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飲冰
所以所謂的東夷,實際就是黃帝時期的東部族群演變而來,他們屬于東少昊青陽氏玄囂所統領。在黃帝王朝,東部族群和西部族群同屬于黃帝王朝,是一個統一的族群。在夏啟奪取了帝位之后,東西族群以昌意和玄囂為宗,分裂成了東華(夷)和西夏(夏朝)。
古夏人,就是我說的華尼夏人。古夏人活動區域在甘肅、陜西、晉南、河南中部和西部、湖北、四川。
古夷人,就是我所說的華尼尸人,后來尸轉化成立夷。華尼尸人一部分(農神族群,即神農族群)轉換成了華尼夏的一部分,并從女媧(伏羲)手中接過了統治權力,成為古夏人中的主體族群神農氏。大部分華尼尸人向東擴展,逐步擠壓東部的原居民古胡人的地盤,形成從湖南到東南、東部的華尼尸。
在黃帝時期,東部的華尼尸和古胡人,不是被黃帝誅殺或者驅逐,就是統一于黃帝系統。
在黃帝時期,湖南的華尼尸人加上不斷從中原淘汰而來的族群,演變成了單獨的一群,就是有苗或三苗。
所以,所謂的東夷,是黃帝時期統一的華夏族群分裂的結果。
一、黃帝王朝沒有“夷”的稱謂
黃帝王朝統治區域,東、西、中諸族群,沒有被稱謂“夷”的,黃帝王朝所有的封國,都被稱作“某某氏”,氏是封國名稱,也是族群名稱。
黃帝殺兩昊,把兩昊遺民遷移到魯西南的顓臾,兩昊遺民被稱作“顓民”;黃帝殺蚩尤,建立了一個新蚩尤,統領蚩尤族眾;顓頊征服九黎后,變九黎為“黎民”,黃帝王朝也沒有稱九黎為“夷”,而是稱“黎民”。
在夏代,夏朝所屬的氏國,也一般稱作“某某氏”,如夏后氏、有扈氏、有窮氏等。
二、顓頊與共工爭帝,導致黃人在中原喪失了主體地位,成為事實上的少數族群
黃帝建立的黃帝王朝,本身是以黃人為主體,炎帝領導的姜人、神農領導的夏人、少昊玄囂領導的昊民,為依附族,黃人保持了絕對的優勢。
在昌意就職西少昊時,部分黃人隨昌意西去甘肅、陜西,由于昌意是黃帝的次子,昌意監察的西部區域本身是古夏人的生活區域,古夏人就是我所說的華尼夏人,西部區域(陜西、甘肅、晉南、豫西、湖北、四川等地區)的天子是神農氏,神農氏把天子位禪讓給了黃帝,并接受了黃帝的統治,昌意帶到西部的黃人就沒有必要很多,所以隨昌意西遷的黃人是少部分,西部的種族屬性是神農氏為主體族群的華尼夏人(古夏人)。昌意在古夏人區域為首領,自然會在和古夏人的融合中逐漸帶有夏的色彩,黃人的民族性會逐步淡化。到昌意的后代大禹時期,大禹的族群,就已經是夏人了。
玄囂是黃帝的長子,在黃帝未建立黃帝王朝前、在黃帝殺兩昊時,玄囂就被封為少昊。玄囂東方就職時,由于東方還不服,局勢不安定,玄囂所帶的黃人自然要多一些,而且對于原來的兩昊人來說,玄囂要有壓倒性的力量。在黃帝去世后,共工霸占了九州的統治權,跟隨黃帝處于中土的黃人主體,東遷追隨黃帝的長子玄囂,所以黃人的主體部分在玄囂集團。
但玄囂集團經歷了與共工和九黎的大戰,其作戰的主要軍事力量是黃人,導致黃人消耗太多,所以在顓頊為帝時,黃帝王朝中諸族的力量發生了變化,黃人盡管依然處于主體族群帝位,但是已經是少數族群了。神農氏族、炎帝姜氏族及其他氏族力量發展很快。
黃人為了保持權威,人口也必須發展到絕對地位,所以黃人吸納了多種成分,力量強大了,但種族屬性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顓頊接受九黎為“黎民”,就是為了壯大黃帝王朝的力量,“黎民”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民”,以前的時代,在族群的戰爭中,一般是以滅族為戰爭的目的的,消滅不了,才結盟,但各自保持獨立性,并沒有融合為一個族群。顓頊時期的黎民,就是融合進入到顓頊集團中。
