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小鵬被業內稱為中國排名前三的超級產品經理。
2014年,阿里巴巴以43億美金并購UC瀏覽器,創造了當時“中國互聯網最大金額收購案”。作為UC的聯合創始人,何小鵬因此一舉實現財務自由。這一年,何小鵬剛剛36歲。
兩年后,電動車市場蓄勢待發,何小鵬加入自己投資的小鵬汽車,開始全職造車。他與蔚來的李斌、理想的李想,一起被稱作互聯網造車“新勢力三杰”。
此后的故事,眾所周知,在燒錢、艱難造車、再融資、再燒錢的過程中,三杰先后在美股上市。
去年8月27日晚,小鵬汽車登陸紐交所,發行價15美元/股,按照發行價計算,小鵬汽車的市值達到108億美元(約合人民幣743億元)。一年過去,小鵬汽車股價翻了近三倍,截至到8月13日收盤,市值停留在343.5億美元。
股價翻了3倍,首先得益于新能源車逐漸被市場所認可,市場逐漸清晰的認識到,新能源車,才是未來的大勢所趨。除了市場迷霧散盡,在燒了百億資金后,新能源車廠們終于等來了量產,雖然單月規模仍未破萬,但光明似乎就在眼前了。
7月份,小鵬汽車銷量超過8000輛,頭部三家的銷量之和創紀錄地達到了24000+。看上去,一切都在駛向正軌。
與此同時,何小鵬在今年一月,帶領小鵬汽車在港股上市,成為三杰中第一家實現兩地上市的新勢力車企。港股方面,截至8月13日收盤,小鵬汽車市值為2669.42億港元。有了兩地融資的支撐,小鵬汽車在資金上的壓力稍緩,但這并不意味著,小鵬汽車沒有危機。
伴隨新的玩家入場,競爭變得更加激烈。造車這個賽道,競爭是一個長坡,想要通過前期建立品牌壟斷市場的互聯網打法,在車圈幾乎是不可能的。如何建立品牌定位,不斷提高銷量,這是當前每一家車企都面臨的問題。相比于比亞迪或者特斯拉,三杰仍處于弱勢。小鵬汽車想要真的“大鵬展翅”,定位、價格、銷量、成本,一環扣一環,都需要實力去證明。
/ 01 /
燒錢!造車!
“天上九頭鳥,地下湖北佬”,來自湖北的何小鵬再次證明了湖北人的精明與能干,36歲就能實現財富自由,是極少數人。
阿里巴巴豪擲40億美金收購UC優視,讓何小鵬打響了超級產品經理的名號。有人問何小鵬,“財務自由之后有什么感覺?”他回答:“實際上到了那一天你會覺得,你的目標達到了之后你會很痛苦,你不知道你下一步干的是什么。”
但很快,他就找到了目標——造車!
2017年,何小鵬從阿里辭職,開始投身到造車的事業中,而在這之前,他曾經在阿里內部提出造車的建議,但沒有被采納。沒關系,不差錢、不差人脈的何小鵬,可以自己造車!
離開阿里時,他在社交媒體上寫道:“創業一輪回,苦辣酸甜咸,歸來還是少年”。在他決定二次創業前,雷軍曾經問過何小鵬:還能坐經濟艙嗎?還能住得慣快捷酒店嗎?
“咋不能!”何小鵬回答。
何小鵬ALL IN造車后,小鵬汽車開始加速度。在這場曠日持久的創業中,何小鵬“舍命狂奔”:早上七點,準時起床到公司開工;每三個月開一次高層會,大家的討論,何小鵬聽得多,說得少,但只要開口,絕對毫不留情;甚至在周末,對何小鵬而言,幾乎與工作日沒有分別……
“我每天不知道說多少話,從早上8點鐘各種留言說話,搞到晚上1點鐘聊完事回家,天天如此。”
2017年,何小鵬全身心投入小鵬汽車,當年10月,小鵬汽車首批量產SUV車型下線,2020年8月小鵬汽車赴美上市,其市值一度超過百度,何小鵬躋身全球汽車產業頂級富豪行列。第一臺車下線到上市融資,這條路,小鵬汽車只用了3年。
互聯網人造車,靠不靠譜?何小鵬曾直言,傳統車企人才和互聯網人才是來自兩種不同的文化,要在同一個公司里工作,這是最痛苦的問題,沒有之一。
何小鵬曾經講過一個真實的故事,第一臺G3的前身車下線那天,兩撥人都哭了——傳統車企來的人哭著說,雖然很丑陋,連噴漆都沒有噴,就是一個白色的金屬,但是車下線能開了;但互聯網人也哭了,認為這個白色金屬是垃圾。相比于寶馬、瑪莎拉蒂,差太遠了。“實際上這種合作是很難的,兩邊會出現很多的矛盾。”
用互聯網的思維造車,在車圈中,絕大多數的人都認為是不可能的。尤其是早期階段,只能通過不斷的融資才可以生存,但手上沒有車,很難讓外界不懷疑。
2017、2018年,新能源汽車的市場尚未明朗,資本無情的看空,這直接導致在2019年一整年,三家造車新勢力都處在非常困難的狀態中。“造車是一件很燒錢的事,新創企業想要造車,至少需要準備200億以上資金,否則就別想做好。”蔚來汽車創始人兼CEO李斌在某次發布會上如是說道。
