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佛系,成了時尚。
約車,司機到門口也行,自己走兩步也行;
“雙11”,搶著也行搶不到也行;
餓了,有啥吃啥,湊合就行;
干活,說我好也行,說不好也行。
“佛系”,指“不爭不搶,不求輸贏,不苛求、不在乎、不計較,看淡一切,隨遇而安”的生活態度。
佛系人生,就是以佛系為指導的人生。
當然咯,佛系人生也是有層次的:
最低層的是,消極無奈,放棄努力,得過且過,如三和大神之流。
高一層的是,身體要緊,享受不能少,不愿委屈自己,如大多數工作穩定,但進步困難的人。
最高層的是,該玩的玩的都玩了,該看的都看了,不爭不求,一切不管了,如所謂的財富自由者。
不論上述哪種佛系人生,其實都只是一個結果,要么是競爭不到,放棄了,變成了佛系,說到底,這是無奈;要么是競爭到了,沒意思了,也變成了佛系,這雖然不是無奈,但這其實也是一種精神上的空虛和迷茫。
但其實,真正的佛系,不是一個結果,而是一種能力,這種能力就是《道德經》所謂的“無為”。
可是,人們常常誤解“無為”的真諦,認為無為就是消極、不冒尖、不努力,隨波逐流。比如對“不尚賢”章的理解就是一個典型:“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道德經·第三章》)
他們認為這種策略就是眼不見心不煩,或者是鴕鳥。
實際,當然不是啦。
無為是能力,更是智慧。要說佛系,《道德經》當然是鼻祖了,而且是最高明、最實用的佛系,下面就來學學最實操的佛系指南吧!
大自然中,最顯著的就是天地了,多觀察天地,多揣摩天地的原理,向天地學習,而不是向所謂的權威或大佬學習。老子明確指明:“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效法地、天、道是人的本分。
故而老子提醒我們要向地學習。
正如周易《系辭》所言:“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在易學看來,天、地、人三才里,人居于中間,上有天、下有地。而且由于在道所化生的天地萬物中,人是萬物之最靈,因此人類應積極致力于上觀法于天,下取法于地。
向地學習什么呢?
學習地的那種靈活和適應。古人認為地與水,本質上是同一事物。所以,《易經》里的坤卦,古字是川字。水土是合德的。
老子為了使人更直觀地理解地德,他曾以水這種大地之物為例,對地之常德予以睿智的剖析。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所惡,故幾於道。”(《道德經·第八章》)
水是遇方則方,遇圓則圓,具有極強的適應性。適應是我們生存下去的前提。
關于天道的特點,老子曾精辟的總結到:
“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抑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道德經·第七十七章》)
他認為天之道非常高明,善于“維護自然萬物之間的均衡、穩定以及協調狀態”。所謂天之道,就是生命的規律,也就是所謂的底層邏輯。
倘若,你能學會天的本事,你就可能具備天的那種能力:
“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坦然而善謀。”(《老子·第七十三章》)
這也正如孔子對天道的經典論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論語·陽貨》)由于天雖然什么都未說未做,但四季可循序運行,萬物能生長不息。這個能力,就是創造力。
你若有這個能力,你表明看起沒怎么努力,也沒怎么顯示自己,但是你卻能輕松應對,輕松解決問題,為什么呢?因為你掌握了規律,懂得如何創新。
“道”,既是天地萬物得以生成的始基或本根,又是陰陽之氣促成萬物生長發展的基本法則,但它不會居功控制萬物。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道德經·第三十四章》)
正因為功成不居的道不自以為偉大,所以才能成就它的偉大,因為道具有生而不有的本性。這個本性被稱為“玄德”。道與玄德是一體兩面的,兩者是同一個東西。
“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道德經·第五十一章》)
“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道德經·第十章》)
老子反對人為的世俗賢德,因為世俗之德是刻意為之,而不是自然而然的,玄德應具備“百姓日用而不知……鼓萬物而不與圣人同憂”的特質。
道的不控制,主要表現在能不居功,能提前預判結果,而及時收手。
“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于人乎”(《道德經·第二十三章》)
老子指出,由于不存在一成不變的事物,天地都不能長久不變,因此世人即使建德立功,也應做到功成弗居、事遂身退,否則,就會變為“物壯則老,是謂不道”。
功成弗居的行為,是非常明智的做法,也是對人性的深刻洞察之后的正確選擇。
世俗民眾在建功立業后大多會沉湎于名利,甚至會爭名奪利,圣人卻善于淡薄名利。對此,莊子曾說道:
“名也者,相軋者也;知也者,爭之器也。二者兇器,非所以盡行也。”(《莊子·人間世》)
在莊子看來,名利和智巧,看似是好東西,但其本質是能傷害生命的“兇器”。誠然,爭名奪利的行為,就如同刀口舔蜜的做法,那些為名利而奮不顧身者,往往成為“喪己于物,失性于俗”的“倒置之民”。
正因發覺執著于功業名利必定使人反受其害,所以圣人為而不爭,功成之后事遂身退,努力使自己保持處下謙遜的狀態。
所以,你若能不控制,就能真正的佛系。正如歐陽修所言:“定冊功成身退勇,辭榮辱,歸來白首笙歌擁。”這是如何的灑脫。
說到底,《道德經》所描繪的佛系人生,是一個智慧的人生。這個人生不是無奈,也不是迷茫,而是一個步步踏實的人生。
適應能力,怎么培養,多想大地,多想想水,能效法大地,你就明白適應是怎么回事了。說到底,低欲望、無所謂的行為,也是一種適應。只是這種適應是低層次的。
更高的適應是創造。
如何創造?怎么創造呢?
秘訣就在于不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