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年伊始,“家電雙雄”先后向二級市場拋出大額回購計劃。
2月23日晚間,美的集團(000333)公告稱,擬以集中競價交易方式,回購不超過1億股且不低于5000萬股公司股份,按照回購價格上限140元/股測算,預計動用資金至多140億元,成為A股史上最大回購案。
緊跟著的2月24日,格力電器(000651)也宣布實施第二期回購計劃,支付總金額為4.12億元。
對比兩家公司,有許多相同之處,均為家電行業的龍頭,均有著相對穩定的基本面,上市以來股價整體處于上升通道……
但仔細推敲,二者又有諸多不同,比如掌舵者的行事作風、業務布局、成長潛力、資本市場的表現等等。
/ 01 /
掌舵者:
方洪波VS董明珠
低調VS高調
說起美的和格力,總少不了對二者的掌舵者做一番較短比長。
的確,內刊編輯出身的方洪波和從銷售做起的董明珠風格迥異,一個斯文持重,低調而不展圭角;一個快人快語,霸氣側漏,喜歡活躍在公開場合。
2013年年度經濟人物評選現場,雷軍和董明珠“打賭”:如果5年內小米營業額擊敗格力,董明珠要輸給雷軍一塊錢。董明珠大手一揮,放話出來,“一塊錢有什么好賭的,要賭就賭十個億”。
反觀方洪波,則從來沒有類似的新聞出現。
雙方性格上的迥異也烙印在了公司的方方面面。
年度財報,格力習慣直奔主題,用最簡明數據“昭告”天下:我賣了多少,賺了多少;美的習慣用一封致股東信開篇,詞藻優美,或抑或揚,一邊總結過去一邊暢想未來,多少有點文字工作者的矯情勁兒。
營銷上,多年來董明珠親自上陣為格力產品代言,社交電商襲來后又親下場直播帶貨,方洪波則活脫脫一位“大隱之士”,躲在美的背后指點江山,鮮少露面和對外發聲。
但在經營上,董明珠這種風風火火的性格多少影響了格力發展,做手機、做芯片,做智能裝備……都只聽雷聲響不見雨點掉,至今格力的業務仍舊集中在賣空調上,一直吆喝的國際化,其海外業務收入占比顯示仍不如競爭對手,這加劇了外界對其“天花板”到來的擔憂。
反而是美的,在方洪波的帶領下謹慎地擴張,除了空調,消費電器、小家電,機器人及自動化系統多元并進,國內外兩個市場協同運作,2019年營收體量遠超過格力近800億元。
/ 02 /
業務布局:
單一VS多元化
國內VS全球化
在成為家電雙雄之前,美的和格力尚被冠以“空調雙雄”。言下之意,二者在空調領域占據著相當地位。
20世紀90年代初期,美的和格力同時進入空調行業。
由于開發了一系列適銷對路、質量過關的產品,格力初步樹立起品牌形象,很快便在同行中脫穎而出,坐上了空調這一細分領域的第三把交椅,位列春蘭、華寶之后。
彼時,美的也在施展全力爭奪空調市場份額,奈何銷量不太景氣。
直到在1998年的空調大戰中,方洪波對美的空調營銷體系做了一番“大換血”,才扭轉了美的空調業務的頹勢,當年美的空調銷量達90萬臺,增速200%,收入超50億元。
進入2000年后,隨著華寶和春蘭的衰敗,格力逐漸躍居榜首,美的常常尾隨其后。
基于市場對空調旺盛的需求和較高的利潤率,雙方都將其視為軸心業務,該業務也因此成為兩家公司最大的收入來源。
具體到格力身上,空調收入占據總營收比重常年維持在70%以上,一度高達85%;美的本身起家于小家電,加上后續發力冰洗品類,收購庫卡機器人等,產品結構相比較而言更豐富,空調比重較低,大致在40%上下。
查閱財報,2019年,格力空調貢獻收入1386.65億元,同比減少10.93%,占比69.99%,為有數據以來首次降至70%以下,但仍是獨當一面的大頭,也是其牢固的”護城河“,生活電器和智能裝備僅占2.81%和1.08%。
數據來源:格力電器財報
美的空調收入1196.07億元,同比增長9.34%,占比42.99%,消費電器和機器人及自動化系統收入分別占39.35%和9.05%。
數據來源:美的集團財報
