以關中地區為中心區域的,所以秦始皇的“北過大夏”的大夏,指的是關中地區以北的廣大地區。這是廣義的“大夏”。   

左傳·昭公元年》:晉侯有疾,鄭伯使公孫僑如晉聘,且問疾,叔向問焉,曰,寡君之疾病,卜人曰,實沈臺駘為祟,史莫之知,敢問此何神也,子產曰,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閼伯,季曰實沈,居于曠林,不相能也,日尋干戈,以相征討,后帝不臧,遷閼伯于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為商星,遷實沈于大夏,主參,唐人是因,以服事夏商,其季世曰唐叔虞,當武王邑姜,方震大叔,夢帝謂已,余命而子曰虞,將與之唐,屬諸參而蕃育其子孫,及生有文在其手,曰虞,遂以命之,及成王滅唐而封大叔焉,故參為晉星,由是觀之,則實沈,參神也,昔金天氏有裔子曰昧,為玄冥師,生允格,臺駘,臺駘能業其官,宣汾洮,障大澤,以處大原,帝用嘉之,封諸汾川,沈,姒,蓐,黃,實守其祀,今晉主汾而滅之矣,由是觀之,則臺駘,汾神也,”這是夏以的大夏。東漢 服虔有大夏在汾、澮之間”這也是狹義的大夏。

狹義的大夏,指帝堯建立陶唐國的汾川,北抵太原,南達運城。狹義的大夏,因為有唐國持續存在于夏商時期,也被稱作“唐”。周成王滅唐國,把自己的弟弟姬叔虞分封到唐國,依然承襲唐國稱號,叔虞之子燮即位后改唐為晉。

狹義的大夏地名,與夏朝也有關。夏朝都城安邑,是“夏邑”或“夏墟”,現在稱“夏縣”;晉陽是帝禹之居,所以晉陽也是夏墟;由于帝堯子丹朱被封在晉陽為唐國,所以太原也稱唐。李淵太原起兵,用的國號就是唐。

三、夏禹自都陽城,被封夏國之夏伯都陽翟,登帝位都平陽、先居安邑后居晉陽

夏禹在帝顓頊時期已經登上歷史舞臺,帝堯時期承夏鯀治水,帝舜時期總攝政務,承接帝舜登天子位,成為帝禹。所以我把禹看作夏后氏的子氏族禹部的首領的稱號。鯀為夏后氏父氏族鯀部的首領稱號。禹的活動時間是很長的,從夏禹、禹王、大禹到帝禹,活動的區域很廣。所以夏朝的疆域,是以“禹跡”為準,禹跡所在,均為夏朝疆域。

夏禹在北中原活動的軌跡,歷史記載很多。不認真梳理,就是一本亂賬。

先看歷史記載。

《孟子·萬章上》載禹避舜之子于陽城,《世本·居篇》載夏禹都陽城,避商均也,又都平陽,或在安邑,或在晉陽,《史記·夏本記》則說禹辭避舜之子商均于陽城這些歷史記敘都說明大禹與陽城與平陽關系密切大禹居陽城目的是回避商均,那么就可以說明,大禹在成為帝禹之前,就擁有陽城,否則他怎么能避居陽城?

商均是誰呢是帝舜的兒子帝舜確定大禹為自己的繼承人但是大禹為了講客氣表明自己愿意讓商均繼承帝舜的帝位所以避居陽城向天下人表明態度

夏后氏禹部從自立禹王到帝禹在北中原活動軌跡圖

平陽是大禹為天子時期的都城,故說“又都平陽”。

“或在安邑,或在晉陽”,即也有人認為大禹天子的都城可能在安邑,也可能在晉陽。

據《史記》引帝王紀云:禹受封為夏伯,在豫州外方之南,今河南陽翟是也,所以我傾向于大禹封國之都在陽翟,夏禹都陽城可能是自立之都,大禹天子之都在平陽,其他是大禹之居。大禹自己封國的統治地域在穎水流域。

