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甄宓,必須說到另外一個女子,郭女王。
郭女王,雖然不是曹丕明媒正娶的妻子,但卻是曹丕登基后的皇后。
而曹丕的妻子甄宓,在郭女王冊封為皇后的前三個月被賜死。
出生望族,有貌有德有才,生下大王子的甄宓,卻敗在無兒無女的郭女王手下,足以見得郭女王的厲害。
在入選東宮之前,郭女王沒有什么故事可寫。她生于184年,比曹丕大3歲,比甄宓小1歲。女王是她的字,她父親因為認為她聰明美麗,說她是老郭家的女中之王,所以取字女王。郭女王很小時,父母雙亡,漂泊游離,寄身在銅鞮侯家。
到213年,曹操被冊封為魏公,定都在鄴,魏國擁有10個郡,設立東宮。
這個時候,郭女王從銅鞮侯家,選入東宮,見到曹丕。
史官用詞比較隱諱,三國志上說郭女王“沒在銅鞮侯家”。
到213年,郭女王已經27周年,她一個大齡姑娘,“沒在銅鞮家”,能做什么呢?
如果是為妻為妾,銅鞮侯不敢讓她入選東宮,這直接違背人倫,不會為社會所容。
那么,郭女王在銅鞮侯府,只能剩下一種可能,是歌舞伎。
因為郭女王后來當上皇后,史官要為她遮掩,只能用一“沒”字。
郭女王進宮,是甄宓災難的開始。
從五個維度比較兩位美女,能夠看出郭女王勝在心機。
一,甄宓有美貌,郭女王同樣有。
二,甄宓善施恩惠,郭女王也懂。對后宮其他人,甄宓和郭女王都多加呵護,讓人不生仇怨。
三,甄宓知道抓住核心人物,曹丕的親娘卞夫人。郭女王也知道。兩人都對卞夫人極孝。
四,甄宓生活節儉,郭女王戒除驕奢。兩人都保持和曹丕一樣的生活習慣。
五,甄宓有智慧,郭女王也不缺。
但是,甄宓的智慧,是自保和避災。
而郭女王的智慧,是攻心和取寵。
世子爭奪戰中,郭女王為曹丕立下大功就是明證。
為什么兩人的智慧不一樣呢?
因為甄宓從小生活優越,衣食無憂,要考慮的只是如何不失去。
而郭女王從小生活困苦,缺衣少食,要考慮的是如何得到。
不一樣的生活,造就不一樣的閱歷,不一樣的閱歷,煉就不一樣的智慧。
甄宓善守,郭女王善攻。一人為盾,一人為矛。
除了善攻優勢,郭女王還有兩大優勢。
一,性格上和曹丕類似。
從性格上講,甄宓的隨遇而安,和曹丕并不像。
曹丕打小跟著父親,東征西討,以進取謀天下。在他登基之后,連年進攻吳國,企圖早日統一。
這種強烈進取心,和郭女王相像。
曹丕和郭女王,可以說是一路人。
二,郭女王能歌善舞,能滿足曹丕的耳目之欲。
曹丕的習慣,大多來自曹操。愛文學,喜歌舞,習軍伍,這既是曹操的特征,也是曹丕的特征。寫詩并成曲,曹操和曹丕都喜歡。
甄宓打小連熱鬧都不看,歌舞之事自然不會。
而郭女王被生活所逼,歌舞是謀生手段,不得不精。
善歌舞,還是曹丕生母卞夫人的優勢。對母極孝的他,同樣喜歡和母親有同樣氣質的女性。
兩相比較,曹丕自然喜歡郭女王。
不過,郭女王有死穴——她不能生育,沒有孩子。而甄宓生有一個聰明伶俐的嫡長子曹睿。
善于攻取的郭女王,不會甘心落敗。她必須找出一條更安全、更寬廣的道路。
甄宓因為擁有正妻的身份,壓在郭女王頭上,所以必須死,這是毫無疑問的。
孩子的問題,只能靠收養了。
甄宓在221年死,第二年曹丕下詔,把曹睿過繼給郭皇后為子。
兒子的問題,也解決了。
但是,生于204年的曹睿,已經18歲了,他能不明白親媽和郭后的事情嗎?
誰也不知道他知道不知道,大家只知道他敬事郭后,每日早晚都往皇后宮中定省問安。
而郭皇后因自己無子,對曹睿也慈愛有加。
4年后,曹丕駕崩,曹睿繼位,追謚生母甄宓為文昭皇后,尊奉郭后為皇太后。
又過了9年,郭女王暴崩。
她到底怎么死的,史書上同樣裝作稀里糊涂。有說51歲的她是自然死亡,有說她是因為曹睿追究生母之死而嚇死的。
愛和權力一樣,都是稀缺資源,都想獨自占有。
愛過,占過,哪怕將來隨風而過,哪怕后人說對道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