經過歷史變遷,導致在顓頊時期,黃族只存在于上層,而黃人吸納的基層力量則已經不具備黃人的特性。黃作為整個被黃人統治的族群的統一標志,失去了基礎。從顓頊奪取政權利用的力量看,主要是昊鳥,后來又吸納了九黎,所以顓頊領導的少昊玄囂族群,東夷的成分為主。
顓頊以后,黃標志僅作為黃帝王朝統治權正統性的標志被社會認同——上天示黃,說明上天依然承認黃帝王朝的正統性。
這種以黃為正統的共識,到大禹時期被打破。大禹以青色為正色,以青色出現為祥瑞,自然就從信念上瓦解了黃帝王朝。色變也成為了后代改朝換代的依據。
作為中原大族的黃人,逐步退出中原歷史舞臺,在夏朝統治中國中部和西部的時候,演變成東部的黃夷。
四、黃夷出現于歷史舞臺,是在夏朝帝相的時代
經歷帝啟、帝太康、帝中康三代之后,在夏朝帝相的時候,黃人以黃夷身份出現在歷史舞臺上。
《古本竹書紀年》記載:
“夏帝相二年,征風及黃夷。七年,于夷來賓。”。黃夷作為夏朝的東部敵人之一出現在歷史舞臺。
《古本竹書紀年》記載:
“夏帝芬三年,九夷來御。” 如果《古本竹書紀年》是可靠的話,這是歷史上第一次提到“九夷”。但是“九夷”的組成還是不得而知。“九夷來御”的意思,是來朝拜還是來示威,也不得而知。
《古本竹書紀年》記載:
“夏帝泄二十一年,命畎夷、白夷、玄夷、風夷、赤夷、黃夷。”,一共是六夷,帝泄對六夷下命令,可見此時夏朝可能已經征服六夷。六夷肯定是夏的敵人。
《論語》和《后漢書》也對九夷進行了記載:
《論語.子罕》:“子欲居九夷。”何晏集解引馬融曰:“東方之夷有九種。”,可是注釋中的九夷,已經是外國了。九夷的解釋是不對的。
《后漢書.東夷傳》:“夷有九種。曰:畎夷﹑于夷﹑方夷﹑黃夷﹑白夷﹑赤夷﹑玄夷﹑風夷﹑陽夷”。這是第一次準確地說清“九夷”的史書。
四、黃夷是黃人后裔——黃夷是夏朝稱謂,而非黃人自稱
東夷九族為畎夷、于夷、方夷、黃夷、白夷、赤夷、玄夷、風夷、陽夷。
黃夷以黃為族稱,可以肯定黃夷為黃人的后裔。
畎夷﹑于夷﹑方夷跟黃人的關系不清楚。
白夷、赤夷、玄夷來自黃帝時期的五色崇拜,這些夷人來自中原無疑,與黃人一樣,在黃帝時期屬于黃帝系統。
風夷和陽夷,本身是東方大族,風是鳳鳥,是風少昊的遺民。陽是陽鳥,在東南。都是背負日飛行的鳥,其族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東部的古胡人。但是在黃帝時期,鳳鳥和陽鳥同樣屬于黃帝系統。
夏朝人以青色為上色,黃人沒有立足之地,本來處于上層的黃人與下層的黃人本身就不是一個族群,由于黃的優越性消失,在大禹時期這些依附于黃人的其他族群逐漸脫離黃人。但是處于統治層的黃人匯聚起來,人數也不少,他們形成新的黃人集團,就是所謂的黃夷。
中土已經被夏啟控制,西土本身是古夏人的領土,黃人與其他不服夏啟統治的族群,退出中原,回到東方地區。
在《古本竹書紀年》的記載中,首先受到夏朝征伐的,是風夷和黃夷。吐露的歷史信息就是:在夏人眼中的九夷,核心是風和黃。風夷是東方本土族群的核心,鳳少昊太昊的后裔;黃是重回東方族群的核心,黃帝后裔。
重回東方的諸族,重新奪回中原的控制權是他們的共同信念。
啟的晚年,生活日益腐化。他喜歡飲酒、打獵、歌舞,而疏于朝政。啟死,其子太康繼位,也沉湎于聲色酒食之中,政事不修,促使內部矛盾日趨尖銳,外部四夷背叛。東夷有窮氏首領后羿看到夏王朝內部矛盾重重,借太康外出狩獵數月不歸之時,乘機掌握了夏的政權。太康死后,其弟仲康繼位,仲康勢弱,當了傀儡。仲康死后,其子相繼位。后羿把相殺了,自己當了國王,這就是史書上稱作“太康失國”和“后羿代夏”的故事。
可惜后羿被韓浞殺死,到少康利用有虞氏力量復國,東夷控制夏政權達40年。