結論:夏禹進入北中原,在穎水上游的登封地區建立氏國,自己立氏國之都于陽城(登封王城崗遺址);大禹受帝堯賜封為夏伯,建夏國,立都于陽翟(禹州瓦店遺址);大禹攝政期間在平陽;大禹避之子于陽城;大禹在陽城登帝位,第二年入居平陽,以示天子歸位;帝禹也要設立攝政分理政務,故設立天子之居于安邑(夏縣東下馮遺址)。因天“金雨于安邑”,又設天子之居于晉陽(太原晉源區),這也說明帝禹時期華夏控制了太原地區。

、夏天子遷居之變化

夏后(夏天子)遷居點示意圖

同樣是《古本竹書紀年》記載:帝啟元年癸亥,帝即位于夏邑,大饗諸侯于鈞臺。諸侯從帝歸于冀都。大饗諸侯于璇臺。帝太康元年癸未,帝即位,居斟尋。畋于洛表。羿入居斟尋四年,陟。帝仲康元年己丑,帝即位,居斟尋。世子相出居商丘,依邳侯(一作依同姓諸侯斟灌、斟尋)。帝相元年戊戌,帝即位,居。九年,相居于斟灌。少康自歸于夏邑(乙巳年)十八年,遷于。帝杼元年己巳,帝即位,居。五年,自遷于老丘。帝廑一名胤甲。元年己未,帝即位,居西河。帝癸一名桀。元年壬辰,帝即位,居斟抃。三年,筑傾宮。三十一年,商自夏邑,克昆吾。大雷雨,戰于鳴條。夏師敗績,桀出奔三朡。商師征三朡,戰于郕,獲桀于焦門,放之于南巢。自禹至桀十七世,有王與無王,用歲四百七十一年(始壬子,終壬戌)。

總結以上,夏代之都就有“夏邑”、“斟尋”、“ 商丘”、“ ”、“ 西河”、“ 斟抃”等。如果把以上各地均視作夏都的華,夏代之都城就是變化的,這個變化的原因,一是上古農耕會導致地力枯竭,形成了上古人的“游耕”習慣。二是水災旱災等自然災害促成上古人遷移。三是族群之間的爭斗。所以夏代有多個都城,如同商代有多個都城一樣。我們現在發現的安陽殷墟,是商代后275年的都城。這樣理解,似乎很正確,但是與夏代的實際是悖逆的。

“夏邑”、“斟尋”、“ 商丘”、“ ”、“ 西河”、“ 斟抃”等,實際是“夏后之居”。作為夏朝國家象征的政治中心,其實始終沒有遷移,一直威立于晉西南。從帝堯到帝禹,上古華夏的政治中心就在晉西南,這就是歷史所稱的“冀都”。

對于“夏邑”,我認為“帝啟元年癸亥,帝即位于夏邑”之“夏邑”是“陽翟”。而“少康自綸歸于夏邑”與“商自陑征夏邑”中的“夏邑”應該指夏都安邑(晉西南夏縣)。

五、夏朝首都始在平陽,夏啟重設安邑后夏朝首都始終在安邑(東下馮遺址)

歷史記載的夏墟,從來指的是晉西南,具體就是安邑(夏縣)。而河洛伊地區,是“有夏之居”。古籍記載的區別,來源于古人沒有被磨滅或者故意攪渾的歷史記憶。

東下馮遺址,就是夏都安邑,即夏邑。夏邑是“帝禹之居”,因“夏邑金雨”而棄。夏啟放棄冀都平陽,恢復夏邑,并以夏邑為夏朝的政治首都,以示夏統承襲自帝禹而非堯舜。

從夏啟開始,安邑一直就是夏朝政治首都。

安邑與夏邑的名稱,可能在帝禹設立安邑的時候,就把它叫做“安邑”,所以“安邑”可能在大禹服務于堯舜的時候就奉命建立。“安邑”的命名也許就是向堯舜表“忠”,向天下諸侯表“安”;帝禹因“金雨”而廢棄安邑,在晉陽設立帝禹之居,這個期間就會有“夏邑”的名稱出現,表明“安邑”曾經是帝禹之居。夏啟重新建立安邑,就會恢復“安邑”的名稱。夏朝滅亡,安邑又會稱為“夏邑”,現在就變成“夏縣”了。