“我認為可能一百億不夠造車,要兩百億,我現在覺得兩百億都不夠。如果我沒記錯,特斯拉大概拿了接近150億美金的債加股權,我覺得我們將來要做到一個真正走向全球的一個巨大的汽車企業,包括出行的運營商,很可能也需要這么多錢。”何小鵬曾說。
據天問大數據顯示,在三家造車新勢力上市前,蔚來累計融資超過500億元,小鵬融資超200億,理想融資超100億。三家融資總額超過800億,真金白銀的投入,交出了不同的答卷。
2019-2021Q1,小鵬汽車營收分別為23.21億、58.44億元、29.51億元,凈利潤分別為-36.92億、-27.32億、-7.87億元,雖然虧損面在持續降低,但仍未實現盈利。
對比蔚來,2019-2021Q1,營收分別為78.25億、162.58億、79.82億元;凈利潤分別為-114.13億、-56.11億、-48.75億元。
再看理想,2019-2021Q1,營收分別為2.84億、94.57億、35.75億,凈利潤分別為-24.39億、-1.52億、-3.60億元。
對比三家,蔚來汽車的營收規模最大,但同期虧損亦大;理想汽車在推出理想ONE車型后,在2020年營收大規模增長,一年前遠遠不敵小鵬汽車,但僅僅一年時間就實現了反超,此外,理想也是三家中,虧損面最小的一家。
相較之下,小鵬汽車的表現則相對疲軟,小鵬汽車2018年就實現了整車交付,但其近年來的營收規模均遠低于蔚來,今年還被后來的理想汽車反超,要知道,截至目前,理想汽車僅有一款車型。
營收不利,銷量可以嗎?
/ 02 /
銷量!中高端!
8月2日,小鵬汽車官方公布了7月交付結果。
數據顯示,小鵬汽車7月總交付量首次突破八千,達到8040輛,同比大增228%,較六月環比激增22%,大幅刷新了上月剛剛打破的歷史月交付紀錄。
今年前7個月,小鵬汽車累計交付38778輛,是去年全年交付量的1.4倍。其中,小鵬P7在7月份交付6054輛,創下了P7推出以來最高的月度交付量;而小鵬G3在7月份交付為1986輛。
可以說,P7是目前小鵬汽車的主力車型。小鵬所向披靡了嗎?也并非如此。
理想汽車7月的交付數據顯示,7月共交付8589輛理想ONE,單月交付量首次超過8000輛,同比增長251.3%,環比增長11.4%。
雖然深陷“水銀門”風波,但理想ONE在5月份升級后,銷量大漲,6月突破7000輛,7月突破了8000輛。速度很快,更在今年第一次超越蔚來。
相比之下,7月份,蔚來的成績則居于三家的最后。7月蔚來汽車交付7931輛,同比增長124.5%,環比下降1.8%。從蔚來汽車在售的三款車型中,ES6車型為銷量支柱,7月銷量達3669輛,其次為蔚來EC6,交付2560輛,價格最高的ES8車型銷量墊底,僅為1702輛。
雖然7月銷量有所下滑,但蔚來汽車仍然穩坐三家的銷量榜首。數據顯示,1-7月蔚來汽車累計交付49887輛,小鵬汽車以38778輛排名第二,理想汽車則以35輛之差緊隨其后,1~7月共交付38743輛。
三家在造車策略上已經開始分化。區別于其他兩家,理想的概念是“增程式”,在如今,充電樁還尚未大規模普及的情況下,理想有一定的優勢,但未來,一旦新能源電樁普及后,這種優勢將被打一個問號。而蔚來汽車則走上了“高端”路線,價格位居三家之最;小鵬汽車似乎一直處在第二名的排位上,從目前的產品結構看,小鵬在15-30萬的中高端車上花了很大力氣布局。
何小鵬在一次采訪時也表示,“中高端車的一個邏輯就是將來它會大眾化、智能化。我覺得在高端、中端都應該布局,比如我們 P5的布局,我覺得是非常好的一步棋。”
不過,小鵬汽車也有煩惱,比如小鵬P7對標的特斯拉Model 3,近一兩年來,Model 3幾次降價,對P7產生了一定的壓力。在同等價格、甚至是更低價格的攻擊下,消費者會選擇更具品牌性的外來洋品牌,還是小鵬?從銷量看,消費者已經投票了。
7月,特斯拉Model 3銷量為21532輛。比小鵬所有車型銷量相加還要多。而去年,7月,Model 3銷量11014輛,也就是說,小鵬距離特斯拉,差了一整年的距離。
乘聯會數據顯示, 7月新能源乘用車市場多元化發力,大集團新能源表現分化,上汽、廣汽表現相對較強。批發銷量突破萬輛的企業有比亞迪 50,387 輛、特斯拉中國32,968輛、上汽通用五菱27,347輛、上汽乘用車 13,454輛。7月的蔚來、小鵬、理想、合眾、威馬、零跑等新勢力車企銷量同比表現優秀。 但與傳統車廠比亞迪和特斯拉相比,仍存在不小的距離。
未來,小鵬想要持續擴大自身的優勢,有兩條路,提產、降價。這要求車企控制造車成本,如今,特斯拉可以,小鵬汽車可以嗎?
