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與閆老師赴山西考察,第一站到了長治,這也是我第一次來到這里。
長治市地處晉、冀、豫三省交界處,是晉東南最大的地級市,其GDP僅次于省會太原,人口居全省地級市第四。長治的歷史也非常悠久,早在戰國時期,韓國就在這里設置“上黨郡”;北周建德七年(578年),又在這里設置“潞州”;明嘉靖八年(1529年),升潞州為潞安府,并將府治所在地上黨改名為“長治”,取長治久安之意。故長治又有上黨、潞州、潞安府等別稱。有名的上黨梆子,即產生在這里。
唐朝時期,上黨(即長治)是潞州的州治,也是澤潞(昭義)節度使的治所。唐玄宗李隆基在登基之前,曾以臨淄王的身份被貶為潞州別駕,在潞州呆了近三年的時間。李隆基認為潞州是自己的發跡之地,即位后又三次到潞州視察。唐末五代,李克用、李存勖父子與朱全忠爭霸,潞州是至關重要的一塊土地,正如李存勖所言:“上黨,河東之藩蔽,無上黨,是無河東也。”李存勖也正是在潞州北郊的三垂岡擊敗朱全忠的軍隊,從而奪得后梁的天下。
長治市轄潞州、上黨、屯留、潞城4區,襄垣、平順、黎城、壺關、長子、武鄉、沁縣、沁源8縣。我們這次只是參觀了位于潞州區的潞安府衙上黨門和潞安府城隍廟等幾處古建。其實長治市的每個區縣都有一些名勝古跡和歷史遺存,據統計,長治市僅列入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就有70多處,其中除一小部分為古墓葬、古遺址外,大都為可見的地上文物。所謂地下文物看陜西,地上文物看山西,絕非虛言。
潞安府衙上黨門遠眺
潞安府衙為明代建筑,坐北朝南,現存大門、鐘鼓二樓、府二堂、辦公院、西花園等建筑。大門與鐘鼓二樓平行排列,臺基高峙,主從有別,錯落有致。大門面寬三間,進深四椽。鐘鼓二樓為二層閣樓,遠遠望去,甚為雄偉。上黨門現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上黨門大門
1961年修繕的上黨門牌匾
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標識
上黨門鼓樓,上書“風馳”二字
上黨門鐘樓,上書“云動”二字
上黨門前的石獅
潞安府衙城墻
潞安府城隍廟
潞安府城隍廟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 年),明弘治五年(1492年)和清道光十四年(1834 年 )重修。現存的城隍廟中大殿和角殿為元代建筑,寢宮、戲樓、玄鑒樓等為明代建筑,廊廡、耳殿為清代建筑。整個建筑群反映了元、明、清三代的建筑藝術,價值極高,是全國現存州府城隍廟中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好的,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標識
城隍廟宏門
城隍廟牌坊
城隍廟山門
中大殿,為元代建筑
正在維修中的古建
最具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雕梁畫棟、斗拱飛檐、琉璃瓦頂
正在維修的工人
城隍廟中罕見的樹化石
城隍廟仿古街
夜幕下的城隍廟宏門
最后以毛澤東主席手書清人嚴燧成《三垂崗》一詩,結束本篇制作。