根據奧維云網數據,按零售額計,2019年度空調線下市場份額中,格力占36.83%,美的占30%,分列第一、第二位;線上市場份額中,美的家用空調、中央空調分別占30%、50%的,均居榜首。
按照市場劃分,2015-2019年,格力外銷收入占主營業務收入比例分別為16.62%、15%、12.47%、11.24%、10.51%;美的為38.44%、43.49%、43.19%、42.52%、41.98%。
數據來源:公司財報
如上圖所畫曲線,格力深耕國內市場,外銷收入占比一直不大,且逐年走低,美的全球化歷時30余年,在一系列收購后,目前手握AEG、東芝、Clivet、庫卡機器人等品牌,海外營收占比高達四成。
事實上,格力已意識到該問題。2017年年報中,格力一改過往“生產銷售空調器、自營空調器出口及其相關零配件的進出口公司”的定位,宣布“格力電器要做一家多元化的全球型工業集團”,逐步向冰洗、小家電基地拓展,并強化線上渠道。
不過,就格力當下的多元化程度而言,無論是產品多元化還是收入來源多元化,距離其2017年所立志向尚有較大距離,這也導致其抗風險能力不足,在2020年初疫情突襲時遭受重創。
2020年一季度,囿于空調銷售安裝幾乎無法開展,格力營收、凈利潤同比大降49.01%和72.53%,雖然后續隨著疫情消散有所反彈,但前三季度營收、凈利潤還是大幅下滑了18.64%和38.06%;美的在多元化和全球化優勢加持下,算是穩住了基本盤,前三季度營收微降1.81%,凈利潤增長3.29%。
/ 03 /
成長潛力:
體量VS盈利能力
如前文所述,美的的營收體量遠大過格力。2015年,美的營收為1393億元,格力的為1006億元,二者差距387億元;截至2019年底,美的營收為2794億元,格力的為2005億元,差距擴大至接近800億元。
追本溯源,多元化和全球收購并表讓美的嘗到了“甜頭”,反映在增速上,2015-2019年,美的營收年復合增速18.16%,格力為10.81%,美的高于格力。
數據來源:公司財報
不過,在利潤規模上,二者相差不大。2015-2019年,美的歸屬凈利潤從127.1億元增長至242.1億元,年復合增速13.75%,格力歸屬凈利潤從125.3億元增長至247億元,年復合增速14.54%,格力略高于美的。
如果把這個時間節點往前推,我們發現格力的凈利潤一直都在美的之前,比如2013-2014年,格力歸屬凈利潤為108.7億元、141.6億元,美的為53.17億元、105億元。
數據來源:公司財報
究其原因,格力業務條線單一,聚焦空調生產、銷售,疊加引領空調技術和產品發展,具有行業定價權;多年品牌積淀打造出高溢價空間和高產品附加值,以及整合供應鏈資源,對上游供應商議價能力高,影響格力空調獲利能力較強。
據東方財富研報測算,在空調細分業務方面,格力毛利率穩居第一,2019 年達到37.12%,美的與海爾的毛利率相近,2019年分別為 31.75%、31.22%。
緣于此,格力在營收規模不及競友的情況下,仍然保持著客觀的盈利能力,這也是資本市場追捧格力的緣由之一。
美的則因涉獵產品范圍廣泛,小家電等眾多低毛利率產品拉低了公司的整體盈利能力。
數據來源:公司財報
如上圖所示,2013-2018年,格力毛利率水平均在美的之上,最高的時候超過10個百分點,但至2018年已縮窄到2.69個百分點。對于千億營收的體量來說,毛利率波動兩三個點往往就是數十億利潤。
這一狀態在2019年發生了改變。2019年,美的暖通空調業務營收占比提高到了42.99%,較2018年上升0.86%,較2017年上升3.37%,同時格力因產品結構調整波及毛利率下滑,使美的的毛利率反超格力1.28個百分點。
凈利率方面,格力同樣占優。有了毛利率的基礎,加上對期間費用管控良好,2015-2019年,格力期間費用率明顯下降,顯示對凈利潤的蠶食程度越來越低,使格力享受到較高的凈利潤率。但從變動趨勢看,二者的凈利率差在快速收窄。