/ 03 /
產能!競爭!
有了基礎銷量打底,各家都在擴充產能。
根據小鵬汽車Q1財報提供的數據,今年4月8日,小鵬與武漢市簽署協議以建造小鵬汽車武漢智能網聯汽車智造基地。這是小鵬汽車繼廣東肇慶、廣東廣州之后第三個制造基地,擴張速度極快。
小鵬肇慶工廠一期規劃產能為10萬至15萬輛,廣州根據地產能為10萬輛,武漢基地占地約1100畝,規劃產能10萬輛。三家工廠建成后,小鵬將擁有30萬輛的年產能。
不過,目前小鵬只有肇慶工廠建成投產,廣州工廠計劃2022年底建成投產,武漢工廠未明確。值得一提的是,小鵬2020年,全年銷量也才27041輛,雖然僅有肇慶一家工廠,但產能利用率也不過27%,未來產能30萬,小鵬需要多久才能消化,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今年,小鵬汽車推出了旗下第三款車型小鵬 P5,這是全球首款搭載激光雷達的量產智能電動汽車。更多車型的投產,或許可以消化一部分產能。但從目前小鵬的銷量看,30萬仍然是一個不小的數目。
此外,小鵬也開始擴大布局,并新增廣州工廠,目前,小鵬擁有116家銷售網點,50家服務網點,覆蓋58座城市。隨著城市數量的擴張,小鵬的下半年銷量表現,還是值得期待的。
不過,正在積極擴充產能的不止小鵬汽車一家。4月29 日,合肥與蔚來共同規劃的合肥新橋智能電動汽車產業園區正式開工,園區建成后整車年產能 100 萬輛。100萬輛,李斌的大膽,是小鵬汽車不敢想的。但確是特斯拉已經做到的。
特斯拉披露的2020年財報顯示,該公司連續第六個季度實現盈利,并首次實現全年盈利。財報顯示,特斯拉全年共交付49.955萬輛,距CEO馬斯克年初定下的50萬輛目標僅一步之遙。
在財報中,特斯拉透露,上海超級工廠Model 3年產能有能力維持在25萬輛以上,Model Y生產已于2020年底開始,目前處于滿負荷生產狀態,預計年產能將達到20萬輛。華爾街分析師認為,特斯拉今年的交付量目標將在82.5萬至87.5萬輛之間。
而根據特斯拉披露的數據,目前其美國加州弗里蒙特工廠年產能將提升至60萬輛,其中Model X和Model S為10萬輛,Model 3和Model Y達50萬輛,上海超級工廠則提升至45萬輛。
這意味著,僅弗里蒙特工廠和上海超級工廠,特斯拉的產能已經超過100萬輛。
在特斯拉的圍追堵截下,“小鵬們”壓力不小,但新能源車的市場上,又涌入新的巨頭加入。
今年以來,百度、小米先后宣布造車。此前北汽新能源有關負責人就曾對媒體表示,華為汽車部門多達6000人,對于一家整機廠商來說,不可能養得起這么多的軟件工程師。
巨頭們的進入,似乎在說明一個真相:已經成型的汽車工業格局,正處在劇烈的轉變中。傳統車企是否會淪為代工廠?造車新勢力能否走出自己的優勢跟外海巨頭一拼高下?這些都是可能的。
但關鍵是,如何打造出足夠安全、可靠、接受度高的產品才是重點,支撐一家企業走的更遠的,不是泡沫之下的高估值。
就像何小鵬說:“既然拿到這張'入場券’,那就要好好享受接下來的競爭和廝殺!”未來,新能源汽車的戰爭,將是一場持久戰。小鵬能飛多遠,每一個季度、每一個月,甚至每一天的產能、成本、決策都將作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