《詩經·商頌·玄鳥》曰:“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商是由玄鳥化生的,玄鳥也就是玄夷。
《史記》說商是帝嚳的后裔,屬玄囂世系。
《竹書紀年》記載:“伊摯將應湯命,夢乘船過日月之傍,湯乃東至于洛,觀帝堯之壇,沈璧退立,黃魚雙踴,黑鳥隨之止于壇,化為黑玉。又有黑龜,并赤文成字,言夏桀無道,湯當代之。梼杌之神,見于邳山。有神牽白狼銜鉤而入商朝。金德將盛,銀自山溢。湯將奉天命放桀,夢及天而舐之,遂有天下。”,從“黃魚雙踴,黑鳥隨之止于壇,化為黑玉”的祥瑞看,商的起源跟黃人和玄鳥有關,即商是由黃和玄演化而來。
商立國,因為商為玄鳥,與玄鳥結盟的黃夷改變了“夷”的烙印,黃人把自己的黃國移到河南潢川,重新回到中原。
商,實際上就是“玄黃”的合音。所以,商的主族,是玄人和黃人,在黃人強大時,玄人是黃人組成部分,在東方時,兩族保持了聯盟關系。黃人中有伊伊,名啊衡,是商戰勝夏的主要干事,為商的宰相。
在五帝時期,不可能有封建的國家或自立的國家稱為“黃”,因為那時黃人是主體族群,黃是共同的認同標志,不可能有一個群體獨占“黃”。但是在夏以后,夏已經不以黃為崇拜,黃人已經因為戰爭消耗剩余不多也不是主體族群,黃不是整體認同的標志,黃就只能成為余下的黃人的認同標志,黃人降為少數,黃人建立的國家,就一定會稱為“黃”。
所以,黃夷重新建國的時間,應該在夏代。黃國成為強大的國家,是在帝相時期。在商黃聯盟推翻夏朝的統治后,黃人到潢川建立黃國。
五、東夷在族譜上的世系遺跡
東部原族群(如昊鳥、鳩尼等諸族)統一于少昊青陽氏玄囂,加上追隨少昊的東支黃人,組成了歷史上的東夷。
東夷的祖先,是少昊青陽即玄囂。但也繞不開顓頊,一般顓頊為二代祖,也有的族譜視青陽少昊為一世祖,把西少昊昌意列為二世祖,顓頊就成為了三世祖,都是因為東夷世系繞不開東少昊也繞不開西少昊之子顓頊所致,但少昊和顓頊又不是直系關系,所以產生混亂。
遠古時代,融合的辦法,就是通過“認祖歸宗”,認要加入的族群的首領為父,承認自己氏族是要加入氏族的子氏族,兩族結成父子氏族關系。東夷的歷史,應該是從少昊玄囂開始的,因為風鳥少昊太昊被黃帝誅殺,其遺民只能認黃帝派來的少昊玄囂為父,才能納入少昊玄囂統領下生存下來。所以少昊玄囂是所有東夷族的始祖。東部族群在共工氏霸九州時期經歷一次大動亂,顓頊再次整合東部族群,所以顓頊是事實上的二世祖。
顓頊在東夷長大,利用東夷勢力與共工爭帝,在戰爭中被納入顓頊世系的族群,也要認顓頊為父,顓頊也是這些族群的始祖。但因為有少昊在前,所以顓頊成為二代祖,盡管顓頊和少昊不是父子關系而是侄叔關系。也有的因為要尊少昊,也要尊顓頊,就在中間加了一個昌意。所以祖代不一定是世代,是認祖的結果,也就是后人認祖排序的結果。
源自東夷的姓氏,一定是黃帝少昊為一世祖,昌意或顓頊為二世祖,而不是黃帝軒轅為一世祖。前是幾代,基本是東夷杰出人物的集合,而且排列時代時有諸多混亂。
中國族譜所有的奧秘,都在“認祖歸宗”上。族譜上的遠祖實際上不一定是本姓氏的遠祖,可能是“認祖歸宗”而來。中國人的姓氏開基祖,可以追溯到其祖先的氏族國家被滅時代(春秋戰國)時代。而其可以明確的血祖,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一般恐怕只能在洪武年間才明確。【澴川黃氏一百五十一代孫黃飲冰(祥字輩)敬述2013年6月7日。本文是《被遺忘的遠古族群——黃人》的第三部分,本文原標題《華與夏的分裂和對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