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清樣》/戛納——第69屆戛納國際電影節剛剛落幕,十多天的電影節上,中國這一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在期間展示了令人困惑的冰火兩極現象:冰的一面是除了一部短片之外,沒有任何中國影片參展的零入圍;火的一面則是,雖然沒有任何中國影片參展,但國內媒體卻蜂擁而至,前來報道的中國記者占全部四千多報名記者的十分之一,還不算那些蹲守在咖啡館里搞手機直播的外圍自媒體人士,而他們報道的重點則是走紅毯的中國影星及為其買單的新富們。
5月25日出版的法國諷刺周報《綁鴨報》就此發表報道文章,引述法國電影聯盟(Unifrance) 駐京代表Isabelle Glachant指出,中國制片人為國內市場制作大片,但沒有制作任何作者電影。他們對外部世界那些他們認為“無聊”的電影不感興趣,別人對他們因此也不感興趣。即使是在香港,電影水平出現下降。今年的電影節上,那三、四個得以來到戛納的中國導演,都沒有帶來任何已經完成的作品。
最終,戛納電影節中亞洲方面韓國表現最佳,主競賽(普贊郁《小姐》)、一種關注(延尚昊《釜山行》)和午夜場(羅宏鎮《哭聲》)均有代表作品。日本也有2部作品入圍一種關注單元 。菲律賓電影的中堅力量布里蘭特-曼多薩參賽主競賽的《Ma’rosa》和新加坡導演巫俊峰的《監獄學警》也成為為數不多的亞洲代表。——《調查清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