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懶得看文字可以聽語音版喲~↓↓
(在 [喜馬拉雅FM] APP 中搜索“大錘說史”關注收聽過往節目)
友情提示
大錘粉絲交流群已經建立啦!各位讀者老爺可以添加群助手微信:447925803178 進群!
咱們一起暢聊古今歷史八卦,分享有趣的故事,大錘在這里等著您~
進入夏天之后,最近各地氣溫明顯上升。大錘團隊所在的北京,這段時間也是酷熱難當。熟悉咱們大錘說史欄目的讀者聽友朋友們都知道,每年這時候大錘都要推出與消暑食品有關的節目,曾經陸續有《天氣熱! 來瓶1898年的汽水 ~加冰!》、《冰淇淋是何時重返中國的》、《進入6月,說一說冰淇淋的幾個歷史謎案》,有興趣的讀者聽友可以前往延伸閱讀。
本期我們繼續在暑天里說一些消暑的冷飲吃食。那就是清朝宮廷里面的皇帝妃嬪們,在每年夏天天氣熱的時候,他們的消暑冷飲都吃什么。
清朝宮廷的消暑食品,主要有兩類。
一類是傳統的消暑降溫飲食,比如綠豆湯、綠豆粥、綠豆糕、荷葉粥等等,在清代皇帝常去避暑的承德避暑山莊,夏日里皇帝的御膳中往往就有這些消暑食品的蹤跡。這里順帶說一下,近些年網絡上有人說老北京的傳統小吃之一“豌豆黃”也屬于清朝的另類冰淇淋,其實這個是不準確的。豌豆黃作為應季的面食產品,它通常是在每年春季里清明前后上市的,在當時并不是用來避暑的食品。
另一類則是冰鎮類飲食。要冰鎮,在明清時期,人們食用冰的主要來源就是窖藏,也就是冬季在江河湖水中切割加工好冰塊,放在專門的冷窖內儲存,到了夏季就拿出來用。比如清代紫禁城內就設置五座冰窖,藏冰25000塊。到了夏天,這些冰塊除了直接搬出來放在宮殿內降溫之外,另一個主要用途就是制作各種冷飲。
《清宮詞》曾有專門歌詠當時一種冰鎮消暑飲食的作品,這種飲食叫做“冰果”,也就是以雜果放置盤中,浸以冰塊,是當時夏天宴飲的必備消暑食品。清宮中的這種冰果進一步演化,就是乾隆皇帝詩中就用專門歌詠“冰椀(通“碗”字)”的詩歌,所謂“浮瓜沉李堆冰盤”是也,也就是以冰塊來冰鎮各種應季蔬果,諸如瓜果、蓮藕、菱角等等。
這種宮廷冰果的做法,后來在民間流傳開來,《清稗類鈔》記載,當時北京民間暑天宴客,先上的就是冰果,相當于宮廷此類冰碗的簡化版本,具體做法是以鮮核桃、鮮藕、鮮菱、鮮蓮子等布滿盤上,在這些果子中再鋪小冰塊。大家先把這些吃了,消暑開胃,然后再上正菜。
那么,為什么又要說民間的這種“冰果”實際是宮廷冰碗的簡化版本呢。因為宮廷里面的這種冰碗的制作,無論是食材還是工藝都要遠遠超過民間水準。在后世的《宮女談往錄》中,曾經專門回顧過慈禧太后吃的這種冰碗。
到了慈禧生活的時代,這種冰碗又有了新名字,叫做“甜碗子”,其冰鎮的食材內容五花八門,有冰鎮甜瓜果藕、百合蓮子、杏仁豆腐、桂圓洋粉、葡萄干鮮胡桃、懷山藥、棗泥糕等等,吃這些除了古代傳統飲食中講求應季吃食的習俗之外,還有一些養生的考慮,比如傳統觀念認為吃果藕可以順氣、吃青胡桃可以補腎、吃懷山藥可以溫補益氣等等。
而且宮廷甜碗子的做法也比較講究。比如其中的甜瓜果藕甜碗子,就不是尋常的把甜瓜切片再配上果藕這種民間做法,而是把新采來的果藕芽切成薄片,再選用甜瓜里面的瓜瓤,去掉耔以后與果藕配盤,再加以冰鎮了來吃;而葡萄干鮮胡桃冰碗子,則是先把葡萄干用蜂蜜浸泡,再用南方進貢的青胡桃砸開,把里面帶澀的一層嫩皮剝去,把這兩樣混在一起,還要澆上葡萄汁,再經過冰鎮,才能送上慈禧太后面前。
這些食品屬于專供太后消暑的小吃,這些甜碗子通常是每次采用幾種樣式,用精致的藍瓷蓋碗裝了,端送到慈禧面太后面前,慈禧太后手指哪個蓋碗,就由當值的侍者用打開哪個蓋碗,用小銀勺給慈禧太后品嘗。
請注意,這里說的是品嘗,還真就是品嘗,絕對不是我們現在抓一根雪糕冰棒找個墻根蔭涼地方狂吃的那種氣氛,因為慈禧太后年紀比較大,御醫囑咐她不能貪吃涼貨,所以這么費心盡力做出來的冷飲吃食,慈禧太后也就是略微嘗一嘗,就算用過了,之后這些就被慈禧太后下令賞賜給宮女或者太監等隨侍人員消滅掉。
除了宮廷特色甜碗子之外,常見的酸梅湯、果子露等等傳統冷飲在清代宮廷也很受歡迎,這些飲料經過宮廷改良后也會在暑期供應。
關于酸梅湯還牽扯到清代慈禧太后的一樁的丑事。這就是1900年,八國聯軍打進北京城,慈禧太后帶著光緒皇帝倉皇出逃,跑到陜西西安躲起來,又派人去跟八國聯軍談判,簽訂喪權辱國的條約的時候,仍舊在西安維持著奢侈的生活。當時在西安避難期間,御膳房雖然跟著逃亡陜西,無法恢復紫禁城時代的排場,但是仍舊盡力保持著鋪張浪費的架勢,仍舊分為葷局、素局、菜局、飯局、粥局、茶局、酪局、點心局等各種,滿足慈禧的奢侈需要。
當時夏天關中暑熱,慈禧點名必須要冰鎮酸梅湯,酸梅湯好辦,但是冰鎮就有了麻煩。在那時候,關中儲冰是個極其奢侈的事情,從官府到民間基本就沒有大型冰窖來儲冰,大家伙也沒人能想到威風八面的慈禧太后竟然有一天能狼狽逃竄到這里來避難兼避暑了,所以太后雖然想要,關中卻是真沒有。最后有當地人建議說,西安西南百里外的太白山上,有一個巖洞,深邃陰涼,洞內有千年不化之冰。于是西安地方官員每天派專人驅馳百里,去太白山運冰回來,來滿足太后在亡命時的冷飲需求。
當然,在古代缺乏充分制冷設備的時候,傳統冷飲是趕不上如今工業化生產的冷飲的花色種類的,但是它作為古人生活的一個側面,依舊記錄了一些古人的生活以及時事風云,并在盛夏的歷史中留下了一點清涼的痕跡,供后世的我們品讀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