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周時期形勢圖
公元前771年,周平王東遷洛邑,東周開始。因為王室衰微、禮崩樂壞、天子開始喪失對全國的控制,所以,諸侯之間開始相互攻伐、兼并。因此,東周又被分為春秋與戰國兩個時期。春秋時期是東周的上半段,長達300多年。在這300多年的時間里,產生了五個霸主,是為“春秋五霸”。關于“春秋五霸”,有兩種說法,一說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宋襄公”,另一說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下面,就讓我們逐一回顧下,看這幾位諸侯,到底配得上配不上霸主的名號。
二、齊桓公時期形勢圖
“尊王攘夷”一春秋五霸之齊桓公。齊桓公是春秋五霸之首,也是最沒有爭議的一位。齊桓公即位后,不計前嫌,重用曾經的敵人管仲。管仲成為齊國宰相后,推行軍政合一、兵民合一的改革,使得齊國軍事力量大大增強。軍事改革后,管仲又通過土地制度改革和發展漁鹽業,使齊國經濟繁榮。齊國強盛后,在管仲的建議下,齊桓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號,開始爭霸天下。通過團結諸侯、北擊山戎、南伐楚國,齊桓公獲得了足夠的威信。公元前651年,齊桓公在葵丘正式與諸侯會盟,成為諸侯盟主。周天子也派人參加會盟,承認齊桓公盟主的身份。至此,齊桓公正式稱霸。
三、晉文公時期形勢圖
“制霸中原”一春秋五霸之晉文公。晉文公和齊桓公一樣,是春秋五霸里沒有爭議的一位。晉文公是晉獻公的兒子,因為晉獻公寵信驪姬并聽信驪姬的讒言,晉文公被迫出國流亡。在外流亡十九年后,晉文公利用晉國內亂的機會,回國即位。晉文公即位后,立刻對晉國政治進行改革。晉文公改革后,晉國在短時間內就國力大增。國力大增后,晉國開始與楚國爭霸中原。經過一系列準備,晉楚在城濮爆發戰爭。在交戰中,晉國采取退避三舍、誘敵深入、后發制人的方法,最終重創楚軍。城濮之戰后,楚國無力與晉國爭鋒,晉國稱霸中原。公元前632年,晉文公在踐土與諸侯會盟,被推舉為盟主,周天子對此也予以承認。至此,晉文公正式稱霸。
四、楚莊王時期形勢圖
“問鼎中原”一春秋五霸之楚莊王。楚莊王是春秋五霸各種說法中認可度較高的一位。楚莊王即位之初,不理朝政、貪圖逸樂。經過大臣勸說,楚莊王不僅開始振作,還留下了一鳴驚人的佳話。整頓好國內后,楚莊王開始北上爭霸。邲之戰,楚軍重創晉軍,威震中原。在征討陸渾戎的過程中,楚莊王路過洛邑,派人詢問九鼎的重量。以此為標志,楚莊王正式成為齊桓公、晉文公之后的又一個霸主。
五、秦穆公時期形勢圖
“獨霸西戎”一春秋五霸之秦穆公。與楚莊王一樣,秦穆公也是春秋五霸各種說法里認可度比較高的一位。秦穆公之前的秦國,雖然立國已久,但是,一直沒有得到中原諸侯的認可。秦穆公在世之時,秦國雖然被晉國和楚國擋住東進之路,但是,已經通過改革而成為公認的“春秋四強”之一。在剿滅西部諸戎后,秦穆公更是被周天子任命為西方諸侯之伯,即周天子認可的西方霸主。因此,秦穆公雖然沒有與中原諸侯會盟,但是,位列五霸之一,還是合理的。
六、宋襄公時期形勢圖
“春秋大義”-春秋五霸之宋襄公。單純從結果上來看,宋襄公不僅完全配不上霸主的身份,反而更像是一個小丑。但是,這種看法是以后世的觀點來評價的。在春秋時期,諸侯爭霸并不是要消滅別人,而是要讓諸侯臣服、號令諸侯,這正是當時的主流價值觀。對照這個主流價值觀來看,宋襄公的貴族風范、英雄主義,完全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宋襄公敗給完全不尊重中原文明的“蠻夷”楚國,并不丟人。所以,“亞圣”孟子把宋襄公列為霸主也是合情合理的。
七、吳王闔閭時期形勢圖
“縱橫江淮”一春秋五霸之吳王闔閭。在春秋五霸中,吳王闔閭一般被認為是偏霸。公元前515年,闔閭篡位成功。即位后,闔閭重用伍子胥和孫武,使吳國國勢日益強盛。此時,楚國不僅失去霸主的地位,反而日益衰敗。公元前506年,闔閭任命孫武、伍子胥為帥,率軍攻楚。吳軍從淮水流域出發,攻入漢水,與楚軍五戰,五戰五勝,并攻克了楚國都城郢都。吳軍強大的攻勢迫使楚昭王出逃。后來,楚國在秦國的幫助下復國,但是,吳強楚弱的態勢沒有改變。雖然,闔閭在攜李之戰后意外病故,沒來得及正式去中原與諸侯會盟。但是,闔閭的兒子夫差,依靠闔閭留下的基礎繼續稱霸,并最終在黃池與諸侯會盟。因此,闔閭是無霸主之名、有霸主之實的霸主。
八、越王勾踐時期形勢圖
“東南稱雄”一春秋五霸之越王勾踐。越王勾踐是春秋時期最后一個霸主。同樣的,與吳王闔閭一樣,越王勾踐更多被視為偏霸。公元前494年,勾踐被夫差圍困于會稽,勾踐被迫向夫差臣服。在忍辱負重獲得夫差信任后,勾踐最終回到了越國。經過十年的臥薪嘗膽,越國再度強盛,并北上消滅了吳國。消滅吳國后,勾踐繼續北上,在徐州與齊、晉會盟。此外,周天子封勾踐為方伯,泗上十二小諸侯也正式朝見勾踐。至此,勾踐正式稱霸,成為春秋時期的最后一位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