夏啟運用武力奪取了帝位,一生四處征戰,晚年也發生了五觀之亂。歷史有夏啟“黃臺之居”的記載。從考古看,黃臺之居就是新砦古城遺址。從新砦古城遺址看,夏啟也沒有守住新砦(黃臺)。但是安邑始終安全,所以沒有“夏啟失國”的說法。夏啟死后,葬到安邑。

我說多次,新砦(黃臺)是夏啟東方防線的總指揮部。夏啟登帝位,也許封自己的兒子太康為斟鄩國的國君,斟鄩國與斟灌國是夏朝初期的主力國,原本設立在山東濰坊一帶。古制有諸侯國王不常在封國而常在天子身邊服務天子的制度,那么在天子長居的周邊就會有諸侯國君的據點,根據這個制度,太康建立了鄩城。太康在鞏縣設立鄩城阻擋了東部反叛勢力的進攻,這個功績足以讓太康接替夏啟的帝位。所以歷史就有“太康居斟鄩”的記載,不過此“斟鄩”是斟鄩城,非斟鄩國。

鄩城與黃臺(新砦)位置圖

太康失國形勢圖

為什么會有“太康失國”的記載?《夏書.五子之歌》記載:太康尸位,以逸豫滅厥德,黎民咸貳,乃盤游無度,畋于有洛之表,十旬弗反。有窮后羿因民弗忍,距于河,厥弟五人御其母以從,徯于洛之汭。五子咸怨,述大禹之戒以作歌。這個史料的關鍵是“距于河”。

為什么會有“太康失國”的記載?《夏書.五子之歌》記載:太康尸位,以逸豫滅厥德,黎民咸貳,乃盤游無度,畋于有洛之表,十旬弗反。有窮后羿因民弗忍,距于河,厥弟五人御其母以從,徯于洛之汭。五子咸怨,述大禹之戒以作歌。這個史料的關鍵是“距于河”。看上圖。

“太康失國”,導致“厥弟五人御其母以從,徯于洛之汭。”,而且太康依然“畋于有洛之表”,無非是“不能過河”(有窮氏后羿距于河),太康沒有被消滅。為什么認定“太康失國”呢?因為太康不能回到安邑,安邑是夏朝的首都,是夏朝存在的標志,所以說“太康失國”。所謂的“太康失國”,實際是太康丟失了“安邑城”。

再看《古本竹書紀年》“少康復國”:后緡生少康。既長,為仍牧正,惎澆,能戒之。澆使椒求之,將至仍,少康逃奔有虞,為之庖正,以除其害。虞思于是妻之以二姚,而邑諸綸。有田一成,有眾一旅,能布其德,而兆其謀,以收夏眾,撫其官職。夏之遺臣伯靡,自有鬲氏收二斟之燼以伐浞。浞恃澆皆康娛,日忘其惡而不為備。少康使汝艾諜澆。初,浞娶純狐氏,有子早死,其婦曰女歧,寡居。澆強圉,往至其戶,陽有所求。女歧為之縫裳,共舍而宿。汝艾夜使人襲斷其首,乃女歧也。澆既多力,又善走,艾乃畋獵,放犬逐獸,因嗾澆顛隕,乃斬澆以歸于少康。于是,夏眾滅浞,奉少康歸于夏邑諸侯始聞之,立為天子,祀夏配天,不失舊物    “少康復國”,是“夏眾滅浞,奉少康歸于夏邑”。少康奪回了夏邑,諸侯才擁立少康為天子。所謂“少康復國”,實際是少康收復了夏邑(安邑)。

再看夏桀回歸夏邑:“(夏桀)元年壬辰,帝即位,居斟抃”;“(夏桀)十三年,遷于河南。”;“(夏桀)十四年,棄其元妃于”,夏桀從河南城(洛城)回到夏邑,而棄其元妃于洛,曰妹喜,”,這里的“洛”即“河南城”。