圖源:東方財富研究報告
數據來源:公司財報
2020年前三季度,為了應對市場壓力,格力降價促銷拉低整體毛利率至23.37%,低于美的的25.29%;凈利率為10.96%,和美的10.24%基本持平。
安信證券認為,美的發力空調業務,內部運營效率提升,加上競爭對手處于戰略調整期,空調業務有望進一步強化競爭力,保持比同行更為平穩的利潤率。
/ 04 /
估值:
凈資產收益率VS市值
家電雙雄的纏斗,不僅體現在消費市場,也體現在資本市場。在過去很多年里,美的、格力的股價基本維持著8-10元左右的差距,市值不相上下。
但這一勢均力敵的局面在2020年被打破。去年一年,美的股價一路高歌,從50元/股左右漲至近百元,又于節前最后一個交易日創出歷史最高108元/股,股價一度比格力高出一倍有余,市值比格力多了近3000億元。
圖源:東方財富網
探究背后的原因,有業內人士指出,美的近年越來越重視市值管理,追求對股東回報的最大化。另外,多元化和全球化讓資本市場對美的抱以更大的想象空間,穩定的業績又給了資本市場美好預期。相比格力、海爾、蘇泊爾等眾多家電企業,美的去年前三季度業績下滑幅度最小。
但若論及股東回報能力,以近五年加權凈資產收益率(ROE)來看,美的趕不上格力。2015-2019年,美的ROE分別為29.06%、26.88%、25.88%、25.66%、26.43%,格力為27.24%、30.44%、37.44%、33.36%、25.72%。前者五年平均加權凈資產收益率26.78%,后者30.84%。
數據來源:公司財報
按照巴菲特的選股標準,“凈資產收益率(ROE)是衡量一家企業盈利能力大小的最常用指標,所以毫無疑問,要選擇凈資產收益率指標高的企業作為投資對象”,格力似乎比美的符合條件。
但事實上,格力去年一年股價原地踏步,美的卻暴漲八成,除卻業績原因,這里面大概也存在被高估的成分。
節點財經(ID:jiedian2018)注意到,節后開市,美的股價連連下挫。截至2月26日收盤為93.08元/股,七個交易日較節前最高點抹去約14%,格力還是老樣子,掙扎在60元/股邊緣。看得出,市場也在找時間消化美的高估值。
這或許也是本文開篇提到的,美的大手筆回購的原因,出于穩定市場信心的目的,就像美的說的,“基于對公司未來發展前景的信心和對公司價值的高度認可”。
短期看,無論是美的還是格力,要想堅實業績支撐,繼續拔高估值,均面臨著一個問題,如何突破家電行業的“天花板”?
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自2017年起,我國空調銷量開始低于產量,行業產銷率開始下滑。2019年我國空調產量為21866萬臺,超出銷量500萬臺,產銷率為97.9%,行業已經出現產能過剩問題。
美的和格力都以空調作為核心業務,隨著終端需求逐漸減少,若行業產品價格下跌,企業效益滑坡或不可避免。
圖片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
冰洗領域,農村保有量與城鎮接近,新增空間縮小,且對手云集,只能在有限的市場份額內相互爭奪。2019年我國電冰箱城鎮與農村每百戶擁有量分別為102.51和 98.64,洗衣機為 99.20和91.57,顯示我國冰洗保有量已達到較高水平,未來新增需求有限。
另外,去年以來,包括銅、鋁、塑料、冷軋卷等家電常用的大宗商品價格不斷上漲,為各大家電集團帶來了不少壓力,美的和格力一樣要面對原材料上漲的行業性難題。
就當下的現狀來說,對業務結構相對薄弱,收入來源渠道單一的格力來說,或更緊迫一些,但長期看,雙方都需要有新的動能注入——比如靠強大的研發創新能力造就不一般新品、大手筆布局新的產業、占領新的空白市場等等,才能使估值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