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懶得看文字可以聽語音版喲~↓↓
(在 [喜馬拉雅FM] APP 中搜索“大錘說史”關注收聽過往節目)
最近,由美國華特迪士尼影片公司出品的真人版《花木蘭》電影公布了首支預告片。這部以我國古代著名的花木蘭傳說為背景,由劉亦菲、李連杰、甄子丹、鞏俐等參演的大片,因為其有爭議的人物設定和造型,一時間吸引了各方的目光。
花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可以說在我國是膾炙人口,咱們讀者聽友們應該有許多人早在中學課本中就全文背誦過號稱“樂府雙璧”之一的《木蘭辭》(另外一首是《孔雀東南飛》)。不過,熟歸熟,花木蘭故事其實也是我國文學史乃以及歷史上的著名懸案之一。所以,本期大錘說史,咱們就來講述,奇女子木蘭,留下了哪些千古之謎。
可能有讀者聽友朋友已經注意到了,本期節目,大錘用的標題是“奇女子木蘭”,而不是“奇女子花木蘭”。大錘之所以這樣寫,就是因為花木蘭在歷史上到底姓什么,這是第一個木蘭故事留下的千古未解之謎。
在歷史上出現《木蘭辭》之后,曾經有一段時間里,代父從軍的女英雄,只有“木蘭”這個名字,并沒有冠上姓,因此關于木蘭到底姓什么的說法,可以說是五花八門。
比如最早的,南朝時代的學者何承天就認為木蘭姓“木”。還有認為她復姓“木蘭”而名字不可考的,從元代開始,又有人提出木蘭應該姓魏,這個說法其實在歷代官方資料中,比花木蘭那個“花”的姓氏更加普遍,更受認同。清代官修的地理總志《大清一統志》里面就公然說“木蘭,魏氏女”,正是這一類官方觀點的總結。
不過,在民間這邊,認為木蘭應該姓花的就多了,其實到明朝之前,木蘭確實是不姓花的。不過明朝著名的才子徐渭,也就是后世赫赫有名的徐文長,他寫了一出關于木蘭從軍的戲,斬釘截鐵地認為木蘭姓花,因為徐文長的名氣很大,而且明清時期戲曲小說又比較流行,因此花木蘭的名字在民間流傳的更加響亮,結果就是,女英雄木蘭在誕生一千多年之后,終于正式成為了花木蘭。
值得一提的還有,徐文長的木蘭戲劇,不僅貢獻了花木蘭這個名字,還為花木蘭故事在中國古代的流傳演變中,做出了一個重要的貢獻,那就是為花木蘭第一次找到了老公。
是的,也就是說,在此之前,無論是南北朝時期,還是唐代乃至宋元時期,木蘭故事中,木蘭都是單身的。以至于在元代,甚至出現過由此引發的一個單身木蘭的悲慘結局故事,那就是木蘭代父從軍沙場歸來之后,被昏庸無道的皇帝逼婚,木蘭不從,自殺明志。
而正是到了明朝徐文長筆下,他集合了我國古代人民延續千年的木蘭傳說的美好愿望,一定要為木蘭安排一個老百姓看起來比較美滿的結局,于是在他的作品中,木蘭最后與王郎完婚。
而且這位王郎還真不是如今我們所說的隔壁老王那種隨便牽出來的安慰獎,人家是早就與木蘭有婚約,木蘭代父從軍征戰十年,王先生就等了十年,而且這十年還不是守株待兔干巴巴等著,按照徐文長的說法,王先生利用這十年,考取了“賢良文學那兩等科名”,也就是進了體制內了,當了官了。在民間的審視中,唯有這樣一位有長情的、有才華、有地位的王先生,才能有資格成為木蘭代父從軍衛國征戰十余年后百戰歸來的寧靜港灣。
徐文長的這個故事對后世特別是明清時代的花木蘭故事最終成型,具有關鍵的影響。從此以后,花木蘭故事在我國就有了兩大流派,一派是悲劇派,也就是沒老公或者被逼婚而自殺的,另一派就是團圓派,花木蘭不僅有了夫君而且小日子還不錯。
從大錘說敘述的花木蘭的親事的流變,列位讀者聽友恐怕就能看出來問題了,這就是,花木蘭在故事出現之后一千多年才有了姓氏,也才有了丈夫。那么,《木蘭辭》中的那個女英雄木蘭,在歷史上到底存在過嗎?
這個問題就涉及了奇女子木蘭留給我們的第二個千古謎團,到底木蘭有沒有過?她生活在什么時代?
關于這個謎團,可以說從唐代開始就人討論了。從那時候起,到如今,一千多年過去了,歷朝歷代學者文人對《木蘭辭》進行反復研究,希望從中找出奇女子木蘭在世上存在的過的證據,不過,他們全部都沒有找到實錘的內容。
這是因為,由于歷史上的《木蘭辭》屬于古代民歌的范疇,因此在歷代傳唱中,不可避免地被傳唱者加入了一些當時特色的東西,結果就導致了《木蘭辭》里面混雜了不同時代的烙印,比如“可汗大點兵”這一句暗示了這首詩可能有南北朝時期的北朝痕跡,而“策勛十二轉[zhuǎn]”這一句,則明顯是唐朝才有的軍功制度,此外的各種可疑的來自不同時代的句子還有不少,有機會大錘還會繼續講述《木蘭辭》中的歷史密碼。
不過經過歷代學者的反復論證,先后推翻了西漢說、三國說、隋唐說等等,到目前為止,學界比較傾向一致的意見是,《木蘭辭》應該是南北朝時期的作品。當然,因為缺乏核心證據,這也只是一種相對靠譜的估計。
雖然木蘭故事的這個民歌身份,為后世的我們,判定木蘭是否有其人和什么時代的人,帶來了千古無解的謎團,但是木蘭故事正是因為其古代民歌的身份,因此從古代開始,歷朝歷代的學者都普遍認為,其內容既然源于民歌,就說明其一定有故事的原型,換句話來說,也就是,從古代開始,我們中國人就普遍認為,木蘭這位女英雄,是確鑿存在過的。
由此大錘逆推一下,既然木蘭很可能存在,且故事成型于南北朝時期,那么木蘭很可能是作為北朝奇女子而存在過。而從歷史記載的北朝婚配年齡來看,當時北朝女子適婚年齡在十三四歲之間。
由此來看,木蘭代父從軍沙場征戰十二年之后回家時,已經二十六七了,一個功勛卓著的女將軍,能談婚論嫁的對象少了很多,同時她的年齡在當時屬于比較大了,因此,歷史上真實存在過的那個木蘭,一生不婚的概率非常大。
盡管如此,木蘭這個奇女子的故事,千百年來依舊為一代代的國人傳唱。正如唐代詩人杜牧的《題木蘭廟》詩中寫的那樣:“彎弓征戰作男兒,夢里曾經與畫眉。”木蘭之奇,正在于她代父從軍、為國征戰最終能夠忠孝兩全,這是自古傳下來的屬于我們這個民族的,光榮與夢想。
熱門推薦
非正常歷史研究人員,專注歷史銷售幾千年~
我們以史為鏡,可以照亮你的美
大錘說史
想看有趣的歷史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