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電影《我的姐姐》觀后:愿家人之間能保有人性最后的善良
文/歡爸
時間/2021-04-12 00:08
【引言】中國有句老話,豬油蒙了心竅,往往一念之差,就是天壤之別。~
父母突然離世,讓大姐姐帶個小弟弟,帶還是不帶?成了問題。
這種劇情設計,把各種矛盾集中到了一起,所以才顯得不太好選擇。
如果父母還有一個活著,即便重男輕女,姐姐還是姐姐,弟弟還是弟弟,相安無事,最后,和諧共生,一直到相看兩不厭。
我咋就不喜歡聽啥女性歧視、奴性壓迫之類的話題,那都是西方人的邏輯,中國人自古至今,都是和諧共生的,家人、親戚之間,最終都要保有一絲人性的善良。
劇中的姑媽(朱媛媛飾演)和所有的親戚,都勸姐姐收養弟弟。
而姐姐自己尚且不能自立,感覺無法面對帶著弟弟的未來,送給別的人家抱養,大家討論比較多的是說,結局是抱養的人家要求姐弟從此再不聯系,而原型是姐姐要求姐弟從此再不聯系。
大家對于影片中的結局,覺得太假,只是為了減輕社會輿論對姐姐的譴責和負罪感。
也有人說,父母、姐弟,都是受害者,各種選擇里沒有一個是完美的,云云。
其實,大家有沒有想過,父母是離開了,無法挽回,姑媽還在,親戚還在,既然想讓姐姐帶著弟弟長大,那么,為什么沒人出來幫一把呢?
光說嘴,那就閉嘴。
姑媽的形象很搞笑,劇中設計了姑媽,實際上是跟姐姐做對比的。
姑媽沒有經歷過姐姐的命運,她是幸運的,但她有能力幫助姐姐,為什么不肯幫姐姐,卻讓姐姐獨自收養弟弟呢?
其實,用“收養”并不合適,姐姐和弟弟本就一家人,談不上“收養”,說“收養”就有了居高臨下的意思,以后處理家事,姐姐必然更有話語權。
弟弟小,不懂事,這是很正常的,長大了,可能懂事了,也可能還是不懂事,也可能似懂非懂,各種可能性都是有的。
先說兩個身邊的例子,最后再給出個人意見。
【栗子1】有個同學老家拆遷的時候,大哥家的女兒、兒子尚小,按照政策也都有份,家里分了兩套房子,大哥大嫂一套,姐姐弟弟一套,姐姐弟弟那套的產證上,寫的是姐弟兩人的名字。
姐弟到了婚嫁的年齡,大哥大嫂把姐弟的那套給了弟弟,還讓姐姐從產證上除名。
那么問題來了,姐姐是該同意呢?還是拒絕呢?
按說,大哥大嫂把自己的一套,以后留給兒子,姐姐也說不出來啥,但是自己名分下的也給弟弟,總要有些說法,一般來說,姐姐買房,父母給出些錢做首付,也是合理的,哪怕、即便,姐姐原來沒有那半套房子的產權,父母也是要為女兒做些的吧。
然而,就這半套房子,讓女兒成了陌路人,從此,再無瓜葛。
同學聊起的時候,唏噓不已,最后,說了句,半套房子,從此再無姐弟情、父母恩。
聽同學說,姐姐后來的家庭條件相當不錯,并不差這半套房子,只是少了心里的尊重,少了親情的寄托。
我聽了,沉默良久,無言以對。
【栗子2】十多年前,同學閑聊時提起,同事的女兒23歲了,夫妻倆又要了老二,兒子。
結果,家里鬧得個天翻地覆、雞飛狗跳。
女兒自然是無法適應、難以接受的,但是,十多年后,姐弟感情還是很好的,一家人也冰釋前嫌、和好如初。
就如文章開頭提到的,《我的姐姐》里,把各種矛盾集中到姐姐一個人身上了,但凡不那么極端,姐姐還是姐姐、弟弟還是弟弟。
即便如劇中那么極端,真就沒有第三條路可走了么?
【劃重點】劇中的父母雖然已經不在了,姑媽還在、親戚還在,按照中國人的理念,最佳的結局是,眾人相幫姐姐帶大弟弟,說是姐姐帶大的,更多的應該是姑媽為主,親戚為輔,但是,一定要吧帶大弟弟的名頭和榮譽給姐姐,這么多的親戚,應該不差這點兒能力,不至于看著骨肉分離而無動于衷吧。
所以,電影《我的姐姐》的編劇和導演,還是不夠深入了解中國人的情感之源,這種內生的善良,才是這個民族、這個國家,文化之悠久、生命之頑強的地方。
別去信那些洗腦的什么女權、奴性的調調,讓家人之間保有人性最后的善良,不要讓眼前看得到的利益,蒙蔽了雙眼。
中國有句老話,豬油蒙了心竅,往往一念之差,就是天壤之別。
姐姐應該帶著弟弟,親戚,尤其是劇中的姑媽,更應該對姐弟,擔起教育和人生導師的作用。
姐姐只是暫時的困難,時間不用太久,或許也就五年、十年,很快會因為有個弟弟,而擁有更加豐富人間體驗,無論順境、逆境,都是她的人生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