由于夏桀回到了夏邑,所以“(夏桀)三十一年,商自陑征夏邑,克昆吾。大雷雨,戰于鳴條。”;夏桀從夏邑向東逃跑到“三朡”,“商師征三朡,戰于郕,獲桀于焦門,放之于南巢。”。成湯滅夏桀,經歷了安邑戰役和三朡戰役。

斟抃就是鄩城。夏桀登帝位,居斟抃12年。夏桀13年遷河南,河南城就是二里頭遺址,也是洛城遺址。夏桀14年,夏桀把妹喜丟在河南(洛)城,回到了安邑(夏邑)。夏桀在二里頭僅僅1年。之后在安邑18年(夏桀14年—夏桀31年)。

根據以上,可以說在夏桀時期,夏桀已經結束了“都”“居”分離制度。

如果我們把二里頭遺址當作夏朝都城,就不能解釋“(夏桀)二十年,伊尹歸于商,及汝鳩、汝方會于北門。”。我們知道,商湯謀奪夏朝,是以西亳(偃師商城)為基地(夏桀十五年,商侯履遷于亳(成湯元年))。二里頭(河南城)在西亳的西部6公里處,如果伊尹從二里頭回到商,就是回到西亳,伊尹應該從西門進入西亳,就不會有與“汝鳩、汝方會于北門”的歷史記載。之所以有“(夏桀)二十年,伊尹歸于商,及汝鳩、汝方會于北門。”的歷史記載,是因為夏桀已經沒有別居河南城(二里頭),而是回到了夏朝首都安邑城(夏邑)。伊尹從夏都安邑回到湯都西亳,自然是從北門進入西亳。

歷史記載是真實的,考古發現的二里頭遺址遺址也是夏朝真實的城市,而且夏桀也在這里住居1年,這里也的確是夏朝中晚期最發達的地區,以至于二里頭文化的影響蓋過了夏朝本身。其實,夏朝流行二里頭文化,跟二里頭是不是夏朝首都沒有關系,這個道理太簡單了。比如民國的上海,共和國的廣東、上海,還有共和國刮起的韓流,是一樣的道理。

二里頭這個地方,從五子徯于洛之汭”、太康“畋于有洛之表”、夏桀“遷于河南”,均是指這里;周朝所謂“有夏之居”的中心位置,也是這里;周朝自己也以這里為“中”,建立洛邑。

二里頭是河南城,也是洛城,夏五子、太康、夏桀以此為居;斟鄩國在濰坊被滅也遷移到了這一帶,所以這里也是少康復國基地。

二里頭文化抵達新砦和東下馮,可能預示的就是少康復國。有窮氏后羿及寒浞,是“因夏民而行夏政”,并沒有搞出新的文化。這個記載可以從夏縣東下馮遺址的龍山文化到二里頭文化的變化所證明,因為夏朝是承襲龍山文化演變而來,中間經歷了“新砦期”,中晚期定型為“二里頭文化”。由于東下馮遺址的文化特色是龍山文化演變成二里頭文化,新砦遺址的文化特色是新砦期文化演變成二里頭文化,所以我認為后羿寒浞控制的是冀都之域的夏朝政治首都安邑,而非新砦古城。新砦古城是夏啟之居,是夏啟威懾東方的軍事指揮中心,新砦文化是夏啟改制的結果。這個指揮中心可能在夏啟晚期或太康時期丟失了,所以短暫形成的新砦文化沒有成為夏朝的主流文化,夏朝的主流文化以后起的二里頭文化為特色。

首都是國家和政權的象征。安邑始終是夏朝的象征,所以夏都始終是安邑。

六、再談夏后氏留于中原、放之南巢和避居北野

這里先說一說“鳴條”。 《古本竹書紀年》記載:帝舜有虞氏四十九年,帝居于鳴條。……鳴條有蒼梧之山,帝崩,遂葬焉,今海州

同樣是《古本竹書紀年》記載:夏桀三十一年,商自陑征夏邑,克昆吾。大雷雨,戰于鳴條。夏師敗績,桀出奔三朡。商師征三朡,戰于郕,獲桀于焦門,放之于南巢。”中也有“鳴條”。

或許原本就有多處“鳴條”,晉南“鳴條”、豫東魯西“鳴條”,湖南“鳴條”,“鳴條”的命名當與舜帝的活動軌跡有關。帝舜居鳴條,這個鳴條在晉西南;湖南的“鳴條”就是現在的湖南“九嶷山”一帶,是帝舜遠涉河南時期的居地。帝舜是很凄苦的,他實際是被大禹驅逐到了南方蒼梧之山,歷史采用隱晦的辦法來交代這個事件,如同周人之“昭王南巡而不返”的隱晦記敘一樣。周之昭王被沉船于漢江,因為昭王南征,在荊楚被當地土人用計滅了。土人獻膠粘的船給昭王,結果船在漢江中心散架了,昭王一去不復還;豫東魯西的鳴條,是有虞氏后裔帶去的紀念性命名。

“鳴條”與“蒼梧”的聯系,說明夏桀歸于南方。

夏朝滅亡后,夏桀帶著不少夏后氏人員被放逐于南巢,這便是南支。南巢是南部老巢的意思。夏后氏早期的活動區域,就在四川到湖南湖北,遷移的方向是由西向東入湖南,向北入湖北河南。以前說過,湖南幕阜山有湛姓族譜記載,湛姓是在躲避后羿寒浞之難而回到南方幕阜山的同樣是《古本竹書紀年》記載帝顓頊高陽氏三十年,帝產伯鯀,居天穆之陽。”,湖南幕阜山也叫天岳幕阜山,就是伯鯀之“居天幕之陽”。

夏朝滅亡后,還有一支進入大漠草原一路發展,形成秦漢之時的匈奴。《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有一部叫《括地譜》的書說得更為詳細:其(指桀)子獯粥(獯鬻)妻桀之妻妾,避居北野,隨畜移徒,中國謂之匈奴

夏朝滅亡后,夏后氏主要還是留在中原。商湯封夏后氏一支于杞國,以奉大禹的祭祀。這個杞國,就是“杞人憂天”之杞國,《史記.陳杞世家》說杞在商時,或封或絕。周武王滅商之后,封大禹的后裔東樓公于杞地,延續杞國國祚,主管對大禹的祭祀。

不絕他國之祭祀,是上古新王天下者之優秀風范,這也導致上古各氏國的歷史不被泯滅。周代杞國的存在,就是夏朝存在的最有力的證據。

黃飲冰201871日星期日初稿,2021118日星期一修稿。本文原題目《堯舜禹時期之中國和大禹之都及夏代都城之變遷》。2022527日星期五根據新的考證,對此文進行了重大修改,主要是建立了“都”“居”認識,從而認知“夏都一直在安邑(夏邑)”,所謂夏代“遷都”實際是“夏后遷居”,夏都在安邑(夏邑)。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禹都陽城是陳留古莘國的西邑 | 開封 韓鵬
二里頭中的大禹原型:從鯀禹的封地與洛陽盆地的關系看夏都
商朝沒崛起前,夏朝頻繁遷都究竟在躲什么?考古解讀夏朝獨特體制
夏朝的創立者是不是大禹?山西考古發現一個詭異族群,專殺堯舜族
王城崗遺址:高風亮節的禪讓制背后的血腥真相
古鏡今鑒——《群書治要》故事選:舜、大禹、湯之故事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修水县| 托里县| 镇远县| 辽阳市| 镇沅| 苏州市| 工布江达县| 崇礼县| 县级市| 洪雅县| 衡阳市| 阿勒泰市| 广水市| 格尔木市| 陆河县| 麟游县| 游戏| 上蔡县| 新龙县| 那曲县| 娱乐| 长春市| 武夷山市| 资源县| 噶尔县| 府谷县| 军事| 牙克石市| 胶州市| 宁国市| 巩义市| 邵阳县| 新建县| 山东| 三穗县| 新密市| 阿巴嘎旗| 台湾省| 通海县| 灵宝市